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安全转矩关断电路以及伺服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1471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安全转矩关断电路以及伺服控制系统,涉及电路控制技术领域,包括故障信号处理模块、故障信号锁存模块、电源切断模块、电源模块以及负载模块;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分别与故障信号锁存模块、电源切断模块以及电源模块连接,故障信号锁存模块与电源切断模块连接,电源切断模块分别与电源模块以及负载模块连接;其中,故障信号锁存模块一旦接收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发出的电源故障信号,控制电源切断模块切断电源模块对负载模块的供电。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有效防止误恢复,避免故障信号未真正激活安全转矩关断功能的情况,从而实现对负载模块的进一步保护,显著提高安全转矩关断系统的响应精度,减少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安全隐患的概率。安全隐患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安全转矩关断电路以及伺服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安全转矩关断电路以及伺服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电路控制领域的安全转矩关断功能,是安全功能中的常用功能,在变频器或伺服控制系统需要停机检修时或需要紧急制动时的作用不可替代。安全转矩关断功能可以实现变频器或伺服控制系统在不切断主电源的情况下安全停机,而且在系统重启时不需要重新上电,从而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0003]安全转矩关断电路一般包含各种自诊断功能,故障电源自诊断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但是现有的安全转矩关断电路实现方案,有的缺少故障电源自诊断,有的能够诊断电源发生故障但无法及时切断电源,从而导致负载端的安全转矩关断电路因故障电源而损坏,进而产生隐患。在作业环境较为严苛的场景中,对技术参数的要求较高,这种隐患蕴藏着未知的风险。
[0004]现阶段,上述隐患容易被工程师所忽视,行业内尚未重视这一技术问题,也没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出一种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可提高安全转矩关断系统的响应精度,减少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安全转矩关断电路以及伺服控制系统。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后发现,故障信号瞬时出现又容易消失的特性,导致现有电路可能遗漏对故障信号的捕捉,本专利技术通过故障信号处理模块、故障信号锁存模块、电源切断模块之间的配合,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即便出现时间极短的故障信号,也会被故障信号锁存模块所捕捉,确保此后电源切断模块保持切断负载模块的状态,不会因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发出的电源故障信号消失而导致负载模块继续工作,即可以有效防止误恢复,避免故障信号未真正激活安全转矩关断功能的情况,从而实现对负载模块的进一步保护,显著提高安全转矩关断系统的响应精度,减少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包括:故障信号处理模块、故障信号锁存模块、电源切断模块、电源模块以及负载模块;所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故障信号锁存模块、所述电源切断模块以及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故障信号锁存模块与所述电源切断模块连接,所述电源切断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以及所述负载模块连接;其中,所述故障信号锁存模块一旦接收到所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发出的电源故障信号,控制所述电源切断模块切断所述电源模块对所述负载模块的供电。
[0008]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包括故障信号输出端;所述故障信号锁存模块包括第一PNP三极管、第二NPN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
容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故障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0009]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电源切断模块包括第一电源切断模块以及第二电源切断模块;所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断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切断模块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断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切断模块与所述负载模块连接。
[0010]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电源切断模块包括第三NPN三极管、P型场效应管、第一限流电阻、第二限流电阻;所述故障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连接;所述第三NPN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连接;所述第三NPN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连接;所述第三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G极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连接;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D极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S极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断模块连接。
[0011]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第一下拉电阻以及第一上拉电阻;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G极连接,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
[0012]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电源切断模块包括熔断装置以及稳压管;所述熔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S极连接,所述熔断装置的另一端与负载模块连接;所述稳压管的一端与所述负载模块连接,所述稳压管的另一端接地。
[0013]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熔断装置为自恢复保险丝。
[0014]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还包括过压输入端、欠压输入端以及看门狗输入端;所述过压输入端、所述欠压输入端以及所述看门狗输入端均与所述故障信号输出端连接。
[0015]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安全转矩关断电路,所述安全转矩关断电路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故障信号响应电路。
[0016]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伺服控制系统,所述伺服控制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故障信号响应电路。
[0017]综上所述,现有的安全转矩关断功能由故障信号控制,现实中偶尔会出现变频器或伺服控制系统持续运行而故障信号同步存在的情况,即故障信号的出现未激活安全转矩关断功能的响应,进而产生隐患,在作业环境较为严苛的场景中,对技术参数的要求较高,这种隐患蕴藏着未知的风险;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后发现,故障信号瞬时出现又容易消失的特性,导致现有电路可能遗漏对故障信号的捕捉,本专利技术通过故障信号处理模块、故障信号锁存模块、电源切断模块之间的配合,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即便出现时间极短的故障信号,也会被故障信号锁存模块所捕捉,确保此后电源切断模块保持切断负载模块的状态,不会因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发出的电源故障信号消失而导致负载模块继续工作,即可以有效防止误恢
复,避免故障信号未真正激活安全转矩关断功能的情况,从而实现对负载模块的进一步保护,显著提高安全转矩关断系统的响应精度,减少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故障信号响应电路的电路框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故障信号响应电路的另一电路框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故障信号响应电路的局部电路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故障信号响应电路的另一局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故障信号处理模块、故障信号锁存模块、电源切断模块、电源模块以及负载模块;所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故障信号锁存模块、所述电源切断模块以及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故障信号锁存模块与所述电源切断模块连接,所述电源切断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以及所述负载模块连接;其中,所述故障信号锁存模块一旦接收到所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发出的电源故障信号,控制所述电源切断模块切断所述电源模块对所述负载模块的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包括故障信号输出端;所述故障信号锁存模块包括第一PNP三极管、第二NPN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故障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切断模块包括第一电源切断模块以及第二电源切断模块;所述故障信号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断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切断模块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断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切断模块与所述负载模块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故障信号响应电路,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飞陈丁锋梁红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伟创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