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822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6
一种吸附式热交换器(20),其包括基材片(26)、以及担载在基材片(26)上的吸附剂(41)。使用粘合剂(42)和交联剂担载所述吸附剂(41)。使用粘合剂(42)和交联剂担载所述吸附剂(41)。使用粘合剂(42)和交联剂担载所述吸附剂(4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吸附式热交换器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吸附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迄今为止,在表面上形成有吸附层的吸附式热交换器已为人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该吸附式热交换器设置在对空气进行湿度调节的调湿装置中。具体而言,在这种调湿装置中,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设置有吸附式热交换器。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吸附式热交换器中,通过该吸附式热交换器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被吸附层吸附。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吸附式热交换器中,从吸附层脱离出来的水分被赋予到通过该吸附式热交换器的空气中。
[0003]吸附式热交换器包括基材片、以及由粘合剂担载在该基材片上的吸附剂。作为粘合剂,例如使用氨基甲酸酯树脂。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9-0198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在吸附式热交换器中,存在吸附性能降低的情况,特别是存在吸附层在短期内劣化而发生性能下降的情况。
[0007]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吸附式热交换器中抑制吸附层劣化。
[0008]-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9]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一种吸附式热交换器20为对象,其包括基材片26、以及担载在基材片26上的吸附剂41。使用粘合剂42和交联剂担载吸附剂41。
[0010]在第一方面中,除了使用粘合剂42之外还使用交联剂来担载吸附剂41,由此能够抑制在实际使用吸附式热交换器20时吸附剂42脱落。
[0011]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基材片26由铝或在表面上具有由树脂形成的涂层43的铝制成,吸附剂41含有聚丙烯酸钠、二氧化硅以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的至少一者,粘合剂42含有氟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以及氨基甲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者,交联剂是具有碳二亚胺基、异氰酸酯基以及酯基中的至少一者的碳氢化合物。
[0012]在第二方面中,通过在各个构成要素中使用上述材料,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吸附剂42脱落。
[0013]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在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吸附剂41,使用16质量份以上且70质量份以下的粘合剂,并且,使用相对于吸附剂41的酸值或羟值为20%以上且50%以下的酸值或羟值的量的交联剂。
[0014]在第三方面中,通过按照上述的方式配合吸附剂41、粘合剂42和交联剂,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吸附剂42脱落。
[0015]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在上述第一方面~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除了使
用粘合剂42和交联剂之外,还使用添加剂来担载吸附剂41。
[0016]在第四方面中,通过使用添加剂,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吸附剂42脱落。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图1的(A)示出第一动作中的动作,图1的(B)示出第二动作中的动作。
[0018]图2是吸附式热交换器的立体简图。
[0019]图3是构成吸附式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单元的侧视图。
[0020]图4是示出图3中的A

A剖面的剖视图。
[0021]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设置在基材片上的粘合剂和吸附剂的图。
[0022]图6是示出在图5中的基材片上设置涂层的例子的图。
[0023]图7是示出粘合剂的透水性的试验方法的图。
[0024]图8是示出每种粘合剂的透水性与吸附式热交换器的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图。
[0025]图9是示出用于试验粘合剂的拉伸强度等的试验片的图。
[0026]图10是示出用于粘合剂的树脂的、伸长量与所施加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8]〈调湿装置的结构〉
[0029]首先,对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式热交换器20的调湿装置进行说明。该调湿装置构成为能够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在所述除湿运转中将已除湿的空气供向室内,在所述加湿运转中将已加湿的空气供向室内。
[0030]如图1所示,调湿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是设置有第一吸附部件11、第二吸附部件12、压缩机13、四通换向阀14、以及电动膨胀阀15的闭合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10中填充有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通过使所填充的制冷剂循环,从而进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另外,第一吸附部件11和第二吸附部件12都是由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吸附式热交换器20构成的。关于吸附式热交换器20的详细情况后述。
[0031]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0中,压缩机13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14的第一阀口连接,压缩机13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14的第二阀口连接。第一吸附部件11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14的第三阀口连接。第一吸附部件11的另一端经由电动膨胀阀15而与第二吸附部件12的一端连接。第二吸附部件12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14的第四阀口连接。
[0032]上述四通换向阀14能够在第一状态(图1的(A)所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图1的(B)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
[0033]〈吸附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0034]如上所述,第一吸附部件11和第二吸附部件12分别由吸附式热交换器20构成。参照图2、图3、图4对该吸附式热交换器20进行说明。
[0035]吸附式热交换器20包括两个子单元21、22(参照图2)。各子单元21、22包括热交换器主体25和吸附层30,所述热交换器主体25是所谓的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所述吸附层30
形成为覆盖热交换器主体25的表面(参照图4)。在吸附式热交换器20中,两个子单元21、22相互重叠地布置,位于通过吸附式热交换器20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的子单元构成第一子单元21,位于通过吸附式热交换器20的空气流的下游侧的子单元构成第二子单元22。
[0036]热交换器主体25包括作为传热管部件的呈圆管状的传热管27、以及多个翅片26。各翅片26是形成为长方形板状的例如由铝制成的部件。各翅片26以相互对置的姿态竖立设置,且相互隔开一定间隔而布置成一列。传热管27的直管部28与U形管部29交替地形成,从而传热管27形成为左右蛇行的形状。该传热管27设置成其直管部28将所排列的各翅片26贯穿。传热管27的直管部28与翅片26相接合,直管部28的外周面与翅片26紧密接合。
[0037]-运转动作-
[0038]在上述调湿装置中,能够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在除湿运转中和加湿运转中,该调湿装置都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0039]如果是在除湿运转中,上述调湿装置吸入室外空气OA作为第一空气,吸入室内空气RA作为第二空气。另外,如果是在加湿运转中,上述调湿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吸附式热交换器(20),包括基材片(26)、以及担载在所述基材片(26)上的吸附剂(41),其特征在于:使用粘合剂(42)和交联剂担载所述吸附剂(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片(26)由铝或在表面上具有由树脂形成的涂层(43)的铝制成,所述吸附剂(41)含有聚丙烯酸钠、二氧化硅以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粘合剂(42)含有氟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以及氨基甲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交联剂是具有碳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荒木祥平并川敬前田祥太郎井本克彦长门大松本桂典织谷好男赤井宽二楮原绚人山口智也岩崎由希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