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人工繁育斑痣悬茧蜂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4890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繁育斑痣悬茧蜂的方法,使用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作为寄主。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发现印度谷螟可以作为斑痣悬茧蜂的寄主,相比现有已知常用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作为寄主饲养繁殖,相同寄主密度下,以印度谷螟幼虫作为寄主繁殖寄生蜂,无论是寄生量还是寄生率,均得到显著的提升。印度谷螟幼虫相比草地贪夜蛾来源,虫源供应充足,成本更低,拓展了斑痣悬茧蜂寄主来源,且整个饲养方法操作简便,损失小,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为生产上斑痣悬茧蜂的大量应用提供虫源,在寄生蜂羽化后可进行低温保存和运输,为田间虫害区定点、定区释放提供技术支持。定区释放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工繁育斑痣悬茧蜂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昆虫繁育
,具体涉及一种人工繁育斑痣悬茧蜂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属鳞翅目螟蛾科,世界性分布,在我国除西藏尚未发现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华北及东北地区受其危害相当严重。印度谷螟以幼虫为害整粒谷类粮食及其加工品、豆类、油料、干货、中药材等,是重要的储量初期性害虫。
[0003]印度谷螟通常1年发生4~6代,在温暖地区一年可发生7~8代。初孵幼虫先蛀食粮粒胚部,再剥食外皮。为害花生仁及玉米时,喜蛀入胚部,潜伏其中食害;为害干辣椒则是潜入内部蛀食,仅留一层透明的外皮。幼虫常吐丝结网封住粮面,或吐丝连缀食物成小团与块状,藏在内面取食。起初在粮堆表面及上半部,以后逐渐延至内部及下半部为害。幼虫行动敏捷,具避光性,受惊后会迅速匿藏。缺食时,幼虫会自相残杀。幼虫5~6龄,老熟后多离开受害物,爬到墙壁、梁柱、天花板及包装物缝隙或其它隐蔽处吐丝结茧化蛹。
[0004]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作为寄主在人工繁育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中的应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度谷螟为印度谷螟幼虫。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度谷螟为印度谷螟3~4龄幼虫。4.一种人工繁育斑痣悬茧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印度谷螟作为寄主,以斑痣悬茧蜂作为寄生蜂,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印度谷螟幼虫放入饲养器具内,释放斑痣悬茧蜂成虫进行寄生;(2)寄生结束后取出斑痣悬茧蜂成虫,继续饲养寄主至寄生蜂的子代蜂钻出寄主体内,并结茧;(3)收集羽化后的寄生蜂成虫。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人工繁育斑痣悬茧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度谷螟幼虫为印度谷螟3~4龄幼虫。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人工繁育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璞陈学新陆佳妍舒晓晗吴琼王知知叶熹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