具操作杆开启结构的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356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具操作杆开启结构的电子装置,包括有:第一机壳、第二机壳、滑动件、操作杆、及弹簧。其中第一机壳具有开口;第二机壳具有第一卡合部;滑动件是设置于第一机壳上,滑动件并具有第二卡合部,当第二机壳插入第一机壳的开口,可推动滑动件,使滑动件滑移,并使第二机壳与第一机壳卡合;操作杆是枢接于第一机壳上;弹簧二端分别组设于第一机壳、及滑动件上。由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由单手转动操作杆、或内推第一机壳,即可将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分离、或固定,且操作杆利用杠杆的原理,于转动时,具有省力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具操作杆开启结构的电子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机壳具操作杆开启结构的计算机主机。
技术介绍
目前的市售桌上型计算机,其计算机主机一般至少具有机壳、主机板、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光驱、电源供应器等主要构件,且计算机机壳主要又分为上盖、及底座。其中主机板、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光驱、电源供应器等主要构件皆是组装于底座上,再由上盖机壳盖合于底座上,而组装成一计算机主机成品。现有计算机主机的底座、上盖等机壳大多是藉由螺丝、螺帽、或内螺牙来螺合固定,然使用者、或维修人员当需要组装其它构件如硬盘来扩充内存的容量、或是主机故障需维修时,得利用螺丝起子将螺丝拆卸,方能开启上盖,当组装或维修完成后,仍得再利用螺丝起子将螺丝锁固方能将上盖锁合固定于底座上,因此在拆卸、或组装计算机机壳上需花费很多时间。且螺丝拆装多次后,螺丝头与螺丝起子易产生滑牙现象,而无法契合,更难将底座、上盖分离,因此,现有计算机机壳采用螺丝、螺帽、或内螺牙来螺合底座、上盖的固定方式,并非十分理想。另外,有些计算机主机的底座、上盖等机壳是采用卡勾、及卡槽并配合按钮的设计,其容易产生卡勾、及卡槽因扣接太紧密,使用者、或维修人员难以用手施力于底座、或上盖平滑表面上的按钮,需花费很大力量方能分离底座、上盖。也容易产生卡勾、及卡槽因扣接太松,而使底座、上盖非操控自动分离,因此采用卡勾、及卡槽并配合按钮来卡合底座、上盖的固定方式亦非十分理想。专利技术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专利技术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省力开启结构,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此项嘉惠世人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操作杆开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可由单手转动操作杆、或内推第一机壳,即可将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分离、或固定,且操作杆利用杠杆的原理,于转动时,具有省力的功效。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具操作杆开启结构的电子装置,包括有一第一机壳、一第二机壳、一滑动件、一操作杆、及一弹簧。其中第一机壳具有至少一开口;第二机壳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滑动件是设置于第一机壳上,且滑动件并具有至少一第二卡合部,当第二机壳第一卡合部的一顶推部插入第一机壳的开口,可推动滑动件的第二卡合部,使滑动件移往一第一方向且至一第一位置时,第二机壳第一卡合部的一卡勾可卡入第一机壳的开口内;操作杆是枢接于第一机壳上,当操作杆转动至一第二位置时,操作杆可推动滑动件移往第一方向,且使第一卡合部的卡勾脱离第一机壳的开口;弹簧二端分别组设于第一机壳、及滑动件上,弹簧并对滑动件施以一向一第二方向移动的拉力。由此,本专利技术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的固定方式是采无螺丝的设计,可由单手转动操作杆、或内推第一机壳,即可分离、或固定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且操作杆利用杠杆的原理,于转动分离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时,具有省力的功效。此外,上述的操作杆可更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且滑动件也可还具有一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并与第二接触部接触,且第一接触部是位于弹簧、及第二接触部之间。当滑动件受弹簧的拉力往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一接触部可限制滑动件于一第三位置,此时操作杆是贴合于第二机壳。由此,利用压缩弹簧的拉力、及第一接触部的顶掣止挡,可限制滑动件定位于第三位置,并使操作杆贴合于第二机壳。另外,当上述的操作杆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操作杆的第一接触部是顶掣滑动件的第二接触部,且第一接触部并推动滑动件往第一方向移动。其中操作杆的第一接触部可为一顶掣杆、或其它等效结构,滑动件的第二接触部可为一档片、或其它等效结构。以便当利用杠杆原理,仅需施以些许力量转动操作杆即可产生一克服弹簧的拉力,并推动滑动件往第一方向移动的力量。再者,上述的操作杆可更具有一第三接触部,第二机壳可更具有一第四接触部,第四接触部是随第三接触部连动。其中第三接触部可为一圆弧片、或其它等效结构,第四接触部可为一握杆、或其它等效结构。以便当转动操作杆时,第二机壳可随操作杆的转动而被外推,并与第一机壳分离。此外,上述的第一机壳可还具有至少一滑槽,滑动件是滑设于滑槽内并可滑移,俾确保滑动件于滑槽内平顺滑移,不会偏移、或脱落于滑槽外。另外,上述第一机壳的开口可为一槽孔、或其它等效结构,且滑动件的第二卡合部也可为一槽孔、或其它等效结构。以便由槽孔与第二机壳第一卡合部的顶推部、及卡勾相互配合,可使第二机壳利用顶推部经由槽孔顶推滑动件,也可使第二机壳利用卡勾与槽孔卡合,并固定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附图说明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机壳、第二机壳未卡合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机壳、第二机壳进行卡合过程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机壳、第二机壳进行分离过程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机壳、第二机壳进行分离过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及立体图。本实施例具有一第一机壳10、一第二机壳20、一滑动件40、一操作杆30、以及一弹簧50。如图1所示,第一机壳10具有二开口11、四滑槽14、及一第一固定部13。其中四滑槽14是上下各二滑槽14交错设置于第一机壳10上。而第一固定部13是设置于第一机壳10的一侧端,第一固定部13可供弹簧50的一端勾合组设。此外,上述的第二机壳20具有第一卡合部21、及一第四接触部22。其中第一卡合部21的设置位置是对应于第一机壳10的开口11,且每一第一卡合部21并具有一顶推部211、及一卡勾212,顶推部211可插入第一机壳10的开口11内,而卡勾212则可卡入第一机壳10的开口11。另外,如图1所示,上述的滑动件40是滑设于第一机壳10的四个滑槽14之间,交错设置的滑槽14可确保滑动件40在滑槽14内平顺滑移,不会偏移、或脱落于滑槽14外。且滑动件40具有二个第二卡合部41、一第二固定部43、及一第二接触部42。其中二个第二卡合部41的设置位置是对应于第一机壳10的二开口11。另第二固定部43是设置于滑动件40的近中端处,可供弹簧50勾合组设。再者,如图1所示,操作杆30是枢接于第一机壳10,操作杆30具有一第一接触部31、及一第三接触部32。其中第一接触部31是设置于操作杆30的一侧,并位于弹簧50、及第二接触部42之间,而第三接触部32的设置位置是对应于第二机壳20的第四接触部22。此外,弹簧50的二端是分别组设于第一机壳10的第一固定部13、及滑动件40的第二固定部43内。请参阅图2、及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机壳10是为一计算机主机的底座100,第二机壳20是为一计算机主机的上盖200。另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杆30的第一接触部31是为一顶掣杆310,滑动件40的第二接触部42是为一档片420。且操作杆30的第三接触部32是为一圆弧片320,第二机壳20的第四接触部22是为一握杆220。另第一机壳10的开口11是为一槽孔110,滑动件40的第二卡合部41也为一槽孔410。本实施例的操作动作如图4至图7所示。请先参阅图4是本实施例第一机壳10、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操作杆开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机壳,包括至少一开口;一第二机壳,包括至少一第一卡合部;一滑动件,是设置于该第一机壳,该滑动件包括至少一第二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的一顶推部插入该开口,且推动该滑 动件,该滑动件移往一第一方向且至一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卡合部的一卡勾卡入该开口;一操作杆,是枢接于该第一机壳,当该操作杆转动至一第二位置时,该操作杆推动该滑动件移往该第一方向,且该卡勾脱离该开口;以及一弹簧,其二端分别组设于该 第一机壳、及该滑动件,该弹簧对该滑动件施以一向一第二方向移动的拉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成
申请(专利权)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