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结构、增亮膜及其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3536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9 17:40
本技术公开了棱镜结构、增亮膜及其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显示装置,涉及光学膜技术领域。其中,该棱镜结构,包括:分别阵列设置的若干第一棱镜和若干第二棱镜,且所述第二棱镜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棱镜和所述第二棱镜按照预设夹角互相交错设置。本技术,解决目前增亮膜上通常贴敷一层保护膜,保护膜通过胶水粘附于增亮膜的棱镜结构层上以此保护棱镜结构层,但是会伴随保护膜剥离后遗留的残胶现象以及其他外观不良的现象风险,同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或者采用自回弹耐刮性能好的树脂作为上层的UV树脂涂层,以此提升增亮膜的耐刮性能,但目前高回弹耐刮性能优异的树脂的折射率受限,从而限制了增亮膜辉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学膜,尤其涉及一种棱镜结构、增亮膜及其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通常被用在背光模组中以此来汇聚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尤其是显示器等显示设备中,常用增亮膜来提升显示亮度从而达到减少显示器能源消耗的目的。增亮膜通常是由基材和基材上的聚光棱镜结构构成,基材及聚光棱镜结构皆由透明树脂材质制成。通常,棱镜结构层由多个用以汇聚光线的相同棱镜条组成,这些棱镜条按照相同的方向平行设置组成一个棱镜阵列。棱镜阵列将散发在观察者视角之外的光线通过光的折射及反射调整到观察者视角之内,从而提高光源所发出光能的利用率。

2、但是增亮膜在运输以及装机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刮擦,导致光学薄膜微结构受损,而使得利用率和良率降低,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

3、为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cn206594325u提出了一种高透光防刮增亮膜,包括基材、设置在基材一面的增亮层和设置在基材另一面的防粘层,所述增亮层包括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所述第二棱镜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阵列设置的若干第一棱镜(1)和若干第二棱镜(2),且所述第二棱镜(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棱镜(1)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1)的第一延伸轴(1’)与所述第二棱镜(2)的第二延伸轴(2’)处于不同的延伸方向,且呈交错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棱镜(2)延伸方向的夹角a为10°~17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1)的高度h为10~40u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

【技术特征摘要】

1.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阵列设置的若干第一棱镜(1)和若干第二棱镜(2),且所述第二棱镜(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棱镜(1)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1)的第一延伸轴(1’)与所述第二棱镜(2)的第二延伸轴(2’)处于不同的延伸方向,且呈交错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棱镜(2)延伸方向的夹角a为10°~17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1)的高度h为10~40u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二棱镜(2)的间距d为0~20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2)的高度h大于第一棱镜(1)的高度h,且h≧h+1u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2)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其顶角为圆角或平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壮壮丁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锦德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