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取向硅钢板的制造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板材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无取向硅钢板的制造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发电机和大型电动机用的铁芯材料,一般使用低铁损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
[0003]无取向硅钢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热轧、常化以及冷轧和再结晶退火等阶段,而后生产成硅钢卷,经分料后制造成无取向硅钢板(电工钢带);切割后的硅钢板不可避免的会因切割与挤压在自身切断面上产生凸出的毛刺,而这些毛刺以及毛边脱落会在硅钢片叠加时导致硅钢片之间无法隔绝,从而增加损耗;手工祛除硅钢板切断面上的毛刺的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以及祛除效果差的缺陷;而通过现有技术中的打磨设备祛除硅钢板(硅钢片)上的毛刺的方式容易损伤硅钢板的上下平面,影响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无取向硅钢板的制造工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制造无取向硅钢板成品时在祛除毛刺过程中容易损伤硅钢板上下平面进而影响成品质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制造无取向硅钢板成品过程中对硅钢板上下平面损伤小、毛刺祛除效率高且效果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取向硅钢板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配套切割设备和打磨设备;所述切割设备包括两个一上一下设置的承载轴和圆盘刀组;一个圆盘刀组由一个上刀和一个下刀组成,二者分别定位在两个承载轴上;所述打磨设备包括支撑架、内部中空的B形承载块、转动带组件和打磨带组件;所述转动带组件主体为软带,套设并转动连接在B形承载块上且紧贴在B形承载块的曲面上;所述打磨带组件为打磨带和带体卷收组件的组合,在负压作用下吸附在转动带组件随其一同移动;制造工艺步骤依次为:1)依据设计宽度调整承载轴上的圆盘刀组之间的间距,保障两圆盘刀组之间的间距与设计宽度相同;2)调整上刀和下刀之间的间距,令二者径向间距为
‑
0.3mm至
‑
0.2mm,轴向间距为0.02mm至0.04mm;3)使用切割设备对硅钢卷进行切割制成硅钢板;4)调整打磨设备与上一步骤制成的硅钢板的切断面间距,令需打磨钢板伸入B形承载块的凹槽中并令需打磨钢板的切断面抵触打磨带组件;5)控制切割后的硅钢板沿B形承载块的凹槽的长度方向移动,并运行打磨设备对需打磨钢板的毛刺进行打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取向硅钢板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B形承载块包括第一B形块和第二B形块,二者均为纵截面为B字形的空心块体且紧贴在一起;第一B形块和第二B形块均包括两个弧形的面且两个弧形的面之间为凹槽,第一B形块和第二B形块上弧形面共面;所述第一B形块的弧形面上密闭有多个长条形的条形抽气孔,条形抽气孔为通孔,与第一B形块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条形抽气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一B形块的高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B形块的曲面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有两个带体引导槽,两个带体引导槽分别靠近第二B形块的两侧,起到引导转动带组件紧贴第二B形块的曲面进行移动的作用;所述第二B形块的凹槽出设有与自身内部空间连通的吸尘口;所述第一B形块和第二B形块上均设有抽气组件,抽气组件为气泵,起到维持第一B形块和第二B形块内负压环境的作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取向硅钢板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带组件包括环形转动带和转动驱动组件,环形转动带在转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进行转动;所述环形转动带为环形软带;所述环形转动带上靠近第一B形块的面上设有两个环形引导条,环形引导条嵌入带体引导槽内,在带体引导槽中进行滑动;所述环形转动带上远离第一B形块的面上等间距设有条形软块,条形软块的长度为环形转动带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用于引导打磨带形变;条形软块的长度方向与环形转动带的宽度方向相同;条形软块间的间距大于2厘米小于4厘米;所述条形软块之间的环形转动带上设有通气槽,通气槽为通槽;
环形转动带上靠近条形软块端部的位置设有通气孔,通气孔为通孔;所述通气槽和通气孔通过气体压力引导打磨带组件形变;所述转动驱动组件定位在第一B形块的平面上,包括承载架和转动滚筒;所述转动滚筒内置电机,轴向与环形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之,顾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腾辉锻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