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4884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机舱框架、前端与机舱框架连接的前地板框架、前端与前地板框架连接的后地板框架,还包括左门槛梁和右门槛梁;所述机舱框架包括前碰撞横梁、连接在前碰撞横梁后面左端部的左吸能盒、连接在前碰撞横梁后面右端部的右吸能盒、前端与左吸能盒连接的前舱左纵梁,前端与右吸能盒连接的前舱右纵梁,还包括连接在前舱左纵梁后端的前车架左连接件、连接在前舱右纵梁后端的前车架右连接件、连接在前车架左连接件和前车架右连接件之间的前壁板横梁;所述前壁板横梁与前地板框架连接、两端部分别与左门槛梁和右门槛梁的前端连接。其能够解决现有汽车下车体框架零件数量多,生产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重量大的问题。重量大的问题。重量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特别是一种钢铝混合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多为钢制结构,存在重量大等问题;如图1,其传力通道如图中箭头所示,其特点为前舱纵梁所传递的力可分为多条传力路径向后分散。这种现有车下车体框架100的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框架结构所需的零件数量约100个。零件个数越多,生产工序越复杂,生产效率就越低,从低碳高效方面来看,存在天然的劣势。因此,亟待探索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
[0003]CN 105644627A公开了“一种汽车平台化下车体”,包括模块化发动机舱、模块化前地板、模块化中通道、模块化后地板和模块化后悬架支架,定义汽车平台化下车体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模块化发动机舱、模块化前地板、模块化中通道和模块化后地板分别具有沿第一方向可调节的长度,且模块化发动机舱、模块化前地板和模块化后地板沿第一方向依次可拆装的连接。模块化中通道可拆装的连接于模块化发动机舱和模块化后地板之间,并嵌设连接于模块化前地板,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机舱框架(1)、前端与机舱框架连接的前地板框架(2)、前端与前地板框架连接的后地板框架(5),还包括连接在三者左边的左门槛梁(3)和连接在三者右边的右门槛梁(4),其特征是:所述机舱框架(1)包括前碰撞横梁(10)、连接在前碰撞横梁后面左端部的左吸能盒(11)、连接在前碰撞横梁后面右端部的右吸能盒(12)、前端与左吸能盒连接的前舱左纵梁(13),前端与右吸能盒连接的前舱右纵梁(14),还包括连接在前舱左纵梁后端的前车架左连接件(15)、连接在前舱右纵梁后端的前车架右连接件(16)、连接在前车架左连接件和前车架右连接件之间的前壁板横梁(17);所述前壁板横梁(17)与前地板框架(2)连接、两端部分别与左门槛梁(3)和右门槛梁(4)的前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地板框架(2)包括中央前通道梁(20)、前地板左纵梁(21)、前地板右纵梁(22)和与三者后端连接的前排座椅前横梁(23),还前端与前排座椅前横梁中部连接的中央中通道梁(24)、中部与中央中通道梁(24)后端连接的前排座椅后横梁(25)、前端与前排座椅后横梁中部连接的中央后通道梁(26)、中部与中央后通道梁连接的后排座椅横梁(27);所述中央前通道梁(20)、前地板左纵梁(21)和前地板右纵梁(22)的前端与所述机舱框架(1)的前壁板横梁(17)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左门槛梁(3)的前端与所述机舱框架(1)的前壁板横梁(17)的左端连接,所述左门槛梁(3)的右侧与前排座椅前横梁(23)、前排座椅后横梁(25)和后排座椅横梁(27)的左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右门槛梁(4)的前端与所述机舱框架(1)的前壁板横梁(17)的右端连接,所述右门槛梁(4)的左侧与前排座椅前横梁(23)、前排座椅后横梁(25)和后排座椅横梁(27)的右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地板框架(5)包括后地板前横梁(50)、与后地板前横梁左端连接的后车架左连接件(51)、与后地板前横梁右端连接的后车架右连接件(52)、前端与后车架左连接件连接的左后纵梁(53)、前端与后车架右连接件连接的右后纵梁(54);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后车架左连接件(51)和后车架右连接件(52)之间的后地板中横梁(55)和后地板后横梁(56);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53)和右后纵梁(54)后端的后碰撞横梁(57);所述后车架左连接件(51)的前端与左门槛梁(3)的后端连接,所述后车架右连接件(52)的前端与右门槛梁(4)的后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碰撞横梁(10)与左吸能盒(11)和右吸能盒(12)的前端采用铝保护焊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左吸能盒(11)和右吸能盒(12)的后端分别与前舱左纵梁(13)和前舱右纵梁(14)的前端分别通过螺栓螺母+结构胶连接;所述前舱左纵梁(13)和前舱右纵梁(14)的后端分别与前车架左连接件(15)和前车架右连接件(16)的前端通过FDS、螺栓+结构胶连接;所述前车架左连接件(15)和前车架右连接件(16)的后端分别与前壁板横梁(17)的左右两侧通过FDS、螺栓+结构胶连接,构成前机舱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跃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