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液压推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7189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力液压推动器,包括座体、上壳体、下壳体、电机、叶轮活塞组件,上壳体与座体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叶轮活塞组件设置在第一腔体内,下壳体与座体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电机设置在第二腔体内,叶轮活塞组件包括油缸套、叶轮支持、叶轮、活塞、活塞杆,电机的转轴一端穿过座体且连接在叶轮上,且构成叶轮与电机的转轴的联动配合,叶轮支持一端设置有卡接槽,油缸套一端卡合在卡接槽内,上壳体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卡接凸条,卡接凸条上分别设置有与油缸套相配合的定位槽,油缸套另一端卡合在定位槽内,且构成油缸套与上壳体的卡接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装配便捷、电能转化效率高的优点。电能转化效率高的优点。电能转化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力液压推动器


[0001]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电力液压推动器。

技术介绍

[0002]电力液压推动器常与制动架配合使用,在起重运输、港口机械、冶金机械、铁路机械、水工机械、矿山机械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电力液压推动器由两部分组成,驱动电动机及器身(离心泵),器身部分由盖、缸、活塞、叶轮及转轴组成。当电机通电时,电动机带动转子轴及轴上的叶轮高速旋转,带动油做高速旋转运动,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叶轮边缘,叶轮中心处,由于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边缘而形成真空,外部压力迫使油流向中心处,叶轮通过不停地转动,使得机油从活塞上部吸到活塞下部,并在活塞下部产生压力,在此压力作用下,迫使活塞和固定在其上的推杆迅速上升,产生向前推动的机械运动。当断电时,叶轮停止旋转,在活塞自重力和作用下(或外部带有复位弹簧的制动器机构),稳定下降,迫使机油重新流入活塞上部,这时通过外部复位机构恢复原位。现有的电力液压推动器的结构设计较为复杂,装配较为繁琐,且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电力转化成推力效率不高,推力通常受到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装配便捷、电能转化效率高的电力液压推动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一种电力液压推动器,包括座体、设置在座体一端上的上壳体、设置在座体另一端上的下壳体、电机、叶轮活塞组件,所述的上壳体与座体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所述的叶轮活塞组件设置在第一腔体内,所述的下壳体与座体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的电机设置在第二腔体内,所述的叶轮活塞组件包括设置在上壳体内的油缸套、设置在座体上且与油缸套相连接的叶轮支持、转动设置在叶轮支持内的叶轮、活动设置在油缸套内的活塞、与活塞联动配合的活塞杆,所述的电机的转轴一端穿过座体且连接在叶轮上,且构成叶轮与电机的转轴的联动配合,所述的叶轮支持一端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的油缸套一端卡合在卡接槽内,所述的上壳体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卡接凸条,所述的卡接凸条上分别设置有与油缸套相配合的定位槽,所述的油缸套另一端卡合在定位槽内,且构成油缸套与上壳体的卡接配合。
[0005]上述结构的有益效果是:座体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将叶轮活塞组件、电机分别设置在相对独立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内,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工作可靠性。且油缸套卡合在叶轮支持与上壳体之间,从而便于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装配。且油缸套内壁采用无心磨床工艺制成,可保证活塞能够在油缸套内顺畅动作,可提高该电力推动器的电能转化率。从而该电力液压推动器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装配便捷、电能转化效率高的优点。
[0006]特别地,所述的上壳体内设置有与活塞杆相配合的套管部,所述的套管部内设置
有套装在活塞杆上的滑行套,所述的活塞杆一端穿过滑行套且延伸在上壳体外。在上壳体的套管部内设置有与活塞杆相配合的滑行套,可保证活塞杆能够可靠动作,从而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机械动作更流畅。
[0007]特别地,所述的上壳体上设置有罩盖在套管部的开口上的盖板,所述的盖板上设置有可供活塞杆穿过的通孔,且套管部的开口内设置与盖板、活塞杆密封配合的密封圈。在上壳体的套管部内设置有与活塞杆密封配合的密封圈,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密封性能。
[0008]特别地,所述的座体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的密封槽内设置有与上壳体密封配合的橡胶密封圈。在座体与上壳体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圈,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密封性能。
[0009]特别地,所述的上壳体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加强筋。加强筋可增强上壳体的整体强度,有利于延长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使用寿命。
[0010]特别地,所述的上壳体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螺栓,多个螺栓分别依次穿过上壳体、座体、下壳体且旋紧有螺母,所述的上壳体上设置有与螺栓的头部相配合的限位卡槽,所述的螺栓的头部卡合限位卡槽内,且构成螺栓的头部与上壳体的限位配合。螺栓的头部卡合在上壳体的限位卡槽内,在旋紧螺母时,螺栓不会随意转动,从而便于上壳体、座体、下壳体的装配,有利于提高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立体图。
[001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剖视图。
[001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上壳体的立体图。
[001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叶轮支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如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是一种电力液压推动器,包括座体10、设置在座体10一端上的上壳体11、设置在座体10另一端上的下壳体12、电机13、叶轮活塞组件20,所述的上壳体11与座体10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100,所述的叶轮活塞组件20设置在第一腔体100内,所述的下壳体12与座体10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101,所述的电机13设置在第二腔体101内,所述的叶轮活塞组件20包括设置在上壳体11内的油缸套21、设置在座体10上且与油缸套21相连接的叶轮支持22、转动设置在叶轮支持22内的叶轮23、活动设置在油缸套21内的活塞24、与活塞24联动配合的活塞杆25,所述的电机13的转轴131一端穿过座体10且连接在叶轮23上,且构成叶轮23与电机13的转轴131的联动配合,所述的叶轮支持22一端设置有卡接槽221,所述的油缸套21一端卡合在卡接槽221内,所述的上壳体11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卡接凸条111,所述的卡接凸条111上分别设置有与油缸套21相配合的定位槽112,所述的油缸套21另一端卡合在定位槽112内,且构成油缸套21与上壳体11的卡接配合。所述的上壳体11内设置有与活塞杆25相配合的套管部113,所述的套管部113内设置有套装在活塞杆25上的滑行套26,所述的活塞杆25一端穿过滑行套26且延伸在上壳体11外。在上壳体的套管部内设置有与活塞杆相配合的滑行套,可保证活塞杆能够可靠动作,从而该电力液压推
动器的机械动作更流畅。所述的上壳体11上设置有罩盖在套管部113的开口上的盖板14,所述的盖板14上设置有可供活塞杆25穿过的通孔141,且套管部113的开口内设置与盖板14、活塞杆25密封配合的密封圈15。在上壳体的套管部内设置有与活塞杆密封配合的密封圈,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密封性能。
[0016]如图1和2所示,所述的座体10上设置有密封槽102,所述的密封槽102内设置有与上壳体11密封配合的橡胶密封圈16。在座体与上壳体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圈,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密封性能。所述的上壳体11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加强筋110。加强筋可增强上壳体的整体强度,有利于延长该电力液压推动器的使用寿命。所述的上壳体11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螺栓17,多个螺栓17分别依次穿过上壳体11、座体10、下壳体12且旋紧有螺母18,所述的上壳体11上设置有与螺栓17的头部相配合的限位卡槽114,所述的螺栓17的头部卡合限位卡槽114内,且构成螺栓17的头部与上壳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液压推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设置在座体一端上的上壳体、设置在座体另一端上的下壳体、电机、叶轮活塞组件,所述的上壳体与座体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所述的叶轮活塞组件设置在第一腔体内,所述的下壳体与座体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的电机设置在第二腔体内,所述的叶轮活塞组件包括设置在上壳体内的油缸套、设置在座体上且与油缸套相连接的叶轮支持、转动设置在叶轮支持内的叶轮、活动设置在油缸套内的活塞、与活塞联动配合的活塞杆,所述的电机的转轴一端穿过座体且连接在叶轮上,且构成叶轮与电机的转轴的联动配合,所述的叶轮支持一端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的油缸套一端卡合在卡接槽内,所述的上壳体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卡接凸条,所述的卡接凸条上分别设置有与油缸套相配合的定位槽,所述的油缸套另一端卡合在定位槽内,且构成油缸套与上壳体的卡接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液压推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壳体内设置有与活塞杆相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冬佳林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立新起重开关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