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路和第二换热通路;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通路和第四换热通路;电动总成水路和散热器水路,所述电动总成水路上设置有电动总成,所述散热器水路上设置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水路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可选择性地串联连通,且所述散热器水路与所述第四换热通路可选择性地串联连通;电池水路和换热水路,所述电池水路上设置有电池,所述换热水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换热通路。由此,可以通过电动总成模块释放热量或吸收热量,这样可以降低能源损耗,不需要在车辆的前舱设置风冷换热器,实现车辆前舱布置优化以及轻量化。以及轻量化。以及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将电动总成模块、电池模块、热泵模块和发动机模块进行集成控制,使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降低整车能耗,或者实现混动模式下整车的热量管理及合理分配利用。
[0003]但是,上述中无法满足不同驾驶模式下复杂的热管理需求。余热在取用过程中与其他回路相互掺杂影响,无法保证制热过程热泵模块能效比最大化。而且未考虑到环境温度低于
‑
5℃时,各模块制热效果差,无法提供足够热源的情况,未考虑到冬季快速暖机与乘员舱制热需求并列的情况,也未考虑到电池包快速升温工况。另外,车辆的前舱需要布置多个散热器,不利于实现车辆前舱的布置优化以及轻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系统集成度高,便于布置,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能量,降低能源损耗。另外,不需要在车辆的前舱设置风冷换热器,实现车辆的前舱布置优化以及轻量化。
[000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路和第二换热通路;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通路和第四换热通路;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路和第二换热通路;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通路和第四换热通路;热泵模块,所述热泵模块包括压缩机、制热管路、第一换热管路、制冷管路、气液分离器、第一切换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所述制热管路上设置有冷凝器模组,所述制冷管路上设置有蒸发器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三换热通路,所述第二换热管路设置有所述第一换热通路;所述压缩机、所述制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所述制冷管路、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连接,所述制冷管路、所述第一切换管路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并联连接,且所述制冷管路、所述第一切换管路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分别可选择性地串联连通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电动总成水路和散热器水路,所述电动总成水路上设置有电动总成,所述散热器水路上设置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水路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可选择性地串联连通,且所述散热器水路与所述第四换热通路可选择性地串联连通;电池水路和换热水路,所述电池水路上设置有电池,所述换热水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换热通路。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理系统,第一换热器与电池模块相连,这样电池模块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一换热器释放出去,避免电池模块受热过大而出现损坏。热泵模块与电动总成模块同时与第二换热器连接在一起,这样热泵模块可以通过电动总成模块释放热量,也可以通过电动总成模块吸收热量,而且这样集成度高,便于布置。通过调节控制阀组,发动
机模块发出的热量可以对电池模块进行加热,如此,可以使电池模块具有更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可以更好地工作,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能量,降低能源损耗。另外,设置有第二换热器,这样就不需要在车辆的前舱设置风冷换热器,从而实现车辆的前舱布置优化以及轻量化。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控制阀组,所述控制阀组连接所述电池水路、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所述散热器水路和所述换热水路且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所述控制阀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散热器水路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串联连通,和/或所述电池水路与所述换热水路串联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电池水路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串联连通。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发动机水路,发动机水路上设置有发动机,所述控制阀组的第一状态包括第一子状态和第二子状态,所述控制阀组的第二状态包括第三子状态和第四子状态;所述控制阀组处于第一子状态时,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所述散热器水路依次串联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第二子状态时,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所述散热器水路、所述发动机水路依次串联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第三子状态时,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所述电池水路串联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第四子状态时,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所述电池水路、所述发动机水路串联连通。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阀组包括: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的一端和所述散热器水路的一端,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水路上;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具有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和第八阀口,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设置于所述散热器水路上,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第八阀口设置于所述电池水路;第三四通阀,所述第三四通阀具有第九阀口、第十阀口、第十一阀口和第十二阀口,所述第九阀口和所述第十阀口设置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的另一端和所述散热器水路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一阀口和所述第十二阀口设置于所述电池水路;所述控制阀组处于所述第一子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连通且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连通且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第八阀口连通,所述第九阀口和所述第十阀口连通且所述第十一阀口和所述第十二阀口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所述第二子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通且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连通且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第八阀口连通,所述第九阀口和所述第十阀口连通且所述第十一阀口和所述第十二阀口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所述第三子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连通且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八阀口连通且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第九阀口和所述第十二阀口连通且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所述第四子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通且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八阀口连通且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第九阀口和所述第十二阀口连通且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第十一阀口连通。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动总成水路上设有第一两通阀,所述第一两通阀控制所述电动总成水路在所述第二四通阀的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三四通阀的所述第九
阀口之间的连通或断开连通。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器水路包括散热器支路和直连支路,所述散热器支路设置有所述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支路和所述直连支路并联,且所述散热器支路和所述直连支路可分别在连通状态和断开连通状态之间切换。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凝器模组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冷凝器并联连接。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蒸发器模组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并联连接。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路和第二换热通路;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通路和第四换热通路;热泵模块,所述热泵模块包括压缩机、制热管路、第一换热管路、制冷管路、气液分离器、第一切换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所述制热管路上设置有冷凝器模组,所述制冷管路上设置有蒸发器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三换热通路,所述第二换热管路设置有所述第一换热通路;所述压缩机、所述制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所述制冷管路、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连接,所述制冷管路、所述第一切换管路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并联连接,且所述制冷管路、所述第一切换管路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分别可选择性地串联连通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电动总成水路和散热器水路,所述电动总成水路上设置有电动总成,所述散热器水路上设置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水路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可选择性地串联连通,且所述散热器水路与所述第四换热通路可选择性地串联连通;电池水路和换热水路,所述电池水路上设置有电池,所述换热水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换热通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阀组,所述控制阀组连接所述电池水路、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所述散热器水路和所述换热水路且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所述控制阀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散热器水路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串联连通,和/或所述电池水路与所述换热水路串联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电池水路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串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动机水路,发动机水路上设置有发动机,所述控制阀组的第一状态包括第一子状态和第二子状态,所述控制阀组的第二状态包括第三子状态和第四子状态;所述控制阀组处于第一子状态时,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所述散热器水路依次串联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第二子状态时,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所述散热器水路、所述发动机水路依次串联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第三子状态时,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所述电池水路串联连通;所述控制阀组处于第四子状态时,所述电动总成水路或所述第四换热通路、所述电池水路、所述发动机水路串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组包括: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电动总成水路的一端和所述散热器水路的一端,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水路上;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具有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和第八阀口,所述第
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设置于所述散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冬生,白云辉,张俊岩,赵尚仲,梁涛,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