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墙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2399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爬墙机器人,其包括承载装置、负压装置和机械臂装置,承载装置包括车身结构和移动组件,移动组件用于驱使车身结构相对于墙面移动;负压装置,连接于车身结构,负压装置朝向墙面的一侧设有负压孔,负压装置用于驱使负压孔与墙面之间产生负压并将车身结构吸附于墙面上;机械臂装置连接于车身结构并位于车身结构远离移动组件的一侧。在本实施例的爬墙机器人中,通过设置负压装置和机械臂装置配合,负压装置可以将车身结构吸附于幕墙上并通过移动组件驱动爬墙机器人在幕墙上移动,通过设置的机械臂装置与外部构件配合,可以对幕墙进行清洗、维护等操作,满足不同的设备作业需求,使用便捷,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爬墙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爬墙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加,人们对于竖直壁面作业以及高空作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竖直壁面和高空领域的主要仍以人工为主,主要由人站立于例如吊舱等平台上随擦窗机操作臂移动至不同的立面,来对幕墙立面进行清洗、维护等作业,清洗效率低下,性价比较低,更是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或是直接通过清洗管道对幕墙进行机械清洗,但是清洗效率和清洗质量较差。
[0003]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以改变现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爬墙机器人,用于解决现有高层建筑中幕墙清洗不便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爬墙机器人,包括:
[0006]承载装置,包括车身结构和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于所述车身结构的一侧,所述移动组件用于驱使所述车身结构相对于墙面移动;
[0007]负压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身结构,所述负压装置朝向所述墙面的一侧设有负压孔,所述负压装置用于驱使所述负压孔与所述墙面之间产生负压并将所述车身结构吸附于所述墙面上;以及
[0008]机械臂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身结构并位于所述车身结构远离所述移动组件的一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身结构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并连接,所述底板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负压装置包括叶轮电机、叶轮壳体和旋转叶轮,所述负压孔分别连通于所述叶轮壳体和所述连接孔,所述旋转叶轮可转动地容置于所述叶轮壳体内,所述叶轮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旋转叶轮;且所述叶轮壳体设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负压装置还包括负压件,所述负压件设于所述车身结构远离所述机械臂装置的一侧,且所述负压孔设于所述负压件远离所述车身结构的一侧。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车轮,所述驱动电机可拆卸连间接与所述车身结构,所述车轮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且所述车轮用于与所述墙面接触并驱使所述车身结构相对于所述墙面移动。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电机座,所述电机座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底板,所述底板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驱动电机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电机可调节设于所述电机座上,且所述车轮远离所述机械臂装置的一侧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是可调节的。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械臂装置包括机械臂基座、第一机械臂和第二机械臂,所述机械臂基座设于所述车身结构远离所述负压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一机械臂的相对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机械臂基座和所述第二机械臂。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械臂装置还包括舵机组件,所述舵机组件包括多功能探头和驱动舵机,所述驱动舵机设于所述第二机械臂远离所述第一机械臂的一端,所述多功能探头用于连接外部构件,且所述多功能探头连接于所述驱动舵机的输出端,所述驱动舵机用于驱动所述多功能探头相对于搜第一机械臂转动。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机械臂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臂体,所述第一电机连接于所述机械臂基座,所述第一臂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臂体为框架结构或镂空结构。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机械臂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臂体,所述第二电机连接于所述第一机械臂远离所述机械臂基座的一侧,所述第二臂体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舵机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臂体远离所述第一机械臂的一端。
[0017]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在本实施例的爬墙机器人中,通过设置负压装置和机械臂装置配合,负压装置可以将车身结构吸附于幕墙上并通过移动组件驱动爬墙机器人在幕墙上移动,通过设置的机械臂装置与外部构件配合,可以对幕墙进行清洗、维护等操作,满足不同的设备作业需求,使用便捷,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其中: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爬墙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爬墙机器人的部分结构爆炸视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机械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0、爬墙机器人;
[0027]100、承载装置;110、车身结构;111、顶板;112、底板;1121、连接孔;1122、安装槽;120、移动组件;121、驱动电机;122、车轮;123、电机座;
[0028]200、负压装置;210、叶轮电机;220、叶轮壳体;221、负压腔;222、排气孔;230、旋转叶轮;240、负压件;241、负压孔;
[0029]300、机械臂装置;310、机械臂基座;320、第一机械臂;321、第一电机;322、第一臂体;330、第二机械臂;331、第二电机;332、第二臂体;340、舵机组件;341、多功能探头;342、驱动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
[0031]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5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爬墙机器人10,其包括承载装置100、负压装置200和机械臂装置300,承载装置100包括车身结构110和
[0033]移动组件120,移动组件120设于车身结构110的一侧,移动组件120用于驱使0车身结构110相对于墙面移动;负压装置200,连接于车身结构110,负压装置200朝向墙面的一侧设有负压孔241,负压装置200用于驱使负压孔241与墙面之间产生负压并将车身结构110吸附于墙面上;机械臂装置300连接于车身结构110并位于车身结构110远离移动组件120的一侧。
[0034]在本实施例的爬墙机器人10中,通过设置负压装置200和机械臂装置3005配合,负压装置200可以将车身结构110吸附于幕墙上并通过移动组件120驱动
[0035]爬墙机器人10在幕墙上移动,通过设置的机械臂装置300与外部构件配合,可以对幕墙进行清洗、维护等操作,满足不同的设备作业需求,使用便捷,安全性高。
[0036]具体地,参阅图2所示,车身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爬墙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装置,包括车身结构和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设于所述车身结构的一侧,所述移动组件用于驱使所述车身结构相对于墙面移动;负压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身结构,所述负压装置朝向所述墙面的一侧设有负压孔,所述负压装置用于驱使所述负压孔与所述墙面之间产生负压并将所述车身结构吸附于所述墙面上;以及机械臂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身结构并位于所述车身结构远离所述移动组件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墙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并连接,所述底板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负压装置包括叶轮电机、叶轮壳体和旋转叶轮,所述负压孔分别连通于所述叶轮壳体和所述连接孔,所述旋转叶轮可转动地容置于所述叶轮壳体内,所述叶轮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旋转叶轮;且所述叶轮壳体设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爬墙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还包括负压件,所述负压件设于所述车身结构远离所述机械臂装置的一侧,且所述负压孔设于所述负压件远离所述车身结构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爬墙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车轮,所述驱动电机可拆卸连间接与所述车身结构,所述车轮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且所述车轮用于与所述墙面接触并驱使所述车身结构相对于所述墙面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爬墙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电机座,所述电机座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益鑫靳思远阎进可赵金昊吴烈辰杨梦琦王少萍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