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的控制方法及循环冷却水系统,包括包括冷却塔、循环水池、第一循环水管道、第二循环水管道、排污管道、补水管道、凝汽器,所述循环水池的循环水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水管道与所述凝汽器水侧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凝汽器水侧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水管道与所述冷却塔的循环水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水管道上设置有pH传感器、第二电导率表,且pH传感器靠近凝汽器,所述补水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导率表、第二控制阀,所述排污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可以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节约水资源,降低循环水排污对环境的污染,且加入的原料较环保,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效益。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的控制方法及循环冷却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循环水管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的控制方法及循环冷却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原水经处理后补充至循环水系统,由循环水泵将冷却水从塔池输送到换热器,循环水经过换热器后经冷却塔喷淋散热后回到塔池,再次循环使用,从而形成一个水循环系统。循环水受热后会蒸发,造成蒸发损失,循环水水质含盐量会增加,当循环水含盐量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会发生循环水系统腐蚀、结垢等问题。为维持循环水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对循环水含盐量进行监督控制,通常采用控制循环水浓缩倍率的法式来控制循环水含盐量。循环水与补充水含盐量比值定义为浓缩倍率(K),循环水系统补水、排污量与K值呈反相关关系。
[0003]传统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监督:人工测量并计算循环水与补充水含盐量(溶解固形物)比值作为浓缩倍率,也可以手工检测测量氯离子或者钙离子,循环水氯离子或者钙离子的比值,也可以粗略计算循环水浓缩倍率。
[0004]公开号为CN102681452A的现有技术公开了及一种循环水系统控制方法,过程为:
⑴
通过阻垢试验得出循环水中的极限浓缩倍率。
⑵
确定循环水在极限浓缩倍率时的氯离子浓缩倍率的极限值、硬度极限值和碱度极限值。
⑶
制定安全的循环水运行控制的氯离子浓缩倍数,并确定碱度和硬度的控制指标。
⑷
检测循环水的碱度和硬度。
⑸
观察循环水碱度检测值和硬度检测值是否符合控制指标,如果碱度检测值或硬度检测值其中一项或两项不符合控制指标,则需对循环水进行处理、调整后再进行检测。
⑹
如果碱度检测值和检测值硬度均符合控制指标,检测结束。该现有技术中浓缩倍率较低导致耗水量、排污量均大且水处理药剂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采用氯离子计算循环水浓缩倍率,人工需要进行含氯离子检测,检测试验需要化学药剂,危害操作人员人身安全,且试验废液需要处理,浪费财力、物力及人力,经济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浓缩倍率较低导致耗水量、排污量均大且水处理药剂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采用含盐量或氯离子、钙离子计算循环水浓缩倍率,需要进行含盐量或氯离子、钙离子检测,检测试验需要化学药剂,危害操作人员人身安全,且试验废液需要处理,浪费财力、物力及人力,经济成本高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循环水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塔、循环水池、第一循环水管道、第二循环水管道、排污管道、补水管道、凝汽器,所述循环水池的循环水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水管道与所述凝汽器水侧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凝汽器水侧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水管道与所述冷
却塔的循环水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水管道上设置有pH传感器、第二电导率表,且pH传感器靠近凝汽器,所述补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导率表、第二控制阀,所述排污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0008]该设置使得开放式冷却水循环系统实现微生物制剂、营养剂的投放,以及根据循环冷却水补水水质,可以提高循环冷却水倍率,实现冷却系统的阻垢、缓蚀、避免藻类滋生粘泥等处理目标。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将pH传感器、第一电导率表、第二电导率表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至远端总监测网络服务器,并通过联互联网的客户端访问服务器获得相关数据,当pH传感器检测到循环水的pH在7.5~8.5时,手机会接收到报警短信息。
[0010]该设置完全避免因人工手动控制带来的循环冷却水超出控制范围引起的安全和经济问题,且pH超标的报警信号是对该开放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整体保护,延长该机组的使用寿命。
[0011]一种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的控制方法,使用上述所述的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0012]S1:安装开放式循环水冷却系统;
[0013]S2:开放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启动,在循环冷却水中依次加入阻垢剂、缓蚀剂、微生物制剂和营养剂,监测pH传感器的运行数据H0,当H0开始下降,说明活性微生物适应循环冷却水水质,继续监测H0,确认是否进入循环冷却水浓缩阶段;
[0014]S3:在循环冷却水浓缩阶段时,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根据第一电导率表和第二电导率表的监测数据,确定循环水浓缩倍率极限值Kmax及第二电导率标准数据A
标
;
[0015]S4:控制第一控制阀和/或第二控制阀的开度,监测第一电导率表和第二电导率表的数据,使循环冷却水系统在循环水浓缩倍率K1为第一预设值≤K1≤Kmax及第二电导率运行数据A1小于A
标
下运行。
[0016]该设置可以大幅度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率,降低补水量及排污水量,不使用化学药剂,避免二次污染,简化化学技术监督,降低员工劳动强度,具有显著的经济、安全、社会及生态效益。
[0017]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水浓缩倍率极限Kmax控制在12~15倍之间。
[0018]该设置使得开放式该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减排效果明显,减小循环水的结垢与腐蚀倾向。
[0019]优选地,循环水浓缩倍率极限Kmax过高,循环水的结垢和腐蚀倾向会增大,不利于安全运行。
[0020]进一步地,步骤S2中包括:
[0021]S21:当H0开始下降,说明活性微生物适应循环冷却水水质,继续监测H0,执行步骤S22,
[0022]S22:当H0<8时,关闭第一控制阀,进入循环冷却水浓缩阶段;
[0023]S23:当H0>8时,在循环水中加入营养剂,执行步骤S24;
[0024]S24:根据pH传感器的检测数据H0
’
,判断H0
’
是否大于8,,若是,执行步骤S23,若否,执行步骤S22。
[0025]该设置使得开放式循环冷却水处理更加环保。
[0026]进一步地,步骤S4还包括如下步骤:
[0027]S41:当K1<第一预设值,减小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减少补水量;
[0028]S42:当K1>Kmax,增加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增加补水量;
[0029]S43:当第一预设值≤K1≤Kmax,保持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0030]该设置使得循环水浓缩倍率控制在较高范围内,节能减排,实现循环冷却系统的阻垢、缓蚀、避免藻类滋生粘泥等处理目标。
[0031]优选地,第一预设值不能过低,浓缩倍率低,耗水量、排污量均大且微生物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电厂经济运行。
[0032]进一步地,步骤S4还包括每隔1~3天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投加200~300kg营养剂。
[0033]该设置保持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能够长时间运行,防止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结垢及微生物滋生,保证循环冷却水系统安全、稳定、经济、环保运行。
[0034]进一步地,还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塔、循环水池、第一循环水管道、第二循环水管道、排污管道、补水管道、凝汽器,所述循环水池的循环水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循环水管道与所述凝汽器水侧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凝汽器水侧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循环水管道与所述冷却塔的循环水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水管道上设置有pH传感器、第二电导率表,且pH传感器靠近凝汽器,所述补水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导率表、第二控制阀,所述排污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pH传感器、第一电导率表、第二电导率表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至远端总监测网络服务器,并通过联互联网的客户端访问服务器获得相关数据,当pH传感器检测到循环水的pH在7.5~8.5时,手机会接收到报警短信息。3.一种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
‑
2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包括如下步骤:S1:安装开放式循环水冷却系统;S2:开放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启动,在循环冷却水中依次加入阻垢剂、缓蚀剂、微生物制剂和营养剂,监测pH传感器的运行数据H0,确认是否进入循环冷却水浓缩阶段;S3:在循环冷却水浓缩阶段时,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根据第一电导率表和第二电导率表的监测数据,确定循环水浓缩倍率极限值Kmax及第二电导率表的标准数据A
标
;S4:控制第一控制阀和/或第二控制阀的开度,使循环冷却水系统在循环水浓缩倍率K1为第一预设值≤K1≤Kmax及第二电导率运行数据A1小于A
标
下运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浓缩倍率极限Kmax控制在1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洪峰,刘政修,隋铁弓,梅东升,白世雄,张宇博,薛长站,彭晓军,赵潇然,陈杰,汤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能能源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铁岭远能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