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涉及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的技术领域。该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在工作面与大巷区域之间的顶板以及大巷区域的顶板分别设置缓冲带。该方法,针对大巷周围开采空间的布局,从工作面至大巷区域,分区域设置多级缓冲带,阻断了冲击地压自工作面顶板向大巷区域顶板的传递,也阻断了工作面推进造成的顶板压力变化向大巷区域的顶板传递,且能够抵御大巷区域位于缓冲带以上的顶板部分的来压,所以,该方法能够阻断工作面顶板及大巷区域顶板缓冲带以上部分的来压,极大地削弱了冲击地压以及采动影响,对大巷形成了比较全面的防护,能够有效预防大巷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防大巷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防大巷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巷是指在地下采矿时,为采矿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动力供应等而掘进的通道。在采区,大巷区域的顶板受冲击地压的影响,工作面推进的影响,具有发生垮落的安全隐患。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大巷的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常规的巷道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也不适用于大巷冲击地压灾害的防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大巷具有顶板垮落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在工作面与大巷区域之间的顶板以及大巷区域的顶板分别设置缓冲带,其中,所述大巷区域包括大巷及相邻大巷之间的巷间保护煤柱。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能够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针对大巷周围开采空间的布局,从工作面至大巷区域,分区域设置多级缓冲带,其中,在工作面与大巷区域之间的顶板设置缓冲带,阻断了冲击地压自工作面顶板向大巷区域顶板的传递,同时也阻断了工作面推进造成的顶板压力变化向大巷区域的顶板传递,极大地削弱了采动影响;而在大巷区域的顶板设置缓冲带,则能够抵御大巷区域位于缓冲带以上的顶板部分的来压,并进一步阻断大巷保护煤柱一侧的来压,所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能够阻断工作面顶板及大巷区域顶板缓冲带以上部分的来压,极大地削弱了冲击地压以及采动影响,对大巷形成了比较全面的防护,能够有效预防大巷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
[0007]进一步地,所述在工作面与大巷区域之间的顶板设置缓冲带,包括:在大巷保护煤柱靠近所述工作面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一级缓冲带,和/或,在所述大巷保护煤柱靠近所述大巷区域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二级缓冲带,其中,所述大巷保护煤柱设置于所述工作面与所述大巷区域之间。
[0008]该技术方案下,第一级缓冲带起到阻断工作面冲击地压以及采动来压向大巷区域传递的作用,第二级缓冲带起到阻断大巷保护煤柱顶板来压向大巷区域传递的作用,并能够进一步阻断工作面冲击地压以及采动来压向大巷区域传递,阻断效果进一步加强,对大巷区域冲击地压灾害的预防作用也进一步加强。
[0009]进一步地,所述在大巷保护煤柱靠近所述工作面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一级缓冲带的步骤,包括:在所述工作面与所述大巷保护煤柱之间的掘进回撤通道的顶板,施工向上且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倾斜的第一钻孔组,且使所述第一钻孔组的钻孔的孔底均位于所述大
巷保护煤柱的上方;在所述第一钻孔组的钻孔内实施致裂,形成所述第一级缓冲带;
[0010]所述在所述大巷保护煤柱靠近所述大巷区域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二级缓冲带的步骤,包括:在靠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的大巷的顶板,施工向上且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倾斜的第二钻孔组,且使所述第二钻孔组的钻孔的孔底均位于所述大巷保护煤柱的上方;在所述第二钻孔组的钻孔内实施致裂,形成所述第二级缓冲带。
[0011]该技术方案下,第一钻孔组的钻孔内致裂形成的裂隙位于大巷保护煤柱的上方,能够阻断工作面一侧的来压向大巷区域传递,同时,大巷保护煤柱还能够对工作面一侧断裂的顶板起到支撑作用,从而能够提高顶板的整体稳定性;
[0012]第二钻孔组的钻孔内致裂形成的裂隙也位于大巷保护煤柱的上方,能够阻断大巷保护煤柱一侧的来压向大巷区域传递,同时,大巷保护煤柱还能够对大巷区域一侧断裂的顶板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也能够提高顶板的整体稳定性。
[0013]进一步地,施工所述第一钻孔组的各钻孔时,使所述第一钻孔组的各钻孔沿所述掘进回撤通道的走向均匀排布,且钻孔间距能够使相邻钻孔内致裂形成的裂隙相互贯通;
[0014]施工所述第二钻孔组的各钻孔时,使所述第二钻孔组的各钻孔沿靠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的大巷的走向均匀排布,且钻孔间距能够使相邻钻孔内致裂形成的裂隙相互贯通。
[0015]该技术方案下,第一级缓冲带的裂隙相互贯通,第二级缓冲带的裂隙相互贯通,均能够保证对来压的阻断效果。
[0016]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钻孔组的钻孔内实施的致裂手段为爆破致裂,和/或,在所述第二钻孔组的钻孔内实施的致裂手段为爆破致裂。
[0017]该技术方案下,爆破致裂的致裂强度大,容易使岩层在目标区域断裂,从而能够保证缓冲带的来压阻断效果。
[0018]进一步地,所述在大巷区域的顶板设置缓冲带的步骤,包括:在采区轨道大巷的顶板,施工第三钻孔组,所述第三钻孔组的钻孔均包括连通的倾斜段和水平段,且使各所述水平段均位于所述大巷区域的上方;在各所述水平段实施致裂,形成第三级缓冲带。
[0019]该技术方案下,第三级缓冲带起到抵御大巷上覆岩层来压的作用,同时进一步阻断大巷保护煤柱上覆岩层来压向大巷区域传递。此外,相对于第一级缓冲带和第二级缓冲带的钻孔的实施,实施包括倾斜段和水平段的钻孔,施工流程更加简单容易。
[0020]进一步地,所述大巷区域包括N个大巷和(N
‑
1)个所述巷间保护煤柱,在各所述巷间保护煤柱靠近大巷的两侧的顶板以及位于中间的(N
‑
2)个大巷的顶板施工所述第三钻孔组的钻孔,且使所述巷间保护煤柱上方的水平段沿对应的巷间保护煤柱的走向延伸,使大巷上方的水平段沿对应的大巷的走向延伸;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0021]该技术方案下,钻孔沿巷间保护煤柱的走向延伸或沿对应大巷的走向延伸,延伸方向比较规律,从而有利于保证钻空间距,进而有利于实施均匀致裂以保证致裂效果。
[0022]进一步地,在各所述水平段实施的致裂手段为水力压裂。
[0023]该技术方案下,水力压裂能够实现分段致裂,从而能够实现在水平段的多个致裂点实施致裂。
[0024]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带均设置于顶板的关键层,且致裂点均位于所述关键层的中部以上区域。
[0025]该技术方案下,缓冲带下方的岩层厚度适中,围岩稳定性高,又保证了缓冲带能够
有效阻断压力传递。
[0026]进一步地,所述关键层为顶板的基本顶。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的俯视施工示意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的侧视施工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10
‑
采区回风大巷;120
‑
采区轨道大巷;130
‑
采区运输大巷;
[003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工作面(500)与大巷区域之间的顶板以及大巷区域的顶板分别设置缓冲带,其中,所述大巷区域包括大巷及相邻大巷之间的巷间保护煤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工作面(500)与大巷区域之间的顶板设置缓冲带,包括:在大巷保护煤柱(200)靠近所述工作面(500)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一级缓冲带(710),和/或,在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靠近所述大巷区域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二级缓冲带(720),其中,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设置于所述工作面(500)与所述大巷区域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大巷保护煤柱(200)靠近所述工作面(500)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一级缓冲带(710)的步骤,包括:在所述工作面(500)与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之间的掘进回撤通道(400)的顶板,施工向上且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倾斜的第一钻孔组(810),且使所述第一钻孔组(810)的钻孔的孔底均位于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的上方;在所述第一钻孔组(810)的钻孔内实施致裂,形成所述第一级缓冲带(710);所述在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靠近所述大巷区域的一侧的顶板设置第二级缓冲带(720)的步骤,包括:在靠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的大巷的顶板,施工向上且向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倾斜的第二钻孔组(820),且使所述第二钻孔组(820)的钻孔的孔底均位于所述大巷保护煤柱(200)的上方;在所述第二钻孔组(820)的钻孔内实施致裂,形成所述第二级缓冲带(72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巷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所述第一钻孔组(810)的各钻孔时,使所述第一钻孔组(810)的各钻孔沿所述掘进回撤通道(4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健勋,张磊,姜琦,胡兵,汪义龙,刘振宇,李永元,张宏捷,朱亚龙,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华能天竣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