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多肽O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多肽OA
‑
RD17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多肽OA
‑
RD17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是机体首要的天然保护性屏障,而且在众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肤一旦损伤后机体即刻启动级联且受精密调控的创伤修复进程,以尽快恢复皮肤的屏障功能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然而创伤皮肤再生过程易受到自身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而导致慢性不愈合伤口或伤口过度愈合。慢性不愈合伤口和伤口过度愈合不仅损害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且临床治疗花费高,受影响的患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也给全球的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皮肤受创后的快速高效再生修复对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重建、内环境稳态恢复以及减轻患者、社会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0003]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技术以及角质形成细胞移植为创伤修复提供了新型治疗策略,但存在价格昂贵,治疗周期长等缺陷,难以得到广泛推广。药物治疗在皮肤创伤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临床创伤修复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小分子化合物,生长因子(rh
‑
bFGF, EGF),动植物来源药物,低粘性敷料等。这些药物虽然具有不错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如,难以合成,合成成本较高,储存条件苛刻,药物活性成分不稳定以及容易导致瘢痕形成等,难以满足临床对皮肤创伤治疗的药物需求。因此新型高效的促皮肤组织再生先导分子的发掘以及其促创伤修复分子机制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
[0004]与小分子化合物药物相比,多肽类药物表现出活性更强、毒性更小,安全性更高、开发的成功率高、靶向性更强等特点。此外,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具有广阔的商业市场,已逐渐成为药物开发领域不容忽视的“潜力股”。两栖动物来源的活性肽在促组织再生药物研发领域崭露头角,有望成为新型促再生药物先导分子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相关报道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在体内和体外均表现出良好的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的促创伤修复活性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多肽OA
‑
RD17,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所述活性多肽OA
‑
RD17的应用。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多肽OA
‑
RD17的氨基酸序列为RDYCTPEDCDYDFSFPI,如SEQ ID NO.1所示。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多肽OA
‑
RD17的应用为在制备治疗促皮肤创伤修复药物中的应用。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多肽OA
‑
RD17,该多肽OA
‑
RD17于体
内和体外对创伤修复都具有促进作用,具有优异的促皮肤组织再生活性。且OA
‑
RD17仅具有17个氨基酸,易合成,成本低,为皮肤创伤修复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促皮肤创伤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多肽OA
‑
RD17的一级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多肽OA
‑
RD17的促HaCaT细胞划痕修复活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多肽OA
‑
RD17的促HaCaT细胞增殖活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多肽OA
‑
RD17的促HaCaT细胞迁移活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多肽OA
‑
RD17的动物模型促小鼠全皮层损伤修复活性图,其中,A为小鼠全皮层创口修复变化图,B为小鼠全皮层伤口修复情况图,C为小鼠全皮层创口区域皮肤组织第4和8天HE染色图,D为小鼠创伤区域皮肤组织分别在创伤第4和8天表皮再生厚度图,E为小鼠创伤区域皮肤组织分别在创伤第4和8天组织再生厚度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改进,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臭蛙来源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多肽OA
‑
RD17,所述多肽OA
‑
RD17的氨基酸序列为RDYCTPEDCDYDFSFPI。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多肽OA
‑
RD17在制备治疗促皮肤创伤修复药物中的应用。
[00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包含作为活性剂的所述多肽OA
‑
RD17及药学上有效的载体。
[0015]实施例1促皮肤创伤修复修复活性多肽OA
‑
RD17的筛选第一步:样品来自云南臭蛙的皮肤。将成体云南臭蛙(来自中国云南省)饲养在一个 21 cm
ꢀ×
21 cm
ꢀ×
15 cm的饲养缸中 7 天以适应环境,定期换水并以面包虫作为饲料喂食。再用去离子水冲洗云南臭蛙皮肤后,通过捣毁脑髓的方式快速处死并获取其皮肤。
[0016]第二步:云南臭蛙cDNA文库的构建:将获取的皮肤组织使用总RNA提取试剂盒(TIANGEN, 中国)提取皮肤组织中的RNA,提取完成后将RNA分子逆转为cDNA分子,建立云南臭蛙皮肤组织来源的多肽cDNA文库。
[0017]第三步:为筛选编码成熟OA
‑
RD17的c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模板来自以SMART技术合成的cDNA以及BGI公司(中国)合成的5'PCR引物(5'
‑
CCAAA(G/C)ATGTTCACC(T/A)TGAAGAA
‑
3')和3'PCR引物(5'ATTCAGGCCGAGGCC GACA TG
‑
3')。获取的PCR产物被克隆到大肠杆菌DH5a活性细胞中,并使用Applied Biosystems DNA测序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市ABI 3730XL)进行DNA测序,结果如图1所示,cDNA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cDNA序列全长365 bp (含有365个碱基),编码64个氨基酸残基,成熟肽序列为“RDYCTPEDCDYDFSFPI”(图1中碱基序列下划线部分)。通过检索,该肽是一种新肽,将其命名为OA
‑
RD17。
[0018]再采用常规化学合成或基因表达的方式制备得到多肽OA
‑
RD17。
[0019]本专利技术多肽OA
‑
RD17由武汉百意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0020]实施例2多肽OA
‑
RD17体外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检测1、体外细胞划痕修复活性检测角质形成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和1% 抗生素(100 U/mL 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促皮肤创伤修复活性多肽OA
‑
RD17,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OA
‑
RD17的氨基酸序列为RDYCTPEDCDYDFSFPI。2.权利要求1所述多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滢,杨新旺,李超,张颖暄,付喆,王颖蕾,王卓,李佳艺,刘以香,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