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光伏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早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Becqurel)就发现,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了实用的单晶硅太阳电池,诞生了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实用光伏发电技术。
[0003]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同时全球约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0004]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截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主要由太阳能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主要部件由电子元器件构成,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同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光伏发电站进行维护工作。
[0005]光伏发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是否正常需要定期进行监测,现有监测大多还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监测,且每次只能监测一个光伏设备而大多数的光伏发电站大多都是设置在外部无人区处且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因此,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监测的话,不仅效率较低,且还会使得工人的疲劳度增大。 >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监测过程效率低以及工人疲劳度大的技术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包括:
[0008]运行车,所述运行车的外侧设有多个沿第一预设路径间隔分布的第一插孔座;
[0009]支架,设于所述运行车内,所述支架上设有多个容纳腔,所述支架上还设有与多个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元件,多个所述第一元件与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座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元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孔座电连接;
[0010]多个监测装置,对应置于多个所述容纳腔内,每个所述监测装置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导电接触的第二元件;以及
[0011]显示屏,设于所述运行车上,所述显示屏与多个所述第二导电体电连接。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监测装置包括:
[0013]外壳,设有用于卡接所述第二元件的卡接槽;以及
[0014]监测模组,设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卡接槽电连接。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屏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运行车,所述运行车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电体电连接的第二插孔座,所述显示屏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插孔座配合的插针。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屏凸出于所述运行车设置,所述显示屏的外周设有第一散热孔。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架包括:
[0018]多个隔板,沿第一预设路径间隔分布,每个所述隔板的中部均设有过孔;
[0019]中间板,垂直于所述隔板的板面设置,所述中间板与所述过孔插接配合;以及
[0020]两个边板,分别设于多个所述隔板的相对两侧,多个所述第一导电体设于其中一个所述边板,多个所述第二导电体设于另一个所述边板;
[0021]相邻两个所述隔板、所述中间板的上表面以及两个所述边板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相邻两个所述隔板、所述中间板的下表面以及两个所述边板围合形成缓冲腔。
[00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间板上设有多个通孔,以连通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缓冲腔;
[0023]所述运行车上设有与所述缓冲腔连通的第二散热孔。
[00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运行车内还设有位于所述缓冲腔内的缓冲海绵。
[00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运行车包括:
[0026]车体,所述第一插孔座设于所述车体上;
[0027]电机,设于所述车体的底部,用于驱动所述车体移动;以及
[0028]挡雨板,设于所述车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插孔座的上方。
[00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挡雨板的底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卡接配合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用于封堵所述第一插孔座。
[00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运行车的顶部设有遮阳棚。
[0031]本申请实施例中,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常规的放置场景可以在光伏设备的附近,由于光伏设备通常批量设置,在需要定期监测观察其运行状态时,可开启运行车移动至需要监测的光伏设备下,或移动至多个光伏设备的中间位置,将光伏设备上的数据线插接至运行车的第一插孔座内,由于第一插孔座与支架上个的第一导电体电连接,监测设备上的第二元件与第一元件电连接,显示屏又和第二导电体电连接,可在显示屏上显示光伏设备的运行状态,判断是否正常工作。本专利技术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通过设置运行车,方便使用,替代了人工搬运,降低了劳动强度;通过设置多个监测装置,将光伏设备插入对应的第一插孔座内,可对多个光伏设备同时进行监测,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运行车沿图1中A
‑
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说明:
[0038]10
‑
运行车;
ꢀꢀꢀꢀꢀꢀꢀ
11
‑
第一插孔座;
ꢀꢀꢀꢀꢀꢀꢀ
12
‑
第二插孔座;
[0039]13
‑
第二散热孔;
ꢀꢀꢀ
14
‑
车体;
ꢀꢀꢀꢀꢀꢀꢀꢀꢀꢀꢀꢀꢀ
15
‑
电机;
[0040]16
‑
挡雨板;
ꢀꢀꢀꢀꢀꢀꢀ
17
‑
凹槽;
ꢀꢀꢀꢀꢀꢀꢀꢀꢀꢀꢀꢀꢀ
18
‑
橡胶块;
[0041]19
‑
遮阳棚;
[0042]20
‑
支架;
ꢀꢀꢀꢀꢀꢀꢀꢀꢀ
21
‑
第一元件;
ꢀꢀꢀꢀꢀꢀꢀꢀꢀ
211
‑
第一导电体;
[0043]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运行车,所述运行车的外侧设有多个沿第一预设路径间隔分布的第一插孔座;支架,设于所述运行车内,所述支架上设有多个容纳腔,所述支架上还设有与多个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元件,多个所述第一元件与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座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元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孔座电连接;多个监测装置,对应置于多个所述容纳腔内,每个所述监测装置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导电接触的第二元件;以及显示屏,设于所述运行车上,所述显示屏与多个所述第二导电体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外壳,设有用于卡接所述第二元件的卡接槽;以及监测模组,设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卡接槽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运行车,所述运行车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电体电连接的第二插孔座,所述显示屏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插孔座配合的插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凸出于所述运行车设置,所述显示屏的外周设有第一散热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伏设备的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多个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胜博,李飞,陶鹏,史轮,申洪涛,王鸿玺,张超,阎超,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