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774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折弯机上压刀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包括上压刀和与上压刀相对设置的上床身,所述上压刀两侧均铰接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端相互铰接形成铰接端,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铰接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上压刀上,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与所述上压刀相对设置的上床身上,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升降机构,所述第二连杆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和下段之间设有伸缩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杠杆联动的增压效果,有效的解决了上压刀压力不足以及稳定性的问题。力不足以及稳定性的问题。力不足以及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折弯机上压刀设备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折弯机工作时需要上压刀与下压刀配合对板料进行挤压成型,上压刀下压的压力对板料的成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挤压过程中,由于板料的厚度和硬度,会对上压刀产生反作用力,导致出现压料松动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解决了上压刀压力不够易松动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包括上压刀和与上压刀相对设置的上床身,所述上压刀两侧均铰接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端相互铰接形成铰接端,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铰接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上压刀上,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与所述上压刀相对设置的上床身上,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升降机构,所述第二连杆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和下段之间设有伸缩段。
[0005]作为优化,所述伸缩段包括调节段和设置在调节段两端的螺纹段,一端的螺纹段上设有正丝,另一端的螺纹段上设有反丝,所述上段和下段分别设有与螺纹段配合的内螺纹,所述上段和下段与螺纹段连接的一端均设有贯穿两侧的开口,所述开口的两侧设有若干连接孔。
[0006]作为优化,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的其中一端均设有铰接孔,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均设有铰接槽。
[0007]作为优化,所述第三连杆的铰接槽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槽的槽宽。
[0008]作为优化,所述调节段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调节孔。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在上压刀的两侧设置由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组成的铰接臂结构,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对上压刀发挥最大的下压效果,实现杠杆联动的增压效果,有效的解决了上压刀压力不足以及稳定性的问题;设置可以调节的第二连杆,使上压刀的高度可调,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板料。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第二连杆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技术第一连杆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本技术上压刀下压后的示意图。
[0015]其中:1、上压刀,2、上床身,3、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第三连杆,6、铰接端,7、升降机构,8、上段,9、下段,10、调节段,11、螺纹段,12、开口,13、连接孔,14、铰接孔,15、铰接槽,16、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17]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18]为了方便叙述,本技术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如图1

5所示,一种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包括上压刀1和与上压刀1相对设置的上床身2,所述上压刀1两侧均铰接有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第三连杆5,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一端相互铰接形成铰接端6,所述第三连杆5的一端与铰接端6铰接,所述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铰接在上压刀1上,所述第一连杆3的另一端铰接在与所述上压刀1相对设置的上床身2上,所述第三连杆5的另一端铰接有升降机构7,通过升降机构7来带动第三连杆5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三连杆5作用于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所在的铰接端6,使三者之间形成杠杆联动的效果,使上压刀1产生稳定且强有力的压力;升降机构7可采用电机连接丝杆,丝杆上设置滑动块的形式,第三连杆5分别铰接在滑动块的两侧,来实现带动第三连杆5上下移动的效果,同样可以采取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技术方案,因本方案重点为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第三连杆5组成的铰接臂的结构,因此升降机构7的结构特征不多做描述;如图1所示,当升降机构7在上部初始位置时,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之间的角度为接近90度的夹角,如图5所示,当升降机构7向下移动时,带动两侧的第三连杆5向下移动,因第一连杆3与第二连杆4和第三连杆5有铰接点,因此当第三连杆5向下移动时,会产生来自铰接端6的阻力,在升降机构7不断带动第三连杆5下压时,又会把这种里传递给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铰接端6,使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之间的角度不断增大,从而使第二连杆4向下用力,带动与第二连杆4连接的上压刀1向下移动,当第一连杆3的轴线和第二连杆4的轴线接近同一轴线,且第三连杆5与第二连杆4之间的角度接近90度时,位于上压刀1两侧的铰接臂结构的压力左右对称可提供数倍的重压输出,即可使上压刀1产生最大的压力。
[0020]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调整上压刀1的高度,所述第二连杆4包括上段8和下段9,所述上段8和下段9之间设有伸缩段,所述伸缩段包括调节段10和设置在调节段10两端的螺纹
段11,所述调节段10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调节孔16,调节孔16便于对调节段10进行旋拧操作;一端的螺纹段11上设有正丝,另一端的螺纹段11上设有反丝,所述上段8和下段9分别设有与螺纹段11配合的内螺纹,所述上段8和下段9与螺纹段11连接的一端均设有贯穿两侧的开口12,所述开口12的两侧设有若干连接孔13,连接孔13贯穿开口12的两侧。转动调节段10,在上段8和下段9的限位下,伸缩段实现了对上段8和下段9之间间距的调节,完成了最大压力压料点的上下微调以解决不同板厚折弯受力调整问题;开口12和连接孔13的设置,当伸缩段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时,通过连接螺栓插入连接孔13内,再使用螺母固定,通过连接螺栓和螺母将开口12夹紧,以便于夹紧螺纹段11与上段8和下段9的连接,使螺纹段11与上段8和下段9的连接更加稳固,当第二连杆4在承受更大受力时,保持稳定的支撑力。
[0021]所述第二连杆4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三连杆5的其中一端均设有铰接孔14,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三连杆5的另一端均设有带插孔的铰接槽15,所述第三连杆5的铰接槽15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一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压刀和与上压刀相对设置的上床身,所述上压刀两侧均铰接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端相互铰接形成铰接端,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铰接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上压刀上,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与所述上压刀相对设置的上床身上,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升降机构,所述第二连杆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和下段之间设有伸缩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对上压刀施压的铰接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段包括调节段和设置在调节段两端的螺纹段,一端的螺纹段上设有正丝,另一端的螺纹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加祥徐柄坤房秀峰于复生张涵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智航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