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薄膜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薄膜的膜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表层、芯层以及第二表层;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的组分均包含聚苯硫醚树脂、抗粘连剂以及爽滑剂;芯层的组分包含聚苯硫醚树脂;其中,第一表层和/或第二表层的组分中的聚苯硫醚树脂为经改性处理的改性聚苯硫醚树脂。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很好的提高薄膜的表面张力,进而提高聚苯硫醚薄膜与层叠体或金属层之间的层间密接力,其复合剥离力大,具有更优的复合效果,同时其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聚苯硫醚薄膜的上述性能提升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和更好的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生产能耗和设备的维护保养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聚苯硫醚,即聚亚苯基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英文简称PPS),其熔点高达280~290℃,分解温度大于400℃,是一种高性能的热塑性树脂。
[0003]聚苯硫醚的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老化、耐辐射、阻燃性、电绝缘性能优异,而且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也能够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因此,该薄膜被广泛应用于5G通信、电气绝缘部件(马达、变压器、电线等)、电子部件(锂电池、电容器)、工程薄膜等领域。
[0004]在实际应用需求中,聚苯硫醚薄膜很少单独一层使用,往往需要层叠其他的聚合物材料或蒸镀金属层,这就需要聚苯硫醚薄膜与层叠体或金属层之间有很好的层间密接力。而聚苯硫醚薄膜表面能低、表面润湿性差,与附着于其表面的其他材料层(如金属导电层、涂料层等)之间的密接力不足,大大限制了聚苯硫醚薄膜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性问题。
[0005]为了改善其表面性能,使用电晕或等离子体处理一种解决办法,但是等该方法的处理功率和时间都有一定的限制,功率过大、时间过长,都会对薄膜表面造成损害,同时也会造成设备损耗,增加生产成本;该方法还有一定的时效性,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衰减;再则,在处理过程中,材料表面有带静电的可能,影响使用性能的可靠性。
[0006]因此,如何提高聚苯硫醚薄膜的表面性能,从而应对实际应用中密接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当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现有聚苯硫醚薄膜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8]该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的膜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表层、芯层以及第二表层;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组分均包含聚苯硫醚树脂、抗粘连剂以及爽滑剂;芯层的组分包含聚苯硫醚树脂;其中,所述第一表层和/或第二表层的组分中的聚苯硫醚树脂为经改性处理的改性聚苯硫醚树脂;按重量份计,所述改性聚苯硫醚树脂包括以下原料组分:聚对苯硫醚
‑
间苯硫醚共聚物65~91.8份,表面润湿性改善剂5~20份,附着力增强剂1~5份,相容剂2~8份,分散剂0.1~1份、抗氧剂0.1~1份。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重量份计,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组分均包括聚苯硫醚树脂98~99.5份、所述抗粘连剂0.3~1份以及爽滑剂0.2~1份。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为自上而下依次由第一表层、芯层和第二表层组成的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表面润湿改善剂包括聚四氟乙烯、聚乙烯醇、聚己内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附着力增强剂包括微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钛、微米三氧化铬、纳米三氧化铬、微米三氧化钴、纳米三氧化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相容剂包括马来酸酐接枝的聚苯硫醚树脂;其中,马来酸酐接枝率为0.1~3%;所述分散剂包括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抗氧剂包括酚类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抗粘连剂包括二氧化硅、滑石粉、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爽滑剂包括芥酸酰胺、油酸酰胺、PE蜡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17]S1:制备改性聚苯硫醚树脂:按配方比例,将改性聚苯硫醚树脂的各原料组分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M,将混合物M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即得改性聚苯硫醚树脂;
[0018]S2:制备流延厚片:将第一表层、芯层以及第二表层的原料组分分别按配方比例混合,得到的各层的原料组分混合物并分别投入不同的挤出机中,而后通过各自的挤出机在300℃~350℃熔融塑化温度,T型模头温度310℃~350℃条件下熔融共挤,向表面温度为20℃~90℃的施加静电荷冷辊输送的同时进行密合冷却固化,制得总厚度为100μm~200μm的未拉伸的聚苯硫醚流延厚片;
[0019]S3:将所述未拉伸的聚苯硫醚流延厚片浸入水中进行预处理,即得预处理后的厚片;
[0020]S4:将所述预处理后的厚片加热后进行同步双向拉伸,形成薄膜;
[0021]S5:对所述薄膜进行冷却和电晕后处理,即得8~50μm的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1中,双螺杆挤出机的熔融挤出温度为280℃~295℃,且其转速为300r/min~500r/min;所述S3中,将未拉伸的聚苯硫醚流延厚片浸入25℃~90℃水中进行预处理;所述S4中,将所述预处理后的厚片在175~260℃下热处理5~40s后,进行同步双向拉伸,其中,拉伸温度为100℃~180℃,拉伸倍率为(2.7
×
2.7)~(3.2
×
3.2);所述S5中,电晕处理功率为(10~15)Wmin/m2。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具有以下优异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聚苯硫醚薄膜通过在表层加入改性聚苯硫醚树脂,可以很好的提高薄膜的表面张力,进而提高聚苯硫醚薄膜与层叠体或金属层之间的层间密接力,其复合剥离力大,具有更优的复合效果,同时其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综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聚苯硫醚薄膜的上述性能提升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和更好的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生产能耗和设备的维护保养成本。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00第一表层 200芯层 300第二表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方案如下:
[0031]该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的膜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表层100、芯层200以及第二表层300;所述第一表层100和所述第二表层300的组分均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特征在于,其膜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表层、芯层以及第二表层;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组分均包含聚苯硫醚树脂、抗粘连剂以及爽滑剂;芯层的组分包含聚苯硫醚树脂;其中,所述第一表层和/或第二表层的组分中的聚苯硫醚树脂为经改性处理的改性聚苯硫醚树脂;按重量份计,所述改性聚苯硫醚树脂包括以下原料组分:聚对苯硫醚
‑
间苯硫醚共聚物65~91.8份,表面润湿性改善剂5~20份,附着力增强剂1~5份,相容剂2~8份,分散剂0.1~1份、抗氧剂0.1~1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组分均包括聚苯硫醚树脂98~99.5份、所述抗粘连剂0.3~1份以及爽滑剂0.2~1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自上而下依次由第一表层、芯层和第二表层组成的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润湿改善剂包括聚四氟乙烯、聚乙烯醇、聚己内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力增强剂包括微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钛、微米三氧化铬、纳米三氧化铬、微米三氧化钴、纳米三氧化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容剂包括马来酸酐接枝的聚苯硫醚树脂;其中,马来酸酐接枝率为0.1%~3%;所述分散剂包括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包括酚类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苯硫醚薄膜,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露,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