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专用穿刺针,包括针尖部,尖端开口,针体,针座,软性连接延长管。所述针尖部位于所述针体的尖端;所述尖端开口位于所述针体侧面,紧靠所述针尖部;所述针体另一端与所述握持部固定连接;所述握持部与所述软性连接延长管可通过螺纹形式连接;所述软性连接延长管另一端可连接注射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专用穿刺针可更好地满足翼腭窝内注射的临床需求,优化临床操作,便于临床医生高效、精准、便利地实施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同时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专用穿刺针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超声引导下翼腭窝内注射专用穿刺针。
技术介绍
[0002]翼腭窝,深藏于颞下窝前内侧,上颌骨(或者说是上颌窦后壁)与翼突之间,为一狭窄的骨性间隙。其由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围成,为尖向下的三棱锥体形间隙。翼腭窝前界为上颌骨,后界为翼突及蝶骨大翼之前界,顶为蝶骨体下面,内侧壁为腭骨的垂直部。此窝上部较宽,下部渐窄,窝内容物有颌内动脉,上颌神经及蝶腭神经节。翼腭窝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内上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借翼管通颅底外面,向下移行于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0003]翼腭窝是许多神经血管的重要通道,内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等重要结构,翼腭窝内注射治疗可用于治疗相关的头面部疼痛,调节蝶腭神经节交感副交感张力等目的。
[0004]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技术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翼腭窝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其自身解剖学特点,普通穿刺针并不适用于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普通穿刺针为尖端斜面开口,其局限性有
①
斜面形开口穿刺过程中针尖斜面存在对组织的切割,创伤大,不符合面部美容的要求;
②
同时斜面形开口对内部神经、血管的损伤的程度大于圆锥形开口;
③
超声引导翼腭窝内穿刺时,针体需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针体才能更好地显影,针尖常位于翼突外侧板(内侧入路)或上颌骨(外侧入路)的骨面,此时注射药物,针体前端开口时药液将会沿骨面扩散,不能准确进入翼腭窝。本技术根据翼腭窝的解剖特点,采用尖端侧面开口,配合尾端开口标识,可以将开口精准地朝向翼腭窝,利于药物精准注射、扩散进入翼腭窝。
[0005]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是更为精细的临床操作,需要更加合适的符合自身需求的专用器械问世。
[0006]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面临的临床问题主要有:
①
穿刺点位于面部,其位置具有特殊性;
②
翼腭窝位置深,穿刺针角度所致的超声下显像清晰度问题;
③
翼腭窝解剖位置特殊,普通神经阻滞穿刺针穿刺操作便利性和注射精准性受限;
④
如何降低潜在相关并发症风险的问题;
⑤
穿刺操作较其它神经丛阻滞更精细,需要更精细的穿刺针。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高效、精准、便捷地完成翼腭窝区域注射治疗的装置。
[0008]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专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尖部,尖端开口,针体,针座,软性连接延长管。所述针尖部位于所述针体的尖端;所述尖端开口位于所述针体侧面,紧靠所述针尖部;所述针体另一端与所述针座固定连接;所述针座与所述软性连接延长管可通过螺纹形式连接;所述软性连接延
长管另一端可连接注射器。
[000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专用穿刺针:包括针尖1,尖端开口2,针体3,握持部4,开孔方向标识5;所述穿刺针还包括软性连接延长管,长度为50cm,近端可与针座的软管连接部以螺纹形式连接,远端可与注射器直接或以螺纹形式连接;所述针尖呈圆锥形;尖端开口距离尖端1.5mm,开孔长度1mm,即在距离针尖1.5
‑
2.5mm处开一长度1mm的针孔,针孔的宽度占针体周长的1/4;针体长度为8cm,针体外壁表面,以厘米为单位设立长度标识7;针尖前3cm采用颗粒涂层6,增加螺纹;所述针体管径为22G
‑
24G;针座包括延长部,长度为0.5cm;握持部,长度为2.0cm,位于握持部远端的尖端开口方向标识5,以及长度为0.5cm的软管连接部,延长部包绕固定针体,握持部采用人体工程学和防滑设计,适合于拇指、食指、中指握持,软管连接部带有螺纹,可与软性连接延长管相连。
[0010]优选的,所述针尖为同时缩进的圆锥形(或笔尖形),这种设计可以挤开组织,减少对组织的切割,有利于减少面部穿刺的创伤;同时可以减少对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的损伤,降低穿刺所致的出血、局部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几率与损伤程度。
[0011]所述尖端开口距离针尖1.5mm,呈侧开孔且与所述握持部的开孔方向标识一致。所述尖端开口呈椭圆形,开孔长1mm,面积约为1mm*0.5mm。由于翼腭窝的解剖特点,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时,特别是应用平面内技术时,穿刺针必然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而不是垂直穿刺。侧开孔的设计避免了垂直穿刺入翼腭窝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同时避免了垂直刺入时注射药物容量相对过多而引起的药物扩散范围过大的风险。穿刺时所述穿刺针尖端顶在翼突外侧板(内侧入路)或上颌骨(外侧入路)的骨面,此时,可以通过调整位于所述针座处的侧开孔方向标识,将开孔精准地朝向翼腭窝,有利于药剂向翼腭窝内精准扩散。侧开孔的设计可保证针尖的圆锥形设计,而降低对面部穿刺创伤,利于美容;同时减少对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的损伤,降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损伤程度。
[0012]自所述尖端开口至所述针座以及所述软性连接延长管内有药剂通道,注射器将药剂从软性连接延长管注入药剂通道,最终到达所述尖端开口处。所述针体前端自所述针尖至所述针体前3cm的针体外壁表面有超声增强设计;采用不限于颗粒涂层,增加螺纹,或其它增加超声漫反射的制作工艺,以实现增强超声下针体显影的目的。所述针体自所述针尖至所述握持部的针体外壁表面有单位为1cm的刻度标识。
[0013]所述针座,分为延长部(0.5cm),握持部(2.0cm),位于握持部远端的尖端开口方向标识,以及软管连接部(0.5cm)。所述延长部包绕固定针体。所述握持部采用人体工程学和防滑设计,适合于拇指、食指、中指握持。所述握持部远端有与所述尖端开口方向一致的方向标识,包括并不限于凹槽或彩色标识设计。所述软管连接部带有螺纹,可与所述软性连接延长管相连。
[0014]所述软性连接延长管,近端可与所述针座的软管连接部以螺纹形式相连,并可拆卸;其远端可与注射器相连,方便注射药剂。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现有技术中的普通穿刺针无法很好地满足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的临床要求,本技术提供的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专用穿刺针可更好地满足翼腭窝内注射的临床需求,优化临床操作,便于临床医生高效、精准、便利地实施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同时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如降低局部损伤、减少血管损伤的几率、降低局部血肿发生率等。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穿刺针的截面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穿刺针针尖的截面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穿刺针带有颗粒涂层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方法仅仅是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构思前提下对本技术制备方法的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声引导翼腭窝内注射专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尖(1),尖端开口(2),针体(3),握持部(4),开孔方向标识(5);所述穿刺针还包括软性连接延长管,长度为50cm,近端可与针座的软管连接部以螺纹形式连接,远端可与注射器直接或以螺纹形式连接;所述针尖呈圆锥形;尖端开口距离尖端1.5mm,开孔长度1mm,即在距离针尖1.5
‑
2.5mm处开一长度1mm的针孔,针孔的宽度占针体周长的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升,
申请(专利权)人:刘金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