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一种压料翻边组件,板料具有在自身厚度方向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压料翻边组件包括压料件和支撑件。压料件包括本体以及凸部,本体具有面向板料的第一表面,凸部设置于第一表面的一端并凸出于第一表面,凸部具有用于抵接于第一面的凸出面;支撑件具有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容纳位,压料翻边组件具有未运动时的初始态以及工作态,在工作态,凸部将所弯压的板料限制于第二容纳位,第二容纳位沿第二方向在支撑件的投影位于第一容纳位背离压料件的一侧,其中,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本申请实施例的压料翻边组件减轻了翻边的翘曲现象,提高产品合格率。提高产品合格率。提高产品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料翻边组件
[0001]本申请涉及钣金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料翻边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钣金设计中,很多产品表面有弧度,而在弧度区域一般有翻边的设计,尤其很多时候需要长翻边。边界有弧度的长翻边一般采用压料翻边结构进行翻边处理,如图1所示,即在翻边时在板料的两侧利用上压料板和下压料板压住翻边区域,而后上压料板和下压料板再逐渐沿箭头指向的方向运动,完成翻边。
[0003]该种压料翻边结构制作出的翻边会有较为严重的翘曲现象,即出现明显的翘边,产品合格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压料翻边组件,其能减轻产品翻边的翘曲现象,提高产品合格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压料翻边组件,用于将板料沿第一方向弯压于模具的表面以形成翻边结构,所述板料具有在自身厚度方向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压料翻边组件包括压料件和支撑件。压料件包括本体以及凸部,所述本体具有面向所述板料的第一表面,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模具的一端并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凸部具有用于抵接于所述第一面的凸出面;支撑件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板料的第一容纳位,所述压料翻边组件具有未运动时的初始态以及所述压料件和所述支撑件共同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的工作态,在所述工作态,所述凸部将所弯压的所述板料部分地限制于第二容纳位,所述第二容纳位沿第二方向在所述支撑件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容纳位背离所述压料件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为在所述工作态时能够与所述板料的末端相抵。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凸出面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缓冲面,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与所述缓冲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并形成用于容纳板料的第三容纳位,在所述工作态,所述第三容纳位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压料件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容纳位靠近所述凸出面的一侧。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面与所述缓冲面的倾斜程度相同,并且/或者,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倾斜程度相同。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8mm
‑
12mm。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8mm
‑
10mm。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初始态时,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的间距大于或等于4mm。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初始态时,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的间距为4mm
‑
6mm。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工作态,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的间距为0
‑
3mm。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工作态,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的间距为0
‑
2.5mm。
[0015]本申请实施例的压料翻边组件形成了用于容纳板料的第一容纳位和第二容纳位,且第二容纳位沿第二方向在支撑件的投影位于第一容纳位背离压料件的一侧,板料在第一容纳位受到凸部在前侧的挤压作用,因此在位于后侧的第二容纳位时,板料的末端会在第二表面的支撑作用下自然朝向第一表面延伸,并不会与第二表面抵接形成翘曲的趋势甚至翘起,故减轻了翻边完成后板料末端的翘曲现象,提高产品合格率。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0017]图1是目标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现有技术的压料翻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采用图2所示的压料翻边机构所形成的翻边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压料翻边组件在初始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压料翻边组件在工作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上压料板;11、第一贴合面;
[0024]2、下压料板;21、第二贴合面;
[0025]3、板料;31、第一面;32、第二面;
[0026]4、压料件;41、本体;411、第一表面;42、凸部;421、凸出面;422、缓冲面;
[0027]5、支撑件;51、第二表面;52、配合面;
[0028]6、第一容纳位;
[0029]7、第二容纳位;
[0030]8、第三容纳位;
[0031]9、模具;
[0032]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5]图1是目标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压料翻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采用图2所示的压料翻边机构所形成的翻边的结构示意图。
[0036]如图1至3所示,相关技术中的压料翻边机构包括上压料板1和下压料板2,上压料板1具有面向下压料板2的第一贴合面11,下压料板2具有面向上压料板1的第二贴合面21,第一贴合面11和第二贴合面21在压料翻边机构的运动方向相对设置,板料3位于第一贴合面11和第二贴合面21之间。
[0037]该种压料翻边机构在进行翻边时,在上压料板1的挤压作用下,板料3的末端会抵接于下压料板2的第二贴合面21上,并具有向第一贴合面11翘曲的趋势甚至直接翘起,故在完成翻边后形成如图3所示的末端翘曲现象。
[0038]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压料翻边组件在初始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压料翻边组件在工作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9]请参阅图4和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料翻边组件,用于将板料3沿第一方向X弯压于模具9的表面以形成翻边结构,板料3具有在自身厚度方向相背的第一面31和第二面32。压料翻边组件包括压料件4和支撑件5。压料件4包括本体41以及凸部42,本体41具有面向板料3的第一表面411,凸部42设置于第一表面411靠近模具9的一端并凸出于第一表面411,凸部42具有用于抵接于第一面31的凸出面421。支撑件5具有第二表面51,第二表面51与第一表面411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第一表面411与第二表面5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板料3的第一容纳位6。压料翻边组件具有未运动时的初始态以及压料件4和支撑件5共同沿第一方向X运动时的工作态,在工作态,凸部42将所弯压的板料3部分地限制于第二容纳位7,第二容纳位7沿第二方向Y在支撑件5的投影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料翻边组件,用于将板料沿第一方向弯压于模具的表面以形成翻边结构,所述板料具有在自身厚度方向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料翻边组件包括:压料件,包括本体以及凸部,所述本体具有面向所述板料的第一表面,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模具的一端并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凸部具有用于抵接于所述第一面的凸出面;支撑件,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板料的第一容纳位,所述压料翻边组件具有未运动时的初始态以及所述压料件和所述支撑件共同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的工作态,在所述工作态,所述凸部将所弯压的所述板料部分地限制于第二容纳位,所述第二容纳位沿第二方向在所述支撑件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容纳位背离所述压料件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料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为在所述工作态时能够与所述板料的末端相抵。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料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凸出面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缓冲面,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与所述缓冲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并形成用于容纳板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增强,廖孟军,李殿华,苗培壮,陈光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