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1923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延模具,该拉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设置在上模和下模之间的压边圈以及设置在压边圈内的多个顶松装置,在板料成型为零件且将上模抬起时,控制多个顶松装置从压边圈内伸出将零件顶起至预定高度,从而使得零件与下模脱开,便于取出零件。该拉延模具的顶松装置将零件上抬的距离较小,不会使零件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有效解决了在机床拉深垫不具备行程可调功能时零件取件过程中的变形问题。程中的变形问题。程中的变形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延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冲压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拉延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外覆盖零件是指覆盖发动机、车身等的金属薄板零件,其利用冲压拉延工艺制成。冲压零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外观和质量。由于引擎盖外板和顶盖这类外覆盖零件的造型平缓、形状简单,零件在拉延成型后,空气无法快速进入零件和模具的型面中间,导致因零件上下表面压强存在较大差异,零件中间部分吸附在下模上。在对零件取件的过程,会使零件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变形的程度随生产节拍的加快而变大,严重影响喷漆后整车外观品质。
[0003]目前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一种是在下模增加排气孔,使得空气快速进入零件和下模成型面之间。但是增加的排气孔使得成型后的零件表面形成对应形状的痕迹,对零件的外观品质产生影响。同时这些排气孔里面很容易进灰尘,圆孔的边缘也容易磨损,会造成模具后期生产保养工作量的增加;另一种方法是借助机床的拉深垫具有上升距离可调的功能,零件成型且上模抬起时,控制拉深垫抬起压边圈上升预定距离后停止运动,此时零件与下模产生空隙,空气可以进入零件和下模型面之间,零件与下模分离,同时因为上抬的距离很小,不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但这种方法要求机床的拉深垫具有行程可调的功能,该类机床成本高,无法普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延模具,有效解决了在机床拉深垫不具备行程可调功能时零件取件过程中的变形问题。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延模具,所述拉延模具包括:r/>[0006]上模和下模;
[0007]压边圈,位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板料放置于所述压边圈上;
[0008]多个顶松装置,布设在所述压边圈内;
[0009]其中,在所述板料成型为零件且所述上模抬起时,多个所述顶松装置从所述压边圈内伸出顶起所述零件至预定高度与所述下模脱开。
[0010]进一步地,所述压边圈设置有多个安装腔体,多个所述顶松装置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安装腔体内;
[0011]其中,在未顶出状态下,所述顶松装置的顶出面与所述压边圈的工作型面平齐。
[0012]进一步地,所述预定高度为5

10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顶松装置包括顶块、安装法兰、气缸以及气路组件,所述气缸通过所述安装法兰固定在所述安装腔体内,所述顶块与所述气缸的活塞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顶块包括顶出部和设置在所述顶出部下方的连接部,所述顶出部的横截面小于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所述顶出部和所述连接部连接形成限位面。
[0015]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压边圈的工作型面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压边圈的底面连通,所述顶出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腔体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尺寸,所述连接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尺寸。
[0016]进一步地,在未顶出状态下,所述限位面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接面的距离为预定高度。
[00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延模具,该拉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设置在上模和下模之间的压边圈以及设置在压边圈内的多个顶松装置,在板料成型为零件且将上模抬起时,控制多个顶松装置从压边圈内伸出将零件顶起至预定高度,从而使得零件与下模脱开,便于取出零件。该拉延模具的顶松装置将零件上抬的距离较小,不会使零件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有效解决了在机床拉深垫不具备行程可调功能时零件取件过程中的变形问题。
附图说明
[0018]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顶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顶松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顶出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顶松装置在压边圈上的位置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拉延模具的顶视角度的爆炸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拉延模具的底视角度的爆炸示意图;
[002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顶块安装在安装腔体内的剖视图。
[0026]附图说明标记:
[0027]1‑
上模;2

下模;3

压边圈;31

安装腔体;311

第一腔体;312

第二腔体;4

顶松装置;41

顶块;411

顶出部;412

连接部;42

安装法兰;43

气缸;44

气路组件;45

顶出面;46

限位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为了避免混淆本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0029]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0030]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2]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3]拉延工艺是指通过拉延模具将冲压板料冲压成型到所需几何形状的成型方法。拉延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和压边圈3,压边圈3位于上模1和下模2之间,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上模1和下模2均根据零件的设计形状加工形成成型型面。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2中的一个设计为凹模,另一个设计为凸模。通过将凹模和凸模合拢使得板料冲压形成所需形状的零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1设置为凹模,所述下模2设置为凸模。压边圈3用于放置板料,并对板料定位。在成型结束后,压边圈3可以在机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延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压边圈(3),位于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2)之间,板料放置于所述压边圈(3)上;多个顶松装置(4),布设在所述压边圈(3)内;其中,在所述板料成型为零件且所述上模(1)抬起时,多个所述顶松装置(4)从所述压边圈(3)内伸出顶起所述零件至预定高度与所述下模(2)脱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3)设置有多个安装腔体(31),多个所述顶松装置(4)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安装腔体(31)内;其中,在未顶出状态下,所述顶松装置(4)的顶出面(45)与所述压边圈(3)的工作型面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高度为5

1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松装置(4)包括顶块(41)、安装法兰(42)、气缸(43)以及气路组件(44),所述气缸(43)通过所述安装法兰(42)固定在所述安装腔体(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伟刘英堂游庆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桔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