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15391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用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制剂至少包括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对中药组合物进行提取所获得的提取物,其中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苦参1~10份、黄芩1~10份、车前草1~10份、白鲜皮1~10份、地肤子1~10份、蛇床子1~10份、赤芍1~10份、地骨皮1~10份、生地黄1~1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该中药制剂对于慢性瘙痒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长期使用安全性较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瘙痒(Itch或pruritus),被定义为一种能唤起本能抓挠冲动的良性不愉快感觉,通常伴随着烧灼感和刺痛感。瘙痒可分为急性瘙痒和慢性瘙痒,慢性瘙痒被定义为瘙痒症状持续六周或更长时间。瘙痒与疼痛感觉相似,在生理上皆为一种抵御外部有害因素的保护机制。
[0003]许多慢性皮肤病都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如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皮肤屏障可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如抗原和病原微生物等,并防止水分的流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与干燥、瘙痒的皮肤症状有关,其特征是发红、呈片状、龟裂和粗糙的皮肤质地,同时皮肤炎症也会削弱屏障功能。瘙痒症是许多皮肤屏障受损皮肤病的重要特征。除了造成不适的瘙痒感觉,瘙痒症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心理健康。
[0004]局部治疗是治疗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瘙痒症的重要手段,包括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局部麻醉剂和抗组胺剂等。局部外用药物在治疗局部瘙痒时效果较好,同时可将全身性副作用降至最低。
[0005]虽然皮肤瘙痒机制和治疗方法均取得一系列进展,但实践表明,常规西药的治疗方式常伴随着副作用,停药后易复发。与此同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因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等优势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传统中医药对瘙痒症的治疗具有潜在效果,为瘙痒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是,相关抗炎止痒中药研究多停留于中药单体、中药组方的辨证配伍以及抗炎止痒机制的研究与探索中,针对皮肤屏障障碍相关瘙痒症的中药制剂以及如何优化制剂的制备工艺则少有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对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瘙痒症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痒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采用该制备方法获得的中药制剂,对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瘙痒症、特别是慢性瘙痒症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痒效果。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中药制剂在制备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药物中的应用。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至少包括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对中药组合物进行提取所获得的提取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0008]苦参1~10份、黄芩1~10份、车前草1~10份、白鲜皮1~10份、地肤子1~10份、蛇床子1~10份、赤芍1~10份、地骨皮1~10份、生地黄1~10份。
[0009]苦参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燥湿、祛风、利尿杀虫等作用。
氧化苦参碱能降低AD模型小鼠的瘙痒次数,改善皮肤病理症状,其机制与抑制皮肤真皮层肥大细胞浸润、减少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有关。苦参碱可以抑制组胺、氯喹诱发的急性瘙痒,同时也能抑制干皮症和AD模型小鼠的慢性瘙痒行为,且苦参碱的止痒途径之一为通过抑制突触前DRG神经元N型钙通道,从而减轻或阻断DRG神经元向脊髓水平传递痒觉信号。
[0010]黄芩以黄芩苷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黄芩苷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抗氧化、保肝、抗菌和抗肿瘤等作用。研究表明,黄芩苷对组胺诱导的瘙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于肥大细胞依赖的I型过敏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黄芩提取物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0011]车前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车前苷,具有抗炎、抑菌、组织再生、抗氧化和免疫促进作用。车前草的提取物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可抑制5

脂氧合酶,抑制5

HETE的产生。
[0012]白鲜皮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白鲜碱、黄柏酮和梣酮等。其中,白鲜碱具有抗炎作用和抑菌作用;梣酮可通过负调节IkkB激酶(IK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磷酸化从而抑制NF

κB通路,同时抑制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得表达,达到抗炎作用;黄柏酮可通过靶向抑制细胞内MIF来调节MKP

1/p38/AP

1途径发挥其抗炎作用。
[0013]地肤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地肤子皂苷,其可有效地抑制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它能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组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而有效抑制变态反应的发生,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具有止痒作用。
[0014]蛇床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蛇床子素,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具有抗炎症作用,间接抑制皮炎造成的瘙痒以及作用于TRPV1达到止痒的目的。
[0015]赤芍主要有效成分为芍药苷,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可作为肥大细胞上MRGPRX2拮抗剂,减少钙内流,抑制MC脱颗粒和趋化因子的释放,从而预防IgE非依赖性过敏反应,达到止痒作用。
[0016]生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梓醇和地黄苷,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另外,地骨皮也具有止痒的功效。
[0017]上述中药组合物,从不同的止痒机理进行多种中药的搭配和互补,对于皮肤瘙痒症、尤其是慢性瘙痒具有止痒的功效,并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在优选实施例中,该中药组合物的配方为:苦参5份、黄芩5份、车前草5份、白鲜皮5份、地肤子5份、蛇床子5份、赤芍3份、地骨皮3份、生地黄3份。
[0018]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与采用水煎煮、乙醇浸泡提取等传统提取方式相比,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能有效提取前述中药组合物中的黄芩苷等有效成分,而且出膏率也更高。以乙醇回流提取法获得的提取物,可有效地降低模型鼠瘙痒感,保护皮肤屏障并降低皮肤炎性细胞浸润,因此可有效治疗皮肤瘙痒症,特别是慢性皮肤瘙痒症;同时相比于临床中激素类软膏的长期使用安全性更高。
[0019]专利技术人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溶液浓度、料液比等提取因素对乙醇回流提取工艺进行全方面考察,根据其试验结果结合Box

Behnken响应面模型,科学有效优选出较优提取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取工艺条件做进一步调整优化,最终实现了黄芩苷等有效成分的最大化以及出膏率的最大化。具体地,是采用浓度为20~80%(v/v)的乙醇水溶液浸泡中药组合物,其中乙醇水溶液的质量为中药组合物质量的5~20倍;然后加热回流提取至少一次,提取温度为50~90℃,一般为80~90℃,每次提
取时间100~300min;取提取液过滤并于50~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5g/mL,获得中药提取液,即提取物。经过对中药提取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上述工艺条件下进行乙醇回流提取,可有效提取中药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并获得最高的出膏率,比如黄芩苷的平均提取率可达到8.374%,平均出膏率可达到32.067%。
[0020]在上述提取过程中,可以根据乙醇水溶液的浓度调整乙醇水溶液的用量,即乙醇水溶液与中药组合物的质量比。一般而言,若乙醇水溶液的浓度较低,则可适当增大乙醇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对中药组合物进行提取所获得的提取物,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苦参1~10份、黄芩1~10份、车前草1~10份、白鲜皮1~10份、地肤子1~10份、蛇床子1~10份、赤芍1~10份、地骨皮1~10份、生地黄1~1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对中药组合物进行提取,包括:将所述中药组合物与5~20倍质量、体积浓度为20~80%乙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至少一次,提取温度为50~90℃,每次提取时间100~300min,取提取液过滤并于50~70℃减压浓缩至获得相对密度为1.10~1.25g/mL的中药提取液。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为外用药物,所述外用药物的剂型为膏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为水包油型乳剂基质,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油相组分:硬脂酸2~8份、单硬脂酸甘油酯0.5~5份、液体石蜡0.5~5份、白凡士林0.5~5份、羊毛脂2~8份;水相组分:三乙醇胺0.1~1份、丙三醇2~15份、尼泊金乙酯0.01~0.1份、水5~50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水包油型乳剂基质为30重量份计,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珈好金艺鹏刘晓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