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3334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包括:作动液压缸、第一阻尼阀、第二阻尼阀、第三阻尼阀、第四阻尼阀、第一电磁保持阀、第二电磁保持阀、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平衡阀、液控单向阀、增压油箱和电机泵,其中,作动液压缸包括有杆腔和无杆腔,第一阻尼阀、第二阻尼阀和第三阻尼阀一侧与作动液压缸的无杆腔连通;第一阻尼阀与第一电磁保持阀串联后组成第一并联油路,第二阻尼阀与第二电磁保持阀串联后组成第二并联油路,第一并联油路与第二并联油路是互为余度;伺服机构包括第一支路、第一补油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二补油支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多模式液压回路,实现挂架稳定可控的快速下放、主动提升和主动下放的功能。主动提升和主动下放的功能。主动提升和主动下放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属于伺服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挂架投放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航空运输飞机机载设备,其投放可靠性及快速性关系到飞机的安全。一般来说,挂架投放机构为桁架结构,在物体的投放过程中,因物体的瞬时释放而产生强大冲击。投放机构的执行作动器一般采用驱动力大、阻尼作用明显、吸收振动冲击能力强的液压方案。目前挂架装置主要满足三种功能:作动装置的被动缩回、作动装置的主动伸出及作动装置的主动缩回。挂架装置具有大负载,短时下放的特点,作动装置需要充分考虑末端减振和缓冲功能。且挂架装置的空间狭小,作动装置的体积及重量要求苛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通过采用多模式液压回路,实现挂架稳定可控的快速下放、主动提升和主动下放的功能。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的方案是:
[0005]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包括:
[0006]作动液压缸、第一阻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作动液压缸(1)、第一阻尼阀(3.1)、第二阻尼阀(3.2)、第三阻尼阀(3.3)、第四阻尼阀(3.4)、第一电磁保持阀(4.1)、第二电磁保持阀(4.2)、第一单向阀(5.1)、第二单向阀(5.2)、第三单向阀(5.3)、平衡阀(6)、液控单向阀(7)、增压油箱(8)和电机泵(9);其中,作动液压缸(1)包括有杆腔和无杆腔,第一阻尼阀(3.1)、第二阻尼阀(3.2)和第三阻尼阀(3.3)一侧与作动液压缸(1)的无杆腔连通;第一阻尼阀(3.1)与第一电磁保持阀(4.1)串联后组成第一并联油路,第二阻尼阀(3.2)与第二电磁保持阀(4.2)串联后组成第二并联油路,第一并联油路与第二并联油路是互为余度;此两条并联油路与第一单向阀(5.1)串联后,与作动液压缸(1)的有杆腔连通;此两条并联油路与第二单向阀(5.2)串联后,与增压油箱(8)连通;此两条并联油路与第一单向阀(5.1)、第二单向阀(5.2)组成被动支路;伺服机构包括第一支路、第一补油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二补油支路;第一支路:作动液压缸(1)的有杆腔与第四阻尼阀(3.4)串联,再与电机泵(9)一侧连通;第一补油支路:增压油箱(8)与第三单向阀(5.3)串联后,连通电机泵(9)一侧;第二支路:作动液压缸(1)的无杆腔与第三阻尼阀(3.3)、平衡阀(6)依次串联连通后,与电机泵(9)另一侧连通;第二补油支路:增压油箱(8)与液控单向阀(7)串联后,连通电机泵(9)另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10.1)、第二压力传感器(10.2)和第三压力传感器(10.3),压力传感器(10.1)连接作动液压缸(1)的无杆腔,测量无杆腔压力;压力传感器(10.2)连接增压油箱(8),测量增压油箱压力;压力传感器(10.3)连接电机泵(9)一侧,测量电机泵(9)一侧的压力,间接测量作动液压缸(1)的有杆腔压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平衡阀(6)远控液压支路和液控单向阀(7)的远控液压支路相连后,连接与第四阻尼阀(3.4)与电机泵(9)左侧之间,取该点压力,稳定控制两阀的开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模式集成电静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三种工作模式,为快速被动下放工作模式、主动提升工作模式和主动下放工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自旺张朋赵迎鑫张春龙冯伟姜帅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