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合三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13721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38
本公开涉及稠合三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具体而言,本公开涉及一种通式(I)所示的稠合三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含有该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其作为治疗剂的用途,特别是作为补体D因子抑制剂的用途和在制备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由补体D因子介导的疾病或病症的药物中的用途。介导的疾病或病症的药物中的用途。介导的疾病或病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稠合三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


[0001]本公开属于医药领域,涉及一种稠合三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具体而言,本公开涉及一种通式(I)所示的稠合三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含有该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其作为治疗剂的用途,特别是作为补体D因子抑制剂的用途和用于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由补体D因子介导的疾病或病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补体系统是天然免疫的重要部分,在抵御外源微生物入侵和清除老化损伤的细胞,维持机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激活物不同补体可以分为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和旁路途径,这三条途径可以汇聚于末端通路。旁路途径因为存在正反馈环路,为整个补体激活贡献80%的活性。补体D因子(Factor D)是这个环路中的重要成分,发挥启动和放大活化信号的作用,它与和补体C3b结合的B因子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把B因子切割生成Ba和Bb,Bb仍然结合在C3b上形成C3转化酶切割C3,生成新的C3b,C3b结合新的B因子重复上面被D因子酶切的过程,使活化信号不断放大。
[0003]补体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会受到调节因子的调控,既避免过度激活损伤机体,又能维持免疫稳态。但当补体过度激活时,会引起许多系统性或局部的涉及多个器官的病理过程。其中旁路途径激活是主要驱动因素的疾病主要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C3肾小球病(Complement3Glomerulopathy,C3G)等罕见病,也包括一些患病人数较多的疾病如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称为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或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因此,靶向旁路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如开发补体D因子抑制剂从而抑制旁路途径的活性可以为这些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0004]补体系统活性异常涉及的疾病还包括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腹主动脉瘤、血液透析并发症、溶血性贫血、视神经脊髓炎、重症肌无力、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皮肌炎、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风湿性关节炎和生物药治疗相关的细胞因子释放或炎症反应。
[0005]已经公开的补体D因子抑制剂的相关专利申请包括WO2021072198A1、WO2021021909A1、WO2021072156A1、WO2019195720A1、WO2020051532A2、WO2020131974A1、WO2021168320A1、WO2017035360A1、WO2017136395A1、WO2012093101A1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
[0007][0008]其中:
[0009]G1选自化学键、

(CR
a1
R
b1
)
p



(CR
a1
R
b1
)
p

O



O

(CR
a1
R
b1
)
p



NR
c1



O



(CR
a1
R
b1
)
p

NR
c1



NR
c1

(CR
a1
R
b1
)
p



C(O)



O

C(O)



C(O)

O



S(O)
q



NR
c1

C(O)



C(O)

NR
c1



C(O)

NR
c1

(CR
a1
R
b1
)
p



(CR
a1
R
b1
)
p

NR
c1

C(O)



NR
c1

C(O)

(CR
a1
R
b1
)
p


[0010]G2选自化学键、

(CR
a2
R
b2
)
r



(CR
a2
R
b2
)
r

O



O

(CR
a2
R
b2
)
r



NR
c2



O



(CR
a2
R
b2
)
r

NR
c2



NR
c2

(CR
a2
R
b2
)
r



C(O)



O

C(O)



C(O)

O



S(O)
q



NR
c2

C(O)



C(O)

NR
c2



C(O)

NR
c2

(CR
a2
R
b2
)
r



(CR
a2
R
b2
)
r

NR
c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其中:G1选自化学键、

(CR
a1
R
b1
)
p



(CR
a1
R
b1
)
p

O



O

(CR
a1
R
b1
)
p



NR
c1



O



(CR
a1
R
b1
)
p

NR
c1



NR
c1

(CR
a1
R
b1
)
p



C(O)



O

C(O)



C(O)

O



S(O)
q



NR
c1

C(O)



C(O)

NR
c1



C(O)

NR
c1

(CR
a1
R
b1
)
p



(CR
a1
R
b1
)
p

NR
c1

C(O)



NR
c1

C(O)

(CR
a1
R
b1
)
p

;G2选自化学键、

(CR
a2
R
b2
)
r



(CR
a2
R
b2
)
r

O



O

(CR
a2
R
b2
)
r



NR
c2



O



(CR
a2
R
b2
)
r

NR
c2



NR
c2

(CR
a2
R
b2
)
r



C(O)



O

C(O)



C(O)

O



S(O)
q



NR
c2

C(O)



C(O)

NR
c2



C(O)

NR
c2

(CR
a2
R
b2
)
r



(CR
a2
R
b2
)
r

NR
c2

C(O)



NR
c2

C(O)

(CR
a2
R
b2
)
r

;其条件是,G1和G2相同或不同,且不能同时为化学键;环A选自芳基、杂芳基和杂环基;环B为芳基或杂芳基;U、V和W相同或不同,且U为氮原子或CR
u
;V为氮原子或CR
v
;W为氮原子或CR
w
;L1选自

(CR
a3
R
b3
)
s



(CR
a3
R
b3
)
s

O



O

(CR
a3
R
b3
)
s



NR
c3



O



(CR
a3
R
b3
)
s

NR
c3



NR
c3

(CR
a3
R
b3
)
s



(CR
a3
R
b3
)
s

C(O)



C(O)

(CR
a3
R
b3
)
s



O

C(O)



C(O)

O



S(O)
q

(CR
a3
R
b3
)
s



(CR
a3
R
b3
)
s

S(O)
q



NR
c3

C(O)



C(O)

NR
c3



C(O)

NR
c3

(CR
a3
R
b3
)
s



(CR
a3
R
b3
)
s

NR
c3

C(O)



NR
c3

C(O)

(CR
a3
R
b3
)
s

;L2为

(CR
a4
R
b4
)
t

;L3选自化学键、

(CR
a5
R
b5
)
u



C(O)



(CR
a5
R
b5
)
u

C(O)



(CR
a5
R
b5
)
u

S(O)
q



(CR
a5
R
b5
)
u

NR
c4

C(O)

;各个R1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烯基、炔基、卤代烷氧基、硝基、氰基、

NR3R4、

C(O)NR3R4、

C(O)R5、

C(O)OR5、

OC(O)R5、

OR5、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其中所述的烷基、烷氧基、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各自独立地任选被选自卤素、氧代基、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硝基、氰基、

NR6R7、羟基、羟烷基、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中的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各个R2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烯基、炔基、卤代烷氧基、硝基、氰基、

NR3R4、

C(O)NR3R4、

C(O)R5、

C(O)OR5、

OC(O)R5、

OR5、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或者其中的两个R2和相连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其中所述的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各自独立地任选被选自卤素、氧代基、烷基、卤代烷基、烯基、炔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硝基、氰基、

NR6R7、羟基、羟烷基、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
芳基中的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R
u
、R
v
和R
w
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烯基、炔基、卤代烷氧基、硝基、氰基、

NR3R4、

C(O)NR3R4、

C(O)R5、

C(O)OR5、

OC(O)R5、

OR5、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或者R
u
和R
v
和相连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其中所述的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各自独立地任选被选自卤素、氧代基、烷基、卤代烷基、烯基、炔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硝基、氰基、

NR6R7、羟基、羟烷基、环烷基、杂环基、芳基和杂芳基中的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R
a1
、R
b1
、R
a2
、R
b2
、R
a3
、R
b3
、R
a4
、R
b4
、R
a5
和R
b5
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烯基、炔基、卤代烷氧基、硝基、氰基、

NR3R4、

C(O)NR3R4、

C(O)R5、

C(O)OR5、

OC(O)R5、

OR5、环烷基和杂环基;或者R
a1
和R
b1
、R
a2
和R
b2
、R
a3
和R
b3
、R
a4
和R
b4
、R
a5
和R
b5
各自独立地任选和相连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烷基或杂环基,其中所述的环烷基或杂环基各自独立地任选被选自卤素、氧代基、烷基、卤代烷基、烯基、炔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硝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心董平曹虎王浩蔚贺峰陶维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