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有翅类昆虫野外采集后转移、运输、实验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3852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小型有翅类昆虫野外采集后转移、运输、实验装置及方法,所述的装置设置为一箱体结构(1);所述的装置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的吸虫装置(6)、植物固定装置(5)、疏导装置(4);所述植物固定装置(5)固定设置在箱体底部;植物固定装置(5)通过疏导装置(4)与吸虫装置(6)连接;等等。该装置可以满足昆虫采集后的转移、运输、小型实验等需求,此装置尤其适用于在许多不同环境中采集小型有翅类昆虫及保证采集到的昆虫的存活率。到的昆虫的存活率。到的昆虫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有翅类昆虫野外采集后转移、运输、实验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昆虫输送装置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小型有翅类昆虫野外采集后转移、运输、实验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验室烟粉虱、蓟马、花蝽等小型昆虫进行研究及种群建立的第一步在野外进行采集、运输然后在室内进行扩繁。室内进行扩繁的步骤固定,而经过调查后发现,在采集完成后将昆虫转移及采集途中进行运输的过程十分容易造成昆虫的损失,如将昆虫转移至储虫瓶中会导致采集到的昆虫飞走,在运输过程中因储虫瓶不透气,没有相应的寄主植物供其生存而导致其死亡等诸多造成昆虫损失的原因。目前实验室常用野外调查采集昆虫的容器为储虫瓶,在采集过程中也只是单纯将昆虫放置于储虫瓶中,但经过长时间调查发现储虫瓶中昆虫只适合短时间放置,而野外调查的过程则是较长。
[0003]现阶段实验室野外采集后进行转移多采用自封袋和储虫瓶,另外还有一些小型的养虫笼。在使用自封袋时,因其密封性较好致使昆虫很难逃逸,但也因其密封性较好,空气难以进入自封袋而导致昆虫呼吸受阻,致使昆虫没有氧气而死亡。同时自封袋通常较为轻薄,但在采集过程中一旦有设备仪器压在自封袋上会导致捕捉到的昆虫大量死亡;而在使用储虫瓶时,储虫瓶空间有限,因此采集的昆虫数量有限。并且储虫瓶的透气性也较差,同样会导致昆虫缺氧而死。一些储虫瓶中会放上昆虫所食的叶片,经过调查发现在储虫瓶中放入失活的叶片,昆虫的存活率较低。虽然在采集过程中可以将小型的养虫笼随身携带,但养虫笼多以纱网结构制造,在田间及树林中进行采集时,容易遭到损坏,同时养虫笼用于室内饲养昆虫难以携带。再者在将采集到的昆虫放置于养虫笼的过程中,需打开养虫笼上的拉链门,一方面导致之前采集到的昆虫逃跑,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采集到的昆虫损失,甚至会致使一些无需采集的昆虫进入到养虫笼内而导致采集的昆虫死亡。上述昆虫采集及运输的方法虽然可以使用,但均会导致昆虫的大量死亡及逃逸,再者这些方法收集效率低、受其他昆虫影响较大、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时间损失及劳动强度。因此设计一种能快速将目的昆虫转入容器中及在运输过程中提高目的昆虫存活率的方法,且操作简便、收集容易、收集效率高、降低劳动强度的中、小型成虫的野外采集及运输装置和方法,是解决现有采集后转移与长距离运输问题的关键,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对小型有翅类昆虫的野外采集后转移和长距离运输装置进行了专利技术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缺陷,提供一种小型有翅类昆虫的野外采集后转移和长距离运输装置,该装置不仅使用便捷、便于携带、设计合理,而且可以做到快速且损失较小的将目的昆虫转移至目的容器的目的,使采集变得快速而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运输的过程中确保了采集昆虫的存活率。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小型有翅类昆虫的野外采集后转移、运输、实验装置,所述的装置设置为一箱体结构1;所述的装置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的吸虫装置6、植物固定装置5、疏导装置4;所述植物固定装置5固定设置在箱体底部;植物固定装置5通过疏导装置4与吸虫装置6连接;所述的植物固定装置5包括杯状结构的固定模具5.1,在固定模具5.1的上端口固定设置有弹簧5.2;所述吸虫装置6设置在密封的吸虫空间7内,吸虫空间7的侧壁与软管8一端密封连接,软管8的另一端设置为吸虫孔9;所述吸虫装置6用于产生吸力将昆虫由吸虫孔9经软管8吸入至吸虫空间7内;
[0007]所述疏导装置4包括杯罩4.3、管体、金属网筛4.5、纱网4.6,管体的上端与吸虫空间7的下底密封连接;管体的下端与杯罩4.3贯通连接,所述杯罩4.3与固定模具5.1配合连接;纱网4.6设置在杯罩4.3上;管体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为通道口4.4;金属网筛4.5固定设置在通道口4.4处;在通道口4.4处设置有密封插片12,当吸虫装置6吸虫时,所述密封插片12插入管体堵住通道口4.4,吸虫空间7构成密封空间;当吸虫装置6完成吸虫时,所述密封插片12抽出管体打开通道口4.4,吸虫空间7构成开放空间。
[0008]进一步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吸虫装置6结构为,包括直流电机6.1、电池组6.2、电机驱动的叶轮6.3;电池组6.2、直流电机6.1、电机驱动的叶轮6.3依序连接组装在吸虫装置6内;电池组6.2安装于直流电机6.1的尾端,直流电机6.1通过电源开关6.7与电池组6.2相连接;直流电机6.1与叶轮6.3相连接,驱动叶轮6.3旋转以达到内吸的效果;与叶轮6.3相近的一侧设置有防虫网6.5和通风口6.8;吸虫装置6外由吸虫空间7包围,吸虫空间7的一端通过塑料软管8与吸虫孔9相连接;吸虫孔9处设置有可拆解的橡胶软塞9.1。
[0009]进一步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实验装置一侧设置有可活动侧门10,另一侧设置有防虫纱网绢网状结构11;所述实验装置内部固定设置保温装置3。
[0010]进一步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固定模具5.1设置为两段式结构,即包括上杯体5.3、下杯体5.4和设置在上杯体5.3、下杯体5.4之间的弹性橡胶环5.5;上杯体5.3和下杯体5.4之间通过弹性橡胶环5.5滑动且密闭连接。
[0011]进一步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密封插片12设置为一小片,在小片上开设置有圆孔12.1,所述圆孔12.1的直径与通道口4.4的孔径匹配;在吸虫空间7下底上开设有插槽12.2,所述密封插片12插设在插槽12.2内部;通过密封插片12的插拔实现对吸虫空间7的密闭或开放。
[0012]进一步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疏导装置4安装固定于吸虫装置6外的吸虫空间7下方,疏导装置4由三根塑料管与三个杯罩4.3构成,三根塑料管包括中间的塑料管4.1和两侧的塑料管4.2,两侧的塑料管4.2上端与中间的塑料管4.1连通;下端与杯罩4.3的罩顶连通;一个杯罩4.3安装于一根塑料管4.2的下方;同时中间的塑料管4.1连接其余两根塑料管4.2,且略粗于其余两根塑料管4.2,中间的塑料管4.1上端作为昆虫可飞入疏导装置4的通道口4.4,通道口4.4设置有金属网筛4.5。
[0013]进一步为,本专利技术在所述固定模具5.1底部设置有震动台13,所述震动台13包括上台面13.1、下台面13.2和凸轮结构;所述上台面13.1下底中部设置有凸球块13.3;所述下台面13.2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有凸球块13.3配合的凹状球面区域13.4;所述凸轮结构设置为多个,均匀设置在下台面13.2上部的凹槽内;所述凸轮结构包括凸轮13.5和凸轮连接轴13.6,所述凸轮13.5在凸轮连接轴13.6上转动连接时,所述凸轮13.5在一定时间内的高度高于下台面13.2的上表面的水平高度。
[0014]本专利技术上述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步骤一:使用时,先将可活动侧门10打开,将待捕捉昆虫的寄主植物装入植物固定装置5中,并轻微晃动植物,将寄主植物稳定于固定模具5.1中;
[0016]步骤二:启动吸虫装置6的电源开关6.7,使吸虫装置6开始向后吸风,与此同时,将吸虫空间7内一些其余昆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有翅类昆虫的野外采集后转移、运输、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设置为一箱体结构(1);所述的装置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的吸虫装置(6)、植物固定装置(5)、疏导装置(4);所述植物固定装置(5)固定设置在箱体底部;植物固定装置(5)通过疏导装置(4)与吸虫装置(6)连接;所述的植物固定装置(5)包括杯状结构的固定模具(5.1),在固定模具(5.1)的上端口固定设置有弹簧(5.2);所述吸虫装置(6)设置在密封的吸虫空间(7)内,吸虫空间(7)的侧壁与软管(8)一端密封连接,软管(8)的另一端设置为吸虫孔(9);所述吸虫装置(6)用于产生吸力将昆虫由吸虫孔(9)经软管(8)吸入至吸虫空间(7)内;所述疏导装置(4)包括杯罩(4.3)、管体、金属网筛(4.5)、纱网(4.6),管体的上端与吸虫空间(7)的下底密封连接;管体的下端与杯罩(4.3)贯通连接,所述杯罩(4.3)与固定模具(5.1)配合连接;纱网(4.6)设置在杯罩(4.3)上;管体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为通道口(4.4);金属网筛(4.5)固定设置在通道口(4.4)处;在通道口(4.4)处设置有密封插片(12),当吸虫装置(6)吸虫时,所述密封插片(12)插入管体堵住通道口(4.4),吸虫空间(7)构成密封空间;当吸虫装置(6)完成吸虫时,所述密封插片(12)抽出管体打开通道口(4.4),吸虫空间(7)构成开放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虫装置(6)结构为,包括直流电机(6.1)、电池组(6.2)、电机驱动的叶轮(6.3);电池组(6.2)、直流电机(6.1)、电机驱动的叶轮(6.3)依序连接组装在吸虫装置(6)内;电池组(6.2)安装于直流电机(6.1)的尾端,直流电机(6.1)通过电源开关(6.7)与电池组(6.2)相连接;直流电机(6.1)与叶轮(6.3)相连接,驱动叶轮(6.3)旋转以达到内吸的效果;与叶轮(6.3)相近的一侧设置有防虫网(6.5)和通风口(6.8);吸虫装置(6)外由吸虫空间(7)包围,吸虫空间(7)的一端通过塑料软管(8)与吸虫孔(9)相连接;吸虫孔(9)处设置有可拆解的橡胶软塞(9.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装置一侧设置有可活动侧门(10),另一侧设置有防虫纱网绢网状结构(11);所述实验装置内部固定设置保温装置(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具(5.1)设置为两段式结构,即包括上杯体(5.3)、下杯体(5.4)和设置在上杯体(5.3)、下杯体(5.4)之间的弹性橡胶环(5.5);上杯体(5.3)和下杯体(5.4)之间通过弹性橡胶环(5.5)滑动且密闭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插片(12)设置为一小片,在小片上开设置有圆孔(12.1),所述圆孔(12.1)的直径与通道口(4.4)的孔径匹配;在吸虫空间(7)下底上开设有插槽(12.2),所述密封插片(12)插设在插槽(12.2)内部;通过密封插片(12)的插拔实现对吸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明尚昊培羊绍武张金龙李明江陈国华蒋正雄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