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855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余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的余热回收装置固定安装在设备周边,不便于进行移动,对于小型设备的余热无法进行移动配合进行余热回收,降低了使用的灵活性的问题。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仓,换热仓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组件,换热仓的顶部一侧连通有进水管,一侧底部连通有排水管,换热仓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连接软管,连接软管的一端贯穿换热仓的顶部与换热组件连通,另一端连接有连接罩,换热仓的一侧设置有净化设备,换热组件的一端贯穿换热仓的侧壁与净化设备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且结构精简便于实现移动,可与不同的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余热的回收利用。回收利用。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余热
,尤其涉及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
[0003]为了更好将余热资源进行利用,通过余热回收装置进行换热处理后排放,不仅降低了余热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充分利用的余热资源,但是,现有的余热回收装置固定安装在设备周边,不便于进行移动,对于小型设备的余热无法进行移动配合进行余热回收,降低了使用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的余热回收装置固定安装在设备周边,不便于进行移动,对于小型设备的余热无法进行移动配合进行余热回收,降低了使用的灵活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仓,所述换热仓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仓的顶部一侧连通有进水管,一侧底部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换热仓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的一端贯穿换热仓的顶部与换热组件连通,另一端连接有连接罩,所述换热仓的一侧设置有净化设备,换热组件的一端贯穿换热仓的侧壁与净化设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换热仓的底部连接有移动底座。
[0007]优选的,移动底座包含有与换热仓底部螺栓固定连接的承载板,以及四个分别安装在承载板底部的移动轮。
[0008]优选的,换热组件包含有回形管、若干个连通在回形管顶部的连通管以及设置在回形管底部且形状为L形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竖直段的一端与回形管的底部连通,水平段的一端贯穿换热仓的侧壁与净化设备的输入端连接,每个所述连通管的顶端部均与连接软管的一端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回形管的内部竖直设置有若干个竖管,每个所述竖管的两端均与回形管的内部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回形管的两侧均通过若干个连接杆连接有固定杆,每个所述固定杆的一侧均与换热仓的内壁螺栓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罩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每个所述侧板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个通过螺套贯穿侧板的定位螺杆。
[0012]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通过换热组件、连接软管、连接罩和移动底座的设置,通过移动底座即可对换热仓进行移动,通过连接罩即可与设备的排气口进行连接,通过连接软管和换热组件的配合即可使得余热进入换热仓的内部,通过进水管和排水管即可实现对换热仓内部进行添水和排水操作,通过净化设备即可对利用完的余热进行净化后排放,结构合理,且结构精简便于实现移动,可与不同的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余热的回收利用。
[0014]本技术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通过移动底座即可对换热仓进行移动,通过连接罩即可与设备的排气口进行连接,通过连接软管和换热组件的配合即可使得余热进入换热仓的内部,通过进水管和排水管即可实现对换热仓内部进行添水和排水操作,通过净化设备即可对利用完的余热进行净化后排放,结构合理,且结构精简便于实现移动,可与不同的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余热的回收利用,通过回形管、竖管和固定杆的设置,增加了换热面积的同时便于进行安装连接,通过侧板和定位螺杆的设置,便于连接罩与设备的排气口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连接软管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连接罩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排水管;2、承载板;3、换热仓;4、连接罩;5、连接软管;6、净化设备;7、移动轮;8、排气管;9、竖管;10、连通管;11、回形管;12、固定杆;13、连接杆;14、侧板;15、定位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参照图1

3,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仓3,换热仓3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组件,换热仓3的顶部一侧连通有进水管,一侧底部连通有排水管1,换热仓3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连接软管5,连接软管5的一端贯穿换热仓3的顶部与换热组件连通,另一端连接有连接罩4,换热仓3的一侧设置有净化设备6,换热组件的一端贯穿换热仓3的侧壁与净化设备6的输入端连接,换热仓3的底部连接有移动底座,具体的,通过换热组件、连接软管5、连接罩4和移动底座的设置,通过移动底座即可对换热仓3进行移动,通过连接罩4即可与设备的排气口进行连接,通过连接软管5和换热组件的配合即可使得余热进入换热仓3的内部,通过进水管和排水管1即可实现对换热仓3内部进行添水和排水操作,通过净化设备6即可对利用完的余热进行净化后排放,结构合理,且结构精简便于实现移动,可与不同的设备进行连
接从而实现余热的回收利用。
[0023]进一步的,移动底座包含有与换热仓3底部螺栓固定连接的承载板2,以及四个分别安装在承载板2底部的移动轮7,具体的,通过承载板2和移动轮7的设置,便于实现换热仓3的移动。
[0024]进一步的,换热组件包含有回形管11、若干个连通在回形管11顶部的连通管10以及设置在回形管11底部且形状为L形的排气管8,排气管8的竖直段的一端与回形管11的底部连通,水平段的一端贯穿换热仓3的侧壁与净化设备6的输入端连接,每个连通管10的顶端部均与连接软管5的一端连通,具体的,通过排气管8和回形管11的设置,实现换热和净化排放。
[0025]进一步的,回形管11的内部竖直设置有若干个竖管9,每个竖管9的两端均与回形管11的内部连通,具体的,通过竖管9的设置,提高了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利用效率。
[0026]进一步的,回形管11的两侧均通过若干个连接杆13连接有固定杆12,每个固定杆12的一侧均与换热仓3的内壁螺栓固定连接,具体的,通过固定杆12的设置,便于对回形管11进行安装连接。
[0027]进一步的,连接罩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14,每个侧板14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个通过螺套贯穿侧板14的定位螺杆15,具体的,通过侧板14和定位螺杆15的设置,便于连接罩4与设备的排气口进行连接。
[0028]综上所述:通过移动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仓(3),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仓(3)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仓(3)的顶部一侧连通有进水管,一侧底部连通有排水管(1),所述换热仓(3)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连接软管(5),所述连接软管(5)的一端贯穿换热仓(3)的顶部与换热组件连通,另一端连接有连接罩(4),所述换热仓(3)的一侧设置有净化设备(6),换热组件的一端贯穿换热仓(3)的侧壁与净化设备(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换热仓(3)的底部连接有移动底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底座包含有与换热仓(3)底部螺栓固定连接的承载板(2),以及四个分别安装在承载板(2)底部的移动轮(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换热组件包含有回形管(11)、若干个连通在回形管(11)顶部的连通管(10)以及设置在回形管(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积省田兴晓赵松刚刘忠奎林方磊王良玉刘景伟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环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