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免疫-炎症吸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675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免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Combined Immune/Inflammatory Adsorption System ,CIAS)。

技术介绍

[0002]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影响全球卫生健康的一大挑战。目前国内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3000万以上,涉及神经免疫、风湿免疫、移植免疫、血液病等多个领域。大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患者体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引起,自身抗体可以与自身抗原结合,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损伤自身组织,损伤的组织诱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地加重了组织伤害,进而诱发疾病。因此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过程的启动者和直接损伤分子,炎症因子也是致病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0003]血浆置换技术是清除自身抗体的传统技术,但受到血浆供给限制且存在交叉感染风险,临床上难以推广使用。可再生免疫吸附技术(如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地清除自身抗体,吸附容量更大并且根据患者需要灵活调整,不需要输入外源性血浆,可以节约大量血浆资源,目前在临床上正在快速推广使用,逐步替代血浆置换。但是免疫吸附技术并不能清除炎症因子,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还需要新一步改进和提高。另外,临床上正在使用的大孔吸附树脂灌流器具有炎症因子吸附作用。
[0004]传统的临床治疗技术一般将免疫吸附和炎症因子吸附分开进行,特别是可再生免疫吸附联合炎症因子吸附,由于治疗过程中免疫吸附柱需要进行再生操作,临床上难以整合到一个治疗单元中完成。并且在临床实践中,考虑到免疫吸附柱在再生过程中无法进行吸附,导致“浪费”治疗时间。另外由于当前的炎症因子吸附柱尚无法再生,单支吸附柱的吸附容量有限,无法满足炎症因子水平较高患者的需求,而简单的两支或多支吸附柱串联会导致柱压升高,临床实际操作难以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将可再生免疫吸附柱和炎症因子吸附柱整合到一个治疗单元完成,进一步地,免疫吸附双柱操作采用两支吸附柱交替进行吸附和再生步骤,可以节约治疗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两支或多支炎症因子吸附柱并联且次序进行吸附,在不增加柱压的情况下提高了吸附容量,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0006]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包括动脉血液端、静脉血液端、血浆端,所述动脉血液端与静脉血液端之间连接有血浆分离器;
[0008]所述血浆端的输入端连接于血浆分离器,输出端连接于静脉血液端,血浆端上设有第一血浆旁路和第二血浆旁路,所述第一血浆旁路与炎症因子吸附器串联,所述第二血浆旁路与可再生免疫吸附柱串联;
[0009]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输入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血浆旁路和吸附装置再生端,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输出端分别连通所述静脉血液端和废液收集器;
[0010]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的输入端通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血浆旁路和吸附装置再生端,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的输出端分别连通所述静脉血液端和废液收集器;
[0011]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的输出端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管路,或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的输入端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管路。
[0012]在一些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的实例中,所述动脉血液端包括动脉血液输入管路、血液泵和动脉壶。
[0013]在一些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的实例中,所述血液泵与所述动脉壶之间的动脉血液输入管路上连接有抗凝剂注入口。
[0014]在一些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的实例中,所述血浆端包括连接血浆分离器的血浆引出管路、血浆泵、血浆壶、连接可再生免疫吸附柱及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连接管、连接静脉壶的血浆回输管路。
[0015]在一些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的实例中,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输出端或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的输出端连通所述静脉血液端的静脉壶。
[0016]在一些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的实例中,所述吸附装置再生端包括冲洗液体输入管路、冲洗泵、捕气壶、冲洗液体输出管路。
[0017]在一些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的实例中,所述吸附装置再生端具有液体储存器。
[0018]在一些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的实例中,所述第一血浆旁路后并联有2个或多个炎症因子吸附器和/或所述第二血浆旁路后并联有2支或多支可再生免疫吸附柱。
[0019]在一些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的实例中,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为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和/或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为蛋白A免疫吸附柱。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技术的一些实例,可以方便地根据需要进行免疫吸附和炎症吸附治疗,方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吸附处理,更为高效。
[0022]本技术的一些实例,并联设置有炎症因子吸附器和可再生免疫吸附柱,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在不同的炎症因子吸附器和可再生免疫吸附柱进行吸附和再生,实现不间断处理。
[0023]本技术的一些实例,可以在不拆卸吸附柱的情况下完成再生步骤,满足持续吸附净化的需要。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一种具体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另一种具体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技术另一种具体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动脉血液端

1、血液泵

11、动脉壶

12、抗凝剂注入口

13
[0029]血浆端

2、血浆泵

21、血浆壶

22、炎症因子吸附器

23、可再生免疫吸附柱

24
[0030]静脉血液端

3、静脉壶31
[0031]吸附装置再生端

4、液体储存器

41、冲洗泵

42、捕气壶

43
[0032]血浆分离器
‑5[0033]废液收集器

6。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包括动脉血液端、静脉血液端、血浆端,所述动脉血液端与静脉血液端之间连接有血浆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浆端的输入端连接于血浆分离器,输出端连接于静脉血液端,血浆端上设有第一血浆旁路和第二血浆旁路,所述第一血浆旁路与炎症因子吸附器串联,所述第二血浆旁路与可再生免疫吸附柱串联;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血浆旁路,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输出端连通所述静脉血液端;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的输入端通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血浆旁路和吸附装置再生端,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的输出端分别连通所述静脉血液端和废液收集器;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的输出端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管路,或所述炎症因子吸附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可再生免疫吸附柱的输入端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管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血液端包括动脉血液输入管路、血液泵和动脉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泵与所述动脉壶之间的动脉血液输入管路上连接有抗凝剂注入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免疫

炎症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浆端包括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波光钱永梅陈杰杨正根陈校园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康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