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西医结合用中药外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2506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用中药外敷装置,针对药敷过程中人体会排出大量汗液和灰尘,会导致药敷位置堆积堵塞,从而影响药液与肌肤的实际接触效果,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外敷盒,所述外敷盒的底部开设有对称的底嵌槽,外敷盒上设置有棉包带,棉包带位于两个底嵌槽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用中药外敷装置,能够在药敷过程中自行更换患者药敷位置的棉包带,避免药敷时间过长,人体的汗液和灰尘粘附在棉包带上,从而影响药液进入人体的效果,同时替换组件在自行更换棉包带过程中是贴合皮肤进行,在棉包带的移动更换过程中能够将皮肤上的汗液和灰尘擦拭带走,从而保证后续的药敷效果。从而保证后续的药敷效果。从而保证后续的药敷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西医结合用中药外敷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中西医结合用中药外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结合病证动物模型研究、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结合方剂药物的研究以及结合针灸及经络研究。
[0003]中药外敷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具厚药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敷于体表的中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0004]为了保证中药药效的充分吸收,患者需要进行药敷的时间较长,由于药敷过程中人体会排出大量汗液和灰尘,会导致药敷位置堆积堵塞,从而影响药液与肌肤的实际接触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西医结合用中药外敷装置,包括外敷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敷盒(1)的底部开设有对称的底嵌槽(2),外敷盒(1)上设置有棉包带(3),棉包带(3)位于两个底嵌槽(2)之间,且外敷盒(1)上设置有替换组件(4),所述替换组件(4)包括成卷杆(401)和收卷杆(402),成卷杆(401)和收卷杆(402)位于外敷盒(1)上呈对称分布,且成卷杆(401)和收卷杆(402)的两端分别与外敷盒(1)的两侧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外敷盒(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收卷电机(403),收卷电机(403)位于收卷杆(402)的一侧,且收卷电机(403)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短轴,短轴的另一端与收卷杆(40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外敷盒(1)的底部设置有对称的偏压座(404),且两个偏压座(404)上均开设有凹槽,凹槽的两侧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轴杆(405),轴杆(405)的外部均活动连接有辅助滚筒(406),两个所述偏压座(404)上均开设有柱形孔,柱形孔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转杆(407),且转杆(407)的两端分别与外敷盒(1)的两侧内壁活动连接,两个所述转杆(407)的外部均活动连接有对称的卷簧(408),卷簧(408)分别位于转杆(407)的两端,且卷簧(408)的两端分别与转杆(407)和外敷盒(1)的内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用中药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敷盒(1)的中部开设有空腔,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药液筒(5),药液筒(5)的上侧开设有加液口(6),加液口(6)的内部设置有堵液塞(7),且药液筒(5)的内部设置有浸液组件(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用中药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液组件(8)包括输液盒(801)和匀液箱(802),匀液箱(802)与药液筒(5)的下端固定连接,输液盒(801)位于匀液箱(802)和药液筒(5)之间,且输液盒(801)上设置有控制阀(80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用中药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匀液箱(802)上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倾斜凸盒,两个倾斜凸盒的下侧均设置有多个等距的排液凸座(804),排液凸座(804)位于外敷盒(1)的下方,棉包带(3)的上方,且匀液箱(802)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转轴(805),转轴(805)位于两个倾斜凸盒之间,转轴(805)的外部活动连接有中置滚筒(806),中置滚筒(806)位于棉包带(3)的上方。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薇奉燕文琼梅
申请(专利权)人:遂宁市中心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