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911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1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一侧表面的发光层,发光层的发光面被划分为依次设置的顶部显示区、顶部弯折区、中心显示区、底部弯折区以及底部显示区;设置在发光层远离基板一侧表面的光学调整层,光学调整层被配置为降低中心显示区的出射亮度和/或提升发光层中除去中心显示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的出射亮度。本公开利用覆盖在发光层上的光学调整层对中心显示区的出射亮度进行降低和/或对除中心显示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的出射亮度进行提升,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出射亮度基本均衡,达到显示面板在不同显示区域内视角亮度接近一致的目的。显示区域内视角亮度接近一致的目的。显示区域内视角亮度接近一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0001]本公开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柔性显示屏技术的实现,越来越多的场景均应用柔性显示面板来实现更优的使用体验。例如在汽车领域,越来越多的汽车中控屏采用柔性的OLED显示面板进行车辆功能或参数的展示,来提升驾驶员对车辆情况的掌控性。
[0003]车载中控屏要求将柔性的显示面板以S型的曲面造型设置在车辆的中控台上,如图1所示,其主要的中心显示区域以一定斜率面对驾驶员,顶部和底部均进行一定程度的弯折后沿水平方向延伸到一定宽度。对于驾驶员来说,中心显示区域正对驾驶员,视角可以认定为0度,此时视角亮度较高,而对应于顶部和底部的弯折部分,驾驶员与该部分之间存在较大的视角,结合图2所示的OLED面板不同视角下的亮度变化分布模型可知,顶部和底部的显示区域相较于中心显示区域的视角亮度偏低,表现为对应可视区域内亮度偏暗,视觉效果与中心显示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影响驾驶员的观看体验。而受限于现有车载中控面板内部膜层在各视角下光学各向同性,不同视角下亮度差异无法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中控面板内部膜层在各视角下光学各向同性,不同视角下亮度差异无法调整问题。
[0005]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一侧表面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的发光面被划分为依次设置的顶部显示区、顶部弯折区、中心显示区、底部弯折区以及底部显示区;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表面的光学调整层,所述光学调整层被配置为降低所述中心显示区的出射亮度和/或提升所述发光层中除去所述中心显示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的出射亮度。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调整层至少包括第一光学调整层和/或第二光学调整层;其中,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至少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光栅单元以及填充在所述光栅单元之间的第一基材,用以降低所述中心显示区的出射亮度;所述第二光学调整层至少包括与所述顶部显示区、所述顶部弯折区、所述底部弯折区以及所述底部显示区对应设置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微棱镜单元以及填充在所述微棱镜单元之间的第二基材,用以提升所述顶部显示区、所述顶部弯折区、所述底部弯折区以及所述底部显示区的出射亮度。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栅单元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层中两个相邻像素之间的间距;相邻的所述光栅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像素的宽度;所述光栅单元的高度与所述光栅单元之间的间距相同或大于所述间距。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栅单元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第一类光栅单元的第一倾斜方向为从所述中心显示区向所述顶部过渡区倾斜的方向,所述第一类光栅单元为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中位于与所述中心显示区对应区域内的光栅单元;第二类光栅单元的第二
倾斜方向为与所述第一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二类光栅单元为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中位于与所述顶部显示区和所述底部显示区对应区域内的光栅单元;第三类光栅单元的第三倾斜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倾斜方向均匀渐变至所述第一倾斜方向的过程中的多个方向,所述第三类光栅单元为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中位于与所述顶部弯折区和所述底部弯折区对应区域内的光栅单元。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光栅单元的第一倾斜角度为45度至53度;所述第二类光栅单元的第二倾斜角度为140度至160度。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材的折射率在1.5至1.6之间;所述微棱镜单元的折射率在1.7至1.9之间。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棱镜单元的高度在120至150微米之间;所述微棱镜单元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光学调整层中与所述顶部显示区和所述底部显示区对应区域内的第一类微棱镜单元,以及所述第二光学调整层中与所述顶部弯折区和所述底部弯折区对应区域内的第二类微棱镜单元;所述第一类微棱镜单元的横截面为第一等腰梯形,所述第一等腰梯形的上底宽度在30至40微米之间,所述第一等腰梯形的下底宽度在250至300微米之间;所述第二类微棱镜单元的横截面为第二等腰梯形,所述第二等腰梯形的上底宽度在30至40微米之间,所述第二等腰梯形的下底宽度从所述上底宽度逐渐提升至所述第一等腰梯形的下底宽度。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第一类微棱镜单元之间的间距在0至100微米之间;在从靠近所述顶部显示区或所述底部显示区至所述中心显示区的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二类微棱镜单元之间的间距逐渐缩短。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光学调整层包括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和所述第二光学调整层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光学调整层被配置为所述光学调整层中靠近所述发光层一侧,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被配置为所述光学调整层中远离所述发光层一侧;每个所述微棱镜单元均存在唯一对应的所述光栅单元,所述微棱镜单元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其对应的所述光栅单元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重合部分。。
[0014]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如上述的柔性显示面板。
[0015]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覆盖在发光层上的光学调整层对中心显示区的出射亮度进行降低和/或对除中心显示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的出射亮度进行提升,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出射亮度基本均衡,达到显示面板在不同显示区域内视角亮度接近一致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目前技术中车载中控屏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18]图2为目前技术中OLED面板不同视角下的亮度变化分布模型;
[0019]图3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发光层发光面的显示区域划分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调整层的层级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的设置角度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光学调整层的层级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层级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光学调整层的层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0027]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0028]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一侧表面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的发光面被划分为依次设置的顶部显示区、顶部弯折区、中心显示区、底部弯折区以及底部显示区;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表面的光学调整层,所述光学调整层被配置为降低所述中心显示区的出射亮度和/或提升所述发光层中除去所述中心显示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的出射亮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调整层至少包括第一光学调整层和/或第二光学调整层;其中,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至少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光栅单元以及填充在所述光栅单元之间的第一基材,用以降低所述中心显示区的出射亮度;所述第二光学调整层至少包括与所述顶部显示区、所述顶部弯折区、所述底部弯折区以及所述底部显示区对应设置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微棱镜单元以及填充在所述微棱镜单元之间的第二基材,用以提升所述顶部显示区、所述顶部弯折区、所述底部弯折区以及所述底部显示区的出射亮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单元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层中两个相邻像素之间的间距;相邻的所述光栅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像素的宽度;所述光栅单元的高度与所述光栅单元之间的间距相同或大于所述间距。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单元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第一类光栅单元的第一倾斜方向为从所述中心显示区向所述顶部过渡区倾斜的方向,所述第一类光栅单元为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中位于与所述中心显示区对应区域内的光栅单元;第二类光栅单元的第二倾斜方向为与所述第一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二类光栅单元为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中位于与所述顶部显示区和所述底部显示区对应区域内的光栅单元;第三类光栅单元的第三倾斜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倾斜方向均匀渐变至所述第一倾斜方向的过程中的多个方向,所述第三类光栅单元为所述第一光学调整层中位于与所述顶部弯折区和所述底部弯折区对应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兴李飞王佳祥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