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胃食管返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7035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1
一种抗胃食管返流装置,有效的解决了防止患者胃食管返流时操作不便的问题;包括矩形的主体壳,主体壳上端右侧开设有抬升槽,主体壳上端开设有按揉槽,抬升槽内铰接有抬升壳,抬升壳上端开设有T形槽,抬升壳下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套管,套管位于让位槽内,主推杆后端设有插柱,主体壳后侧壁上设有固定筒,固定筒内同轴套装有升降筒,升降筒上端伸出固定筒且设有按揉壳,按揉壳内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带轮,左侧的带轮下端偏心设有按揉块,固定筒前侧转动连接有转柱,转柱后端插入升降筒内,固定块两个自由端分别设有拨柱,升降筒后侧设有导向柱;此结构简单,构思新颖,使用方便,使用性强。使用性强。使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胃食管返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鼻饲辅助器械
,特别是一种抗胃食管返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些进行鼻饲管置入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活动量不足,且长期平躺,容易出现胃食管返流的现象,胃食管返流产生的原因多为患者食管括约肌松弛或患者腹内压过高导致,胃食管返流典型的症状为胃或食管内容物返流至口咽部,对患者食道造成伤害,同时返流物可能进入至患者气管内造成咳呛窒息,因此需要避免鼻饲管置入患者发生胃食管返流现象,现有的预防手段多为使患者饭后呈头高平躺位,患者食管位置高于胃部位置从而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同时防止患者腹内压过高将胃内物容易顶出。
[0003]现有操作方法多为使用多个枕头叠加在一起放置在患者头下,使患者呈头高位,同时人工或仪器对患者进行腹部的顺时针及逆时针交替按摩,促进肠胃蠕动,从而降低患者腹内压,但这些措施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使用多个枕头对患者头部进行支撑从而形成头高位,但此时患者脖颈容易悬空,且由于脖颈弯曲容易导致脖颈酸痛,进而无法长时间保持头高位,2、在对患者进行腹部按摩时需要人工手动按摩或仪器进行按摩,由于需要进行长时间按摩,容易造成医护人员劳累,3、在使用仪器进行按摩时,每次使用都需要将仪器拿出放置在病床上,且每次都需要将患者头部抬起将多个枕头放置在患者头下,操作繁琐,且仪器及枕头不便于收纳,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抗胃食管返流装置,有效的解决了防止患者胃食管返流时操作不便的问题。
[0005]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包括矩形的主体壳,主体壳上端右侧开设有矩形的抬升槽,主体壳上端开设有位于抬升槽左方的按揉槽,抬升槽内铰接有矩形的抬升壳,抬升壳上端开设有T形槽,抬升壳下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套管,套管内同轴滑动连接有可伸出T形槽的伸缩柱,伸缩柱可随抬升壳的摆动而上下移动,伸缩柱上端设有可伸出T形槽的按摩板,按摩板上端球铰有多个按摩球,主体壳内设有位于套管左方的撑板,撑板上端后侧滑动连接有L形的副推杆,副推杆右端经摆杆与抬升壳铰接连接,撑板上端前侧设有可左右滑动的主推杆,主推杆右侧开设有左右方向的让位槽,套管位于让位槽内,副推杆前端开设有左右方向的带动槽,主推杆后端设有插入带动槽内的插柱;所述的主体壳后侧壁上设有上下轴向的固定筒,固定筒后侧壁上开设有矩形的环形槽,固定筒内同轴套装有可伸出按揉槽的升降筒,升降筒上端伸出固定筒且设有位于按揉槽内的按揉壳,按揉壳内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带轮,带轮可随副推杆的移动而正反向转动,两个带轮之间经皮带连接,左侧的带轮下端偏心设有按揉块,固定筒前侧转动连接有前后轴向的转柱,转柱可随副推杆的移动而转动,转柱后端插入升降筒内且设有U形的固定块,固定块两个自由端分别设有上下轴向的拨柱,升降筒后侧设有导向柱,
导向柱后端插入环形槽内且前端插入两个拨柱之间。
[000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可以实现在使用时使抬升壳及按揉壳从主体壳内伸出并将患者头部抬起,同时实现自动对患者颈部进行上下反复按摩,防止患者头部长时间抬起造成脖颈酸痛,2、可以持续交替正反转对患者腹部进行揉按,加快患者肠胃蠕动,起到减小患者腹内压的目的,抬升头部与按揉腹部相结合,防止患者产生胃食管返流的现象,相比于传统的多个枕头抬起患者头部及手动按揉腹部,操作简便,省时省力,3、可以在不进行使用时,快速将抬升壳及按揉壳收纳进主体壳内,不占用空间,便于收纳。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轴测图。
[000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全剖主视轴测图。
[000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全剖后视轴测图。
[0010]图4是本专利技术去掉主体壳后的主视轴测图。
[0011]图5是本专利技术去掉主体壳后的后视轴测图。
[0012]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切俯视轴测图。
[0013]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切后视轴测图。
[0014]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全剖俯视轴测图。
[0015]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固定筒及升降筒的全剖仰视轴测图。
[0016]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切右视轴测图。
[0017]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中齿轮与弧形板的连接轴测图。
[0018]图12是本专利技术中固定筒与拨柱的剖切轴测图。
[0019]图13是本专利技术中固定筒的透视轴测图。
[0020]图14是本专利技术中升降筒的透视轴测图。
[0021]图15是本专利技术图2中A的放大图。
[0022]图16是本专利技术图3中B的放大图。
[0023]图17是本专利技术图8中C的放大图。
[0024]图18是本专利技术图10中D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由图1至图18给出,包括矩形的主体壳1,主体壳1上端右侧开设有矩形的抬升槽,主体壳1上端开设有位于抬升槽左方的按揉槽,抬升槽内铰接有矩形的抬升壳2,抬升壳2上端开设有T形槽3,抬升壳2下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套管4,套管4内同轴滑动可伸出T形槽3的伸缩柱5,伸缩柱5可随抬升壳2的摆动而上下移动,伸缩柱5上端设有可伸出T形槽3的按摩板6,按摩板6上端球铰有多个按摩球,主体壳1内设有位于套管4左方的撑板7,撑板7上端后侧滑动连接有L形的副推杆8,副推杆8右端经摆杆9与抬升壳2铰接连接,撑板7上端前侧设有可左右滑动的主推杆10,主推杆10右侧开设有左右方向的让位槽11,套管4位于让位槽11内,副推杆8前端开设有左右方向的带动槽12,主推杆10后端设有插入带动槽12内的插柱13;
所述的主体壳1后侧壁上设有上下轴向的固定筒14,固定筒14后侧壁上开设有矩形的环形槽15,固定筒14内同轴套装有可伸出按揉槽的升降筒16,升降筒16上端伸出固定筒14且设有位于按揉槽内的按揉壳17,按揉壳17内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带轮18,带轮18可随副推杆8的移动而正反向转动,两个带轮18之间经皮带连接,左侧的带轮18下端偏心设有按揉块19,固定筒14前侧转动连接有前后轴向的转柱20,转柱20可随副推杆8的移动而转动,转柱20后端插入升降筒16内且设有U形的固定块21,固定块21两个自由端分别设有上下轴向的拨柱22,升降筒16后侧设有导向柱23,导向柱23后端插入环形槽15内且前端插入两个拨柱22之间。
[0027]为了使伸缩柱5可随抬升壳2的摆动而上下移动,所述的抬升壳2内滑动连接有位于T形槽3右方的牵拉块24,主体壳1右侧壁上设有位于抬升壳2下方且可与抬升壳2接触的顶块25,牵拉块24右端经连接带26与顶块25连接,牵拉块24左端滑动连接有U形的抬板27,伸缩柱5位于抬板27内侧,伸缩柱5上同轴设有位于抬板27上方且可与抬板27接触的提升板28,抬升壳2前后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左低右高的导向槽29,抬板27前后两端分别设有插入导向槽29内的移动柱30。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胃食管返流装置,包括矩形的主体壳(1),其特征在于,主体壳(1)上端右侧开设有矩形的抬升槽,主体壳(1)上端开设有位于抬升槽左方的按揉槽,抬升槽内铰接有矩形的抬升壳(2),抬升壳(2)上端开设有T形槽(3),抬升壳(2)下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套管(4),套管(4)内同轴滑动连接有可伸出T形槽(3)的伸缩柱(5),伸缩柱(5)可随抬升壳(2)的摆动而上下移动,伸缩柱(5)上端设有可伸出T形槽(3)的按摩板(6),按摩板(6)上端球铰有多个按摩球,主体壳(1)内设有位于套管(4)左方的撑板(7),撑板(7)上端后侧滑动连接有L形的副推杆(8),副推杆(8)右端经摆杆(9)与抬升壳(2)铰接连接,撑板(7)上端前侧设有可左右滑动的主推杆(10),主推杆(10)右侧开设有左右方向的让位槽(11),套管(4)位于让位槽(11)内,副推杆(8)前端开设有左右方向的带动槽(12),主推杆(12)后端设有插入带动槽(12)内的插柱(13);所述的主体壳(1)后侧壁上设有上下轴向的固定筒(14),固定筒(14)后侧壁上开设有矩形的环形槽(15),固定筒(14)内同轴套装有可伸出按揉槽的升降筒(16),升降筒(16)上端伸出固定筒(14)且设有位于按揉槽内的按揉壳(17),按揉壳(17)内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带轮(18),带轮(18)可随副推杆(8)的移动而正反向转动,两个带轮(18)之间经皮带连接,左侧的带轮(18)下端偏心设有按揉块(19),固定筒(14)前侧转动连接有前后轴向的转柱(20),转柱20)可随副推杆(8)的移动而转动,转柱(20)后端插入升降筒(16)内且设有U形的固定块(21),固定块(21)两个自由端分别设有上下轴向的拨柱(22),升降筒(16)后侧设有导向柱(23),导向柱(23)后端插入环形槽(15)内且前端插入两个拨柱(2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胃食管返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抬升壳(2)内滑动连接有位于T形槽(3)右方的牵拉块(24),主体壳(1)右侧壁上设有位于抬升壳(2)下方且可与抬升壳(2)接触的顶块(25),牵拉块(24)右端经连接带(26)与顶块(25)连接,牵拉块(24)左端滑动连接有U形的抬板(27),伸缩柱(5)位于抬板(27)内侧,伸缩柱(5)上同轴设有位于抬板(27)上方且可与抬板(27)接触的提升板(28),抬升壳(2)前后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左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领薄霞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