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8404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8
本申请涉及后浇带支撑技术领域,且公开了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包括两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侧设置有第一底板,第一底板一侧设置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一侧表面与安装板内侧相贴合,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顶部。通过支撑机构的设计,安装板用于与构造柱进行连接,在连接后,可通过矩形板、移动板和矩形框的高度进行叠加,以此来对后浇带进行支撑,在三者进行安装时,矩形板插入移动板内部,移动板处于矩形框内部,可有效避免直接有螺栓固定,而使力全部由螺栓部位进行承接,而容易损坏的情况发生。容易损坏的情况发生。容易损坏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后浇带支撑
,尤其是涉及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后浇带在支撑时,一般需要使用独立于楼板支撑以外的独立支撑结构。
[0003]专利网公开号CN216766770U公开了一种构造柱后浇带支撑装置,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调节孔,所述第一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待后浇带浇铸定型后即可拆除传统的构造柱支撑架,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支撑装置,针对不同规格的后浇带进行维护和支撑,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0004]以上装置在浇筑带浇铸定型后,通过使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进行高度拼接来对浇筑带提供支撑,同时在设置可横向拉动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来促使此装置能够与后浇带两端的构造柱进行连接,但以上装置在零部件的连接过程中,通体采用了螺栓固定的方式,一旦长时间承受力的作用后,其螺纹可能会出现难以承受而破碎,继而导致连接松动的情况,不利于长时间使用时稳定性的保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本申请提供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br/>[0007]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包括两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侧设置有第一底板,第一底板一侧设置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一侧表面与安装板内侧相贴合,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
[0008]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顶部,所述矩形框内部分别设置有移动板和双向螺纹杆,所述移动板贯穿矩形框顶部,且移动板外侧与矩形框内腔壁相接触,所述移动板顶部设置有矩形板,所述矩形板延伸入移动板内部并与移动板相匹配,所述矩形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矩形板与移动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用于与构造柱进行连接,在连接后,可通过矩形板、移动板和矩形框的高度进行叠加,以此来对后浇带进行支撑,在三者进行安装时,矩形板插入移动板内部,移动板处于矩形框内部,可有效避免直接有螺栓固定,而使力全部由螺栓部位进行承接,而容易损坏的情况发生。
[0010]优选的,所述双向螺纹杆转动连接于矩形框内部,所述双向螺纹杆贯穿矩形框一侧壁,所述双向螺纹杆外部设置有两个螺纹块,所述螺纹杆与双向螺纹杆通过螺纹连接,所
述螺纹块前后两侧分别与矩形框前后两侧壁相接触。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向螺纹杆左右两端的螺纹方向相反,可带动两个螺纹块进行相向或者相背离移动。
[0012]优选的,所述矩形框内部设置有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顶部两端均与移动板底部通过活动铰座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支架底部两端分别与两个螺纹块顶部通过活动铰座活动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块移动后,可带动升降支架执行升降步骤。
[0014]优选的,所述第二底板一侧转动连接有螺纹调节杆,所述螺纹调节杆延伸入第一底板内部并与第一底板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纹调节杆外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板。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调节杆转动后,可调节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的长度,以此来适应不同长度的后浇带。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环形框,所述环形框固定连接于第一底板顶部,所述环形框贯穿安装板,所述环形框上开设有插孔。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组件,来完成第一底板与安装板之间的安装过程。
[0018]优选的,所述环形框内腔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定位杆和弹簧,所述定位杆贯穿弹簧,所述环形框内部设置有推拉杆,所述弹簧顶部与推拉杆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延伸入推拉杆内部并与推拉杆滑动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对推拉杆提供向下的拉力。
[0020]优选的,所述环形框内部设置有插板,所述插板底部与环形框内腔底部相接触,所述插板贯穿插孔并与插孔相匹配,所述插板顶部设置有斜杆,所述斜杆底部与插板顶部通过活动铰座活动连接,所述斜杆顶部与推拉杆外侧通过活动铰座活动连接。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弹簧进行配合后,可使插板保持贯穿插孔的状态。
[002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3]1、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通过支撑机构的设计,安装板用于与构造柱进行连接,在连接后,可通过矩形板、移动板和矩形框的高度进行叠加,以此来对后浇带进行支撑,在三者进行安装时,矩形板插入移动板内部,移动板处于矩形框内部,可有效避免直接有螺栓固定,而使力全部由螺栓部位进行承接,而容易损坏的情况发生。
[0024]2、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通过安装组件的设计,将推拉杆向上提拉,插板移动至插孔内侧后,环形框可在安装板上进行抽离出去,即可完成拆除,同时由于弹簧对推拉板具有向下的拉力,固在非人为拉动情况下,插板可保持贯穿插孔的状态,同时定位杆对推拉板进行限位,时定位杆只能进行上下移动且不会偏移,保证了安装后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剖视图;
[0027]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0028]图4为本技术中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板;2、第一底板;3、第二底板;4、支撑机构;41、矩形框;42、
移动板;43、矩形板;44、托板;45、双向螺纹杆;46、螺纹块;47、升降支架;48、螺纹调节杆;5、安装组件;51、环形框;52、定位杆;53、斜杆;54、弹簧;55、推拉杆;56、插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本申请公开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参照图1

4,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包括两个安装板1、第一底板2、第二底板3及支撑机构4;安装板1内侧设置有第一底板2,第一底板2一侧设置有第二底板3,第一底板2一侧表面与安装板1内侧相贴合,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4。
[0032]具体的,支撑机构4包括矩形框41、移动板42、矩形板43、托板44、双向螺纹杆45、螺纹块46、升降支架47及螺纹调节杆48,矩形框41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顶部,矩形框41内部分别设置有移动板42和双向螺纹杆45,移动板42贯穿矩形框41顶部,且移动板42外侧与矩形框41内腔壁相接触,移动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包括两个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内侧设置有第一底板(2),第一底板(2)一侧设置有第二底板(3),所述第一底板(2)一侧表面与安装板(1)内侧相贴合,所述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构(4);所述支撑机构(4)包括矩形框(41),所述矩形框(41)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底板(2)和第二底板(3)顶部,所述矩形框(41)内部分别设置有移动板(42)和双向螺纹杆(45),所述移动板(42)贯穿矩形框(41)顶部,且移动板(42)外侧与矩形框(41)内腔壁相接触,所述移动板(42)顶部设置有矩形板(43),所述矩形板(43)延伸入移动板(42)内部并与移动板(42)相匹配,所述矩形板(43)顶部固定连接有托板(44),所述矩形板(43)与移动板(4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螺纹杆(45)转动连接于矩形框(41)内部,所述双向螺纹杆(45)贯穿矩形框(41)一侧壁,所述双向螺纹杆(45)外部设置有两个螺纹块(46),所述螺纹块(46)与双向螺纹杆(45)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块(46)前后两侧分别与矩形框(41)前后两侧壁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端构造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41)内部设置有升降支架(47),所述升降支架(47)顶部两端均与移动板(42)底部通过活动铰座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瑜徐雄翔郑竹怀毛翔宇
申请(专利权)人:绿城熵里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