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升机液压系统的污染隔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直升机液压系统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直升机液压系统的传压和污染隔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直升机液压系统设计中,一般有一个主液压油箱同时兼顾主桨助力器、尾桨助力器、旋翼刹车、机轮刹车、起落架收放等液压子回路的油液存储,但是不同的回路或者负载装置产生污染物的情况差异很大。以机轮刹车装置和旋翼刹车装置为例,由于刹车装置内有多个刹车作动筒,活塞杆又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随着活塞杆频繁往复运动,把外界大量的固体污物带入作动筒内,进入液压系统,此外,刹车过程中刹车装置温度较高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作动筒内油液将加速碳化、易产生氧化物和油垢等污染物,所以像刹车装置就是系统中的重点污染源。而在多子回路共用一个液压油箱的设计下,常规的污染控制手段为采用油滤过滤,一般是在每个回路上增加油滤过滤,但是油滤的过滤精度以及过滤效率有限,污染物仍会循环流经该油箱供油的所有回路。所以,常规的油滤过滤污染物的控制方法下所有回路的油滤和油液的更换周期短,维护工作量大,造成油滤和液压油巨大浪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升机液压系统的污染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隔离装置包括入口接头(1)、壳体(4)、主活塞(5)、弹簧(6)、弹簧座(7)、副活塞(9)、挡块(11)、出口接头(13);所述入口接头(1)前端为油液入口P,所5述壳体(4)上开有油液控制口B,所述出口接头(13)连接多个负载口A;所述入口接头(1)与主活塞(5)端面之间形成油腔I,所述壳体(4)与主活塞(5)之间形成油腔II,副活塞(9)端面与出口接头(13)之间形成油腔III;所述壳体(4)和主活塞(5)之间为活动配合;所述弹簧(6)的两端分别压在主活塞(5)和弹簧座(7)上,具有预压缩力;0所述主活塞(5)上开有小孔,为卸压口C;所述卸压口C还与主、副活塞端面之间的间隙一起作为油腔II、油腔III之间的油路通道;所述副活塞(9)套装于所述主活塞(5)外围,两者之间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可滑动配合,所述副活塞(9)的运动左右运动空间受壳体内壁的凸台、主活塞(5)端部的挡块(11)共同约束;5油腔I内油液与油腔II内油液始终为隔离状态;油腔I和油腔III之间油液始终为隔离状态,但可实现压力传递;油腔I连接系统主油箱,油腔III连接重点污染源负载和小油箱,主油箱和小油箱之间油液隔离,实现主油箱的污染隔离;油腔II内和油腔III内油液随着活塞(5)运动进行隔离或者连通,活塞0(5)和副活塞(9)的端面贴合时,第三密封圈(8)在油腔II和油腔III之间起到油液密封隔离作用,活塞(5)和副活塞(9)的端面间隙不足以使第三密封圈(8)产生足够压缩量时,油腔II和油腔III之间油液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液压系统的污染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供压时,主活塞(5)和副活塞(9)贴合后,主活塞(5)和副活塞(9)共同运5动,运动行程取决于油液入口P处液压力;油液入口P处液压力高,则主活塞(5)和副活塞(9)共同运动的行程大,油腔III内油液压缩量大;油液入口P处液压力小,则主活塞(5)和副活塞(9)共同运动的行程小,油腔III内油液压缩量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升机液压系统的污染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供压时,主活塞(5)和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思睿,王也,黄胜,贺国洋,罗江,赵冬冬,鲍嘉枫,陈国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