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9304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内墙板通过龙骨安装于被动式建筑的墙体内表面,每块内墙板均包括保温层及设置在保温层前后两侧的面板层,面板层为辊涂镀铝锌钢板;相邻的两块内墙板的相邻的两侧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组件;相邻的两块内墙板通过两个前后设置的连接件连接,第一隔热组件连接在两个连接件之间使两个连接件相分离。相邻两块内墙板通过前后设置的两个连接件连接,确保内墙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两个连接件之间设置有隔热组件,连接处无热桥,气密性和保温性俱佳;采用本内墙板连接结构的建筑的室内热稳定性高;内墙板连接结构可调整、可拆卸,便于安装和后期维修。后期维修。后期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节能
,尤其是一种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因现代建筑的规模化和体量化,其所耗费的巨大能量与当下的节能环保理念直接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开始大范围铺开被动式建筑。
[0003]被动式建筑的隔热效果与其墙体的连接结构紧密相关,为了实现隔热效果,内墙板之间通常以设置隔热件的形式来保证其连接处的气密性,隔热件由隔热材料制成,其在两块内墙板之间没有足够的承载力,致使采用其相连的两块内墙板连接不稳固,产生结构变形、连接处开裂的问题,进而破坏建筑的隔热效果,由此可见,简单地设置隔热件难以替代传统的连接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内墙板通过龙骨安装于被动式建筑的墙体的内表面。
[0007]每块内墙板均包括保温层及设置在保温层前后两侧的面板层,面板层为辊涂镀铝锌钢板,辊涂镀铝锌钢板为表面辊涂有涂层的镀铝锌钢板,涂层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邻的两块内墙板的相邻的两侧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组件,保证内墙板的保温性和内墙板之间的气密性。由于室内墙面面积远小于室外墙面的面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少连接节点以减少热桥效应产生的可能性以及增加美观性,设计师一般会选择长度方向与室内高度适配的内墙板,即在一块内墙板的上下方向上不与其他的内墙板连接,仅在其左右方向连接与其他内墙板连接,所以这里及下文所提及的“相邻的两块内墙板”指代的是左右相邻的两块内墙板。但在实际应用中若一块内墙板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有其他的内墙板,那么这里以及下文所提到的用于左右相邻的两块内墙板的连接处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上下相邻的两块内墙板。
[0008]相邻的两块内墙板通过两个前后设置的连接件连接,具体地,对于这两块内墙板的相邻的侧部,一块内墙板的一侧部的两个加强件分别与两个连接件的同一侧相连,另一块内墙板的一侧部的两个加强件分别与两个连接件的另一侧相连。第一隔热组件连接在两个连接件之间使两个连接件相分离,既能实现相邻两块内墙板的稳固连接,又能避免两个连接件之间发生热传递,实现连接处无热桥的良好效果,满足被动式建筑对内墙连接结构的要求。
[0009]进一步地,每块内墙板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隔热组件。
[0010]更进一步地,每块内墙板的两个面板层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加强件,加强件设置
在其所在面板层的内侧,该内侧被定义为面板层的朝向保温层的一侧,每块内墙板的两个面板层上的加强件设置位置一一对应,第二隔热组件连接于相对应的两个加强件之间使两个加强件相分离,第二隔热组件的作用是防止热量在两个加强件之间传递而形成连接内墙板前后两侧的热桥。
[0011]更进一步地,加强件具有加强筋,加强筋的外侧覆有隔热涂层或隔热套件,连接件上具有对称设置的插槽,内墙板的加强件上的加强筋插入插槽中而使内墙板与连接件稳定连接。
[0012]更进一步地,相邻的两块内墙板的位于前侧的面板层之间设置有装饰条,装饰条的两侧部具有朝向内墙板的后侧延伸的折弯部,内墙板的位于前侧的面板层的左右两侧向后折弯形成侧边部,加强件具有贴合侧边部设置的卡接部,连接件具有凸出设置的两条限位边,限位边与插槽的一槽壁共同形成卡口,卡接部、折弯部与卡口相连接。
[0013]进一步地,内墙板的位于前侧的面板层的左右两侧向后折弯形成侧边部,并且加强件具有贴合侧边部设置的卡接部,连接件具有卡口,相邻两块内墙板的侧边部相对接,卡接部与卡口相连接。
[0014]更进一步地,装饰条为辊涂镀铝锌钢板,与面板层一致,从外部视角看来视觉效果更统一。
[0015]进一步地,第一隔热组件和第二隔热组件均包括两个隔热条和填充于两个隔热条之间的隔热材料,隔热条为尼龙条,隔热材料为聚氨酯硬泡或者石墨聚苯板。
[0016]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相较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7]相邻两块内墙板通过前后设置的两个连接件连接,确保内墙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两个连接件之间设置有隔热组件,连接处无热桥,气密性和保温性俱佳;采用本内墙板连接结构的建筑的室内热稳定性高;内墙板连接结构可调整、可拆卸,便于安装和后期维修。
附图说明
[0018]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3]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内墙板;110、保温层;120、面板层;130、侧边部;200、第一隔热组件;300、第二隔热组件;400、加强件;410、加强筋;420、卡接部;500、连接件;510、插槽;520、限位边;530、卡口;600、装饰条;610、折弯部;710、隔热条;720、隔热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前部”指的是内墙系统中相对远离墙体的一侧,“后部”、“背部”均指的是内墙系统中相对靠近墙体的一侧,有关方向描述的术语“左”、“右”、“上”、“下”是按照内墙板正常安装情况下安装人员面朝内墙板的方向来定义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26]实施例1
[0027]参考附图1至附图2,本实施例中的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内墙板通过龙骨安装于被动式建筑的墙体内表面。每块内墙板100均包括保温层110和两个面板层120,两个面板层120分别设置在保温层110前后两侧。
[0028]相邻的两块内墙板100的相邻的两侧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组件200,每块内墙板10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隔热组件300,目的是隔热,以及保证内墙板100的保温性和内墙板100之间的气密性。
[0029]具体地,相邻的两块内墙板100通过两个连接件500连接,两个连接件500一前一后设置,使相邻两块内墙板连接稳固,第一隔热组件200就设置于两个连接件500之间,避免两个连接件500之间发生热传递,实现连接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所述内墙板通过龙骨安装于被动式建筑的墙体内表面,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内墙板(100)均包括保温层(110)及设置在保温层(110)前后两侧的面板层(120),所述面板层(120)为辊涂镀铝锌钢板;相邻的两块所述内墙板(100)的相邻的两侧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组件(200);相邻的两块所述内墙板(100)通过两个前后设置的连接件(500)连接,所述第一隔热组件(200)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件(500)之间使两个所述连接件(500)相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内墙板(10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隔热组件(3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内墙板(100)的两个所述面板层(12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加强件(400),所述加强件(400)设置在其所在面板层(120)的内侧,该内侧被定义为面板层(120)的朝向保温层(110)的一侧,每块所述内墙板(100)的两个所述面板层(120)上的加强件(400)设置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二隔热组件(300)连接于相对应的两个加强件(400)之间使两个加强件(400)相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被动式建筑的内墙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400)具有加强筋(410),所述加强筋(410)的外侧覆有隔热涂层或隔热套件,所述连接件(500)上具有对称设置的插槽(510),相邻的两块所述内墙板(100)的相邻的加强件(400)上的加强筋(410)插入所述插槽(5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珍录黄书成姚永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邦得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