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六角螺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7845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螺塞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内六角螺塞,包括头部顶面设有第一内六角凹槽,螺杆表面开设有引流孔;第一内六角凹槽底部设有第二内六角凹槽,第二内六角凹槽底部设有第三内六角凹槽,引流孔顶端连通第三内六角凹槽的底部,引流孔底端倾斜延伸至螺纹杆顶部侧面;螺纹杆位于引流孔处设有密封保湿圈;头部位于第三内六角凹槽外围插设磁片。第一内六角凹槽、第二内六角凹槽、第三内六角凹槽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扳手;密封保湿圈能吸收润滑油,进而将润滑油均匀蔓延到螺纹杆外壁一圈,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渗,减慢了润滑油的流动速度,保证润滑油对螺杆外壁均匀润滑;在拧出螺栓后,磁片吸住六角扳手,避免螺栓掉落。避免螺栓掉落。避免螺栓掉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六角螺塞


[0001]本技术涉及螺塞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六角螺塞。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一种内六角螺塞与带有螺纹孔的物体连接,用于起到密封作用,它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和螺纹杆。这种内六角螺塞虽然结构简单,连接方便,但该螺塞在用于与物体连接之后,如果缺少一定的润滑作用,就很难将螺塞再次拧下来,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螺塞基本上都是不能在拧上之后再在要拧开时加润滑油的。
[0003]而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410756325.2 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相同
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为:一种出油螺栓,包括螺栓本体,所述螺栓本体由螺栓头和螺杆连接而成,所述螺杆内部设有储油槽;所述储油槽内设满润滑油;所述螺杆上开有与储油槽相通的出油孔;所述出油孔包括进油流道和出油流道;所述进油流道和出油流道相通;所述出油流道设有两条,且呈迷宫状;所述储油槽的开口处设有活塞;所述活塞的外端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穿过螺栓头与活塞相连;所述推杆的外端设有推盘;本专利技术的出油螺栓,储油槽内设满润滑油,当发生锈死现象后,活塞挤压储油槽内部空间,润滑油就会从出油孔渗出。
[0004]但是上述的技术方案不仅结构复杂且加工成本高,更重要的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挤压操作相对繁琐,且一旦储油槽内的油被使用完后,再继续添加润滑油就显得很麻烦。于是专利号201520615865.9,公开了一种内六角螺塞,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和螺纹杆,所述头部的上表面开设有盲孔;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开设有流通孔;螺纹杆内设置有连通盲孔和流通孔的引流道;所述盲孔的直径由其开口处向底部递减,引流道的直径由连接盲孔的一端向另一端递减。由于流通孔的直径是小于盲孔最小直径的,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倒入盲孔内的润滑油不会过快的直接从流通孔流出,而是会让盲孔有一定的储油功能,由此设置才会让设置位置相对较高的引流道内也能流入一定的润滑油,借此优化技术方案的使用效果。但是所述盲孔的直径由其开口处向底部递减,还要加工出引流道,加工难度大,成本高,而且会极大影响螺栓结构的牢固性,而且无法减慢润滑油的流失速度,无法保证润滑油能均匀分布至螺杆外壁;其次,无法适应不同尺寸的六角板手开启,拧下螺栓容易掉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六角螺塞,有效减慢润滑油流失,保证润滑油均匀分布至螺杆外壁,适应不同尺寸的六角板手开启,避免拧下螺栓容易掉落。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六角螺塞,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和螺纹杆,所述头部顶面设有第一内六角凹槽,所述螺杆表面开设有引流孔;
[0007]所述第一内六角凹槽底部设有第二内六角凹槽,第二内六角凹槽底部设有第三内六角凹槽;所述引流孔顶端连通第三内六角凹槽的底部,引流孔底端倾斜延伸至螺纹杆顶
部侧面;
[0008]所述螺纹杆位于引流孔处设有密封保湿圈;
[0009]所述头部位于第三内六角凹槽外围插设磁片。
[0010]首先,本产品设计了第一内六角凹槽、第二内六角凹槽、第三内六角凹槽进而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扳手,使用更灵活;
[0011]其次,第一内六角凹槽、第二内六角凹槽、第三内六角凹槽减慢了润滑油的流动速度,引流孔将润滑油引至密封保湿圈,密封保湿圈能吸收润滑油,进而将润滑油均匀蔓延到螺纹杆外壁一圈,而且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渗,减慢了润滑油的流动速度,保证润滑油对螺杆外壁均匀润滑;
[0012]最后,设计了所述磁片,进而能够在拧出螺栓后,磁片吸住六角扳手,避免螺栓掉落。
[0013]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孔为两个,且对立设于第三内六角凹槽的底部两侧。出油更加均匀。
[0014]进一步地,所述磁片呈圆弧形,所述头部侧面设有供磁片插入的圆弧形槽,所述磁片位于圆弧形槽外形成凸部。圆弧形磁片吸附面积大,而且设计所述凸部方便插拔磁片。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第一内六角凹槽、第二内六角凹槽、第三内六角凹槽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扳手,使用更灵活,减慢了润滑油的流动速度;密封保湿圈能吸收润滑油,进而将润滑油均匀蔓延到螺纹杆外壁一圈,而且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渗,减慢了润滑油的流动速度,保证润滑油对螺杆外壁均匀润滑;在拧出螺栓后,磁片吸住六角扳手,避免螺栓掉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
[0018]其中,头部1、第一内六角凹槽11、第二内六角凹槽12、第三内六角凹槽13;螺纹杆2、引流孔21、密封保湿圈22;磁片3、凸部31;圆弧形槽4。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和2所示,一种内六角螺塞,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1和螺纹杆2,所述头部1顶面设有第一内六角凹槽11,所述螺杆2表面开设有引流孔21。
[0021]本产品的改进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内六角凹槽11底部设有第二内六角凹槽12,第二内六角凹槽12底部设有第三内六角凹槽13,所述第一内六角凹槽11适应2.5mm的内六角扳手,第二内六角凹槽12适应2 mm的内六角扳手,第三内六角凹槽13适应1.5 mm的内六角扳手,当然此处的尺寸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适应现有的不同尺寸的内六角扳手,所述引流孔21顶端连通第三内六角凹槽13的底部,引流孔21底端倾斜延伸至螺纹杆2顶部侧面,
而且最好将所述引流孔21设计成两个,且对立设于第三内六角凹槽13的底部两侧。
[0022]所述螺纹杆2位于引流孔21处设有凹环,凹环处设有密封保湿圈22,该密封保湿圈22由吸水材料制成,例如海绵、棉等。
[0023]所述头部1位于第三内六角凹槽13外围插设磁片3,该磁片3由磁性材料制成,而且能吸住插入头部1的内六角扳手。所述磁片3呈圆弧形,所述头部1侧面设有圆弧形槽4,圆弧形槽4供磁片3插入,所述磁片3位于圆弧形槽4外形成凸部31。
[0024]使用时,将磁片3插入圆弧形槽4内,凸部31露于头部1外,然后将内六角扳手插入第一内六角凹槽11、第二内六角凹槽12或第三内六角凹槽13内,沿一个方向旋转,将内六角螺塞拧入安装位置。需要润滑时,将润滑油倒入第一内六角凹槽11,润滑油沿着第二内六角凹槽12、第三内六角凹槽13,流入引流孔21,然后浸湿密封保湿圈22,整个密封保湿圈22浸湿后,润滑油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至整个螺纹2外壁都润湿,而且密封保湿圈起到了一定保湿效果,极大减慢了润滑油的流动速度,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防锈润滑的作用;而且在拧紧螺塞的过程中,密封保湿圈22还起到了一定的密封作用,提高了螺塞与安装位置的密封效果。拆卸时,将内六角扳手插入第一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六角螺塞,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1)和螺纹杆(2),所述头部(1)顶面设有第一内六角凹槽(11),所述螺纹杆(2)表面开设有引流孔(2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六角凹槽(11)底部设有第二内六角凹槽(12),第二内六角凹槽(12)底部设有第三内六角凹槽(13),所述引流孔(21)顶端连通第三内六角凹槽(13)的底部,引流孔(21)底端倾斜延伸至螺纹杆(2)顶部侧面;所述螺纹杆(2)位于引流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淦浩王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嘉艺五金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