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包括扩散层,所述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粒子层和第一基材层,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包括棱镜层,所述棱镜层包括棱镜结构层和第二基材层,所述棱镜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连接;包括高雾层,所述高雾层包括高雾结构层和第三基材层,所述高雾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连接;包括QD量子点层,所述QD量子点层设置在第三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本方案在保证光学贴合膜原有聚光效果的情况下,通过高雾层进一步提升光学贴合膜的遮蔽性及视角,同时通过QD量子点层提升复合膜的对比度、亮度及色域。亮度及色域。亮度及色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量子点复合膜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膜
,具体涉及一种多层量子点复合膜。
技术介绍
[0002]液晶显示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内含发光光源和起到聚光作用的光学贴合膜。
[0003]液晶显示器内的光学贴合膜具有辉度高的特点,然而,传统的光学复合膜经由光线聚集提升辉度后,其色域往往较低,色彩显示不够艳丽,且往往遮蔽性优良、视角宽广的复合光学结构膜所带来的辉度增益较为有限,反之辉度增益较优良的复合光学结构膜所具备的遮蔽性及视角较为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其在不影响光学贴合膜聚光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光学贴合膜的遮蔽性及视角,同时提升复合膜的对比度及色域,从而有效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包括:
[0006]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粒子层和第一基材层,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一侧表面;
[0007]棱镜层,包括棱镜结构层和第二基材层,所述棱镜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连接;
[0008]高雾层,包括高雾结构层和第三基材层,所述高雾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连接;
[0009]QD量子点层,所述QD量子点层设置在第三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利用本方案设计的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在保证光学贴合膜原有聚光效果的情况下,通过高雾层进一步提升光学贴合膜的遮蔽性及视角,同时通过QD量子点层提升复合膜的对比度、亮度及色域。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层由若干个球形结构在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一侧表面不规则排列组成,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层形成的表面雾度为大于等于20%且小于100%;第一扩散粒子层通过UV或热固方式附着于第一基材层的表面。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透明胶黏层,通过所述第一透明胶黏层所述棱镜结构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粘合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棱镜结构层包括一层棱镜阵列或者上下两层以一定夹角排列的棱镜阵列组合,所述棱镜阵列的各个棱镜的纵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且各个棱镜的纵截面的顶角为80
°‑
110
°
,棱镜膜层的折射为1.48
‑
1.64;上下两层以一定夹角排列的棱镜阵列组合,所述夹角为45
°‑
90
°
。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高雾胶黏层,通过所述高雾胶黏层所述高雾结构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粘合连接;高雾胶黏层为透明胶黏层通过添加一定比例微珠粒子形成特定雾度的高雾胶黏层,微珠粒子粒径1um≤ D≤20um,添加比例为0.05%
‑
5%,涂布形成的高雾胶黏层的表面雾度2%≤H2≤ 80%。
[0015]进一步地,所述高雾层包括由若干个棱台均匀排列的棱台阵列,同时相邻两个棱台中间的间隙处设置有微透镜结构;棱台的纵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棱台阵列的折射率为1.48
‑
1.64,相邻两个棱台的间距为20um
‑
100um,所述棱台阵列底部间距为20um
‑
100um,所述棱台阵列顶部间距为2um
‑
10um;单个所述微透镜结构排列边沿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微透镜直径为15um
‑
50um。
[0016]进一步地,所述高雾层包括以一定间距排列的表面结构雾化的雾化棱镜阵列,所述雾化棱镜阵列相邻棱镜间距为40um
‑
200um,棱镜表面雾化的表面雾度为10%
‑
90%,棱镜雾化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喷砂、腐蚀等方式,雾化面积包括棱镜阵列表面以及各个棱镜的间隙之间,其雾化棱镜层的顶角为圆弧角,所述雾化棱镜阵列的折射率为1.48
‑
1.64。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扩散粒子层,所述第二扩散粒子层由若干个球形结构在所述第三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不规则排列组成,所述第二扩散粒子层的表面雾度为20%且小于100%。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扩散粒子层表面设置有第二透明胶黏层,通过所述第二透明胶黏层所述QD量子点层与所述第二扩散粒子层粘合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QD量子点层包括包含红量子点和绿量子点的量子点胶层, QD量子点层被光激活时,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光,使其具备更鲜艳的颜色、更广的色域、更高的亮度和更宽的视角。同时通过QD量子点层发出的光稳定性较高,使得颜色不会在较亮的区域褪色,在较暗的区域也能保持精准和清晰,能减轻运动带来的重影和模糊;量子点胶层的厚度为2um
‑
50um,其中,红量子点和绿量子点的比例为1:3
‑
1:2,两者总质量占量子点胶层的10%
‑
20%,QD量子点胶层上表面设置有透明胶黏层二,通过透明胶黏层二与上方的扩散结构二实现黏合。
[0020]进一步地,基材层的厚度为25
‑
300um,材质为PET、PC或PMMA。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多层量子点复合膜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多层量子点复合膜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第一扩散粒子层;2、第一基材层;3、单层棱镜阵列;4、第二基材层;5、第一透明胶黏层;6、棱台阵列;7、微透镜结构;8、第三基材层;9、高雾胶黏层;10、第二扩散粒子层;11、第二透明胶黏层;12、QD量子点层; 13、上层棱镜阵列;14、下层棱镜阵列;15、第二基材层1a;16、第二基材层 2a;17、第一透明胶黏层1b;18、第一透明胶黏层2b;19、雾化棱镜阵列;20、棱镜间隙雾化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
的界定。
[0025]参见附图1所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公开一种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包括:
[0026]扩散层,所述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粒子层和第一基材层,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一扩散层由不规则PBMA球形微珠粒子组成,其表面雾度为85%,第一扩散粒子层通过UV或热固方式附着于第一基材层的表面。
[0027]棱镜层,所述棱镜层包括棱镜结构层和第二基材层,所述棱镜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连接;所述棱镜结构层包括单层棱镜阵列,单层棱镜阵列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粒子层和第一基材层,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一侧表面;棱镜层,包括棱镜结构层和第二基材层,所述棱镜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连接;高雾层,包括高雾结构层和第三基材层,所述高雾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连接;QD量子点层,所述QD量子点层设置在第三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层由若干个球形结构在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一侧表面不规则排列组成,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层形成的表面雾度为大于等于20%且小于10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透明胶黏层,通过所述第一透明胶黏层所述棱镜结构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粘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结构层包括一层棱镜阵列或者上下两层以一定夹角排列的棱镜阵列组合,所述棱镜阵列的各个棱镜的纵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且各个棱镜的纵截面的顶角为80
°‑
110
°
,棱镜膜层的折射为1.48
‑
1.64;上下两层以一定夹角排列的棱镜阵列组合,所述夹角为45
°‑
90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量子点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高雾胶黏层,通过所述高雾胶黏层所述高雾结构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粘合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量子点复合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志兴,宁召,楼鑫,何海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锦德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