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20型圆柱电池壳拉深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3280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1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46120型圆柱电池壳拉深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对直径为145mm~150mm、厚度为0.6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46120型圆柱电池壳拉深工艺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壳拉深工艺,特别涉及一种46120型圆柱电池壳拉深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圆柱电池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等行业,是构成电池系统的基本单元。46120型电池是直径为46mm、高度120mm的圆柱电池壳,目前通常由钢板坯料经过8

11道拉深工位的连续模拉深工序后,得到圆柱电池壳。但是工位越多,模具数量就越多,相应的配套设备也会增多,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而且,模具越多,造成的装模、修模、调模的时间也相应增加,生产效率也会有所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46120型圆柱电池壳拉深工艺,能够通过四道拉深工序即可实现圆柱电池壳的成型,大大提高了拉深效率。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46120型圆柱电池壳拉深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05]对直径为145mm~150mm、厚度为0.6mm
±
0.06mm的毛坯拉深,拉深系数的范围为0.54~0.56,第一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7~10mm,第一凸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7~10mm,压边方式为平压边,压边力的范围为2.5T~3.0T,拉深后形成第一半成品;
[0006]对所述第一半成品拉深,拉深系数的范围为0.76~0.78,第二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5~7mm,第二凸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5~7mm,所述第二凹模的进料处为第一锥形口,所述第一锥形口的锥角为90
°
~120
°
,以使所述第一半成品的入模角度为45
°
~60
°
,对所述第一半成品的压边方式为锥形压边,以匹配所述第一锥形口,压边力的范围为1T~1.5T,拉深后形成第二半成品;
[0007]对所述第二半成品拉深,拉深系数的范围为0.8~0.82,第三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3~5mm,第三凸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3~5mm,所述第三凹模的进料处为第二锥形口,所述第二锥形口的锥角为20
°
~40
°
,以使所述第二半成品的入模角度为10
°
~20
°
,拉深后形成第三半成品;
[0008]对所述第三半成品拉深并挤薄,拉深系数的范围为0.87~0.91,第四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3~5mm,所述第四凹模的进料处为第三锥形口,所述第三锥形口的锥角为30
°
~60
°
,以使所述第三半成品的入模角度为15
°
~30
°
,所述第四凹模成型部位的圆角半径为电池壳成品所需外圆角半径的80%~90%,所述第四凸模的圆角半径为所述电池壳成品所需内圆角半径的90%~100%,拉深后形成第四半成品;
[0009]对所述第四半成品封闭的端面加工出穿孔,以形成所述电池壳成品。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46120型圆柱电池壳拉深工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仅需要经过四道拉深工序即可完成对毛坯的拉深;具体地,第一道拉深是对直径范围为145mm~150mm、厚度为0.6mm
±
0.06mm的毛坯进行拉深,拉深系数的范围为0.54~0.56,在第一凹模
在毛坯进料口处设有的圆角为第一凹模入模圆角,第一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7~10mm,第一凸模与毛坯抵接一端也设有圆角,第一凸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7~10mm,压边方式为平压边,压边力的范围为2.5T~3.0T,也即压边圈与第一凹模端面之间的毛坯环形部分,在被压边的同时,也逐渐被拉入凸模和凹模的间隙,并且压边圈与毛坯环形部分的接触面水平,从而实现水平压边,以防止拉深件起皱,经过第一道拉深后形成第一半成品;随后对第一半成品进行第二道拉深工序,第二道拉深的拉深系数为0.76~0.78,第二凹模在第一半成品进料口处设有的圆角为第二凹模入模圆角,第二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5~7mm,第二凸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5~7mm,在第二凹模进料口处设有第一锥形口,第一锥形口连接第二凹模入模圆角,并且第一锥形口的口径由开口处至靠近第二凹模入模圆角处逐渐减小,第一锥形口的锥角为90
°
~120
°
,从而使得第一半成品的入模角度α的范围为45
°
~60
°
,也即第一锥形口所在圆锥的母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的范围为45
°
~60
°
,而对第一半成品的压边方式则为锥形压边,压边件与第一锥形口的斜度相适配,从而实现对拉深件的压边,防止拉深件起皱,压边力的范围为1T~1.5T,经过第二道拉深后形成第二半成品;接着对第二半成品进行第三道拉深工序,第三道拉深工序的拉深系数为0.87~0.91,第三道拉深工序使用第三凹模和第三凸模进行拉深,第三凹模在第二半成品进料口处设有的圆角为第三凹模入模圆角,第三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3~5mm,第三凸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3~5mm,在第三凹模进料口处设有第二锥形口,第二锥形口连接第三凹模入模圆角,并且第二锥形口的口径由开口处至靠近第三凹模入模圆角处逐渐减小,第二锥形口的锥角为20
°
~40
°
,从而使得第二半成品的入模角度β的范围为10
°
~20
°
,也即第二锥形口所在圆锥的母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的范围为10
°
~20
°
,这样经过第三道拉深后形成第三半成品;然后对第三半成品进行第四道拉深并挤薄,在第四道拉深工序的拉深系数范围为0.87~0.91,第四凹模在第三半成品的进料口处设有的圆角为第四凹模入模圆角,第四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3~5mm,第四凹模进料口处设有第三锥形口,第三锥形口连接第四凹模入模圆角,并且第三锥形口的口径由开口处至靠近第四凹模入模圆角处逐渐减小,第三锥形口的锥角为30
°
~60
°
,从而使得第三半成品的入模角度δ的范围为15
°
~30
°
,也即第三锥形口所在圆锥的母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δ的范围为15
°
~30
°
,而且在第四道拉深工序中,第四凹模设有用于成型拉深件外圆角的第四凹模成型圆角,第四凸模设有用于成型拉深件内圆角的第四凸模圆角,由于第四道拉深为最后一道拉深,需要考虑拉深后拉深件底部的重力以及拉深件会产生一定的涨大,因而第四凹模成型圆角半径为电池壳成品所需要外圆角半径的80%~90%,第四凸模圆角半径为电池壳成品所需要的内圆角半径的90%~100%,在第四道拉深过程中,第四凸模和第四凹模之间的间隙小于第三半成品的厚度,也即在第四道拉深的同时对拉深件进行了挤薄,在经过第四道拉深后形成第四半成品;再对第四半成品封闭的端面加工出穿孔,从而形成电池壳成品。通过上述四道拉深工序,即可实现46120型圆柱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46120型圆柱电池壳拉深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对直径为145mm~150mm、厚度为0.6mm
±
0.06mm的毛坯拉深,拉深系数的范围为0.54~0.56,第一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7~10mm,第一凸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7~10mm,压边方式为平压边,压边力的范围为2.5T~3.0T,拉深后形成第一半成品;对所述第一半成品拉深,拉深系数的范围为0.76~0.78,第二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5~7mm,第二凸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5~7mm,所述第二凹模的进料处为第一锥形口,所述第一锥形口的锥角为90
°
~120
°
,以使所述第一半成品的入模角度为45
°
~60
°
,对所述第一半成品的压边方式为锥形压边,以匹配所述第一锥形口,压边力的范围为1T~1.5T,拉深后形成第二半成品;对所述第二半成品拉深,拉深系数的范围为0.8~0.82,第三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3~5mm,第三凸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3~5mm,所述第三凹模的进料处为第二锥形口,所述第二锥形口的锥角为20
°
~40
°
,以使所述第二半成品的入模角度为10
°
~20
°
,拉深后形成第三半成品;对所述第三半成品拉深并挤薄,拉深系数的范围为0.87~0.91,第四凹模入模圆角半径的范围为3~5mm,所述第四凹模的进料处为第三锥形口,所述第三锥形口的锥角为30
°
~60
°
,以使所述第三半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蒙徐志文王巧冲林运涵陈国榕陈科良王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领益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