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284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包括底座,底座的底部外壁上贯穿安装有固定筒,固定筒的内部通过轴承连接有推动组件,推动组件的底端通过轴承连接有圆形块,圆形块的侧壁上铰接有第一连杆,固定筒的底部内壁上滑动卡接有移动块,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移动块相铰接,移动块的一端安装有锥形杆,底座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侧板,底座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U形架,U形架的内部安装有角度调节组件,通过设置的固定筒、推动组件、第一连杆、移动块与锥形杆,固定筒插入地下,转动推动组件通过第一连杆带动移动块移动,移动块带动锥形杆伸出固定筒插入土壤中,从而提升底座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底座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底座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
,特别涉及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212835410U公开了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装置,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下端插接于底座,所述底座两侧对称插接有钢钉,所述底座中间横向螺纹连接有进给丝杠,所述进给丝杠靠近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弧形挡片,所述支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支撑杆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夹,所述第二固定夹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柱销,所述柱销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直角型板,本技术通过在支撑杆下端设置底座,使支撑杆在工作过程中达到稳定,通过在底座两侧设置钢钉,可以使底座通过钢钉固定在底面,而且由于底座与地面接触面积较大,所以不会出现下陷问题。
[0003]岩土基坑含有较多的砂石,现有技术中只使用钢钉固定底座牢固性低,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使用钢钉固定底座牢固性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外壁上贯穿安装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内部通过轴承连接有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的底端通过轴承连接有圆形块,所述圆形块的侧壁上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固定筒的底部内壁上滑动卡接有移动块,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移动块相铰接,所述移动块的一端安装有锥形杆,所述底座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侧板,所述底座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U形架,所述U形架的内部安装有角度调节组件,所述角度调节组件的侧壁上安装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的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侧板相铰接。
[0006]优选的,所述推动组件包括第一螺纹杆与连接块,所述第一螺纹杆通过轴承与所述固定筒相连接,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螺纹杆的顶端,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底端通过轴承与所述圆形块相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二螺纹杆、第三螺纹杆、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螺纹杆与所述第三螺纹杆分别通过轴承与所述U形架相连接,所述第一皮带轮位于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底端,所述第二皮带轮位于所述第三螺纹杆的底端,所述第一皮带轮通过传动皮带与所述第二皮带轮相连接,所述矩形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螺纹杆和所述第三螺纹杆的侧壁上。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筒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移动块与所述滑槽滑动卡接。
[0009]优选的,所述支撑侧板的一侧壁上铰接有辅助杆。
[0010]优选的,所述U形架的一侧壁上铰接有连接框,所述辅助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框滑动卡接。
[0011]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外壁上贯穿开设有固定孔。
[0012]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3]1、通过设置的固定筒、推动组件、第一连杆、移动块与锥形杆,固定筒插入地下,转动推动组件通过第一连杆带动移动块移动,移动块带动锥形杆伸出固定筒插入土壤中,从而提升底座的稳定性。
[0014]2、通过设置的角度调节组件、矩形块与第二连杆,转动角度调节组件带动矩形块移动,矩形块通过第二连杆带动支撑侧板贴合基坑边坡,从而便于根据基坑坡度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立体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U形架立体结构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固定筒立体结构的剖视图。
[0018]图中:1、底座;2、支撑侧板;3、U形架;4、角度调节组件;41、第二螺纹杆;42、第三螺纹杆;43、第一皮带轮;44、第二皮带轮;5、矩形块;6、第二连杆;7、固定筒;8、推动组件;81、第一螺纹杆;82、连接块;9、第一连杆;10、移动块;11、锥形杆;12、滑槽;13、辅助杆;14、连接框;15、固定孔;16、圆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3所示的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底部外壁上贯穿安装有固定筒7,固定筒7的内部通过轴承连接有推动组件8,推动组件8的底端通过轴承连接有圆形块16,推动组件8包括第一螺纹杆81与连接块82,第一螺纹杆81通过轴承与固定筒7相连接,连接块82位于第一螺纹杆81的顶端,第一螺纹杆81的底端通过轴承与圆形块16相连接,圆形块16的侧壁上铰接有第一连杆9,固定筒7的底部内壁上滑动卡接有移动块10,固定筒7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滑槽12,移动块10与滑槽12滑动卡接,第一连杆9的一端与移动块10相铰接,移动块10的一端安装有锥形杆11,使用工具转动连接块82并带动第一螺纹杆81旋转,圆形块16移动通过第一连杆9带动移动块10移动,移动块10通过滑槽12移动并带动锥形杆11伸出固定筒7插入土壤,提升底座1的稳定性,底座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侧板2,底座1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U形架3,U形架3的内部安装有角度调节组件4,角度调节组件4的侧壁上安装有矩形块5,矩形块5的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6,第二连杆6的一端与支撑侧板2相铰接,角度调节组件4带动矩形块5移动,矩形块5通过第二连杆6带动支撑侧板2进行角度调节。
[0021]在本实施例中,角度调节组件4包括第二螺纹杆41、第三螺纹杆42、第一皮带轮43
与第二皮带轮44,第二螺纹杆41与第三螺纹杆42分别通过轴承与U形架3相连接,第一皮带轮43位于第二螺纹杆41的底端,第二皮带轮44位于第三螺纹杆42的底端,第一皮带轮43通过传动皮带与第二皮带轮44相连接,矩形块5分别位于第二螺纹杆41和第三螺纹杆42的侧壁上,转动第二螺纹杆41带动第一皮带轮43转动,第一皮带轮43通过传动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44转动,第二皮带轮44带动第三螺纹杆42转动,使得矩形块5移动通过第二连杆6带动支撑侧板2调节倾斜角度。
[002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侧板2的一侧壁上铰接有辅助杆13,U形架3的一侧壁上铰接有连接框14,辅助杆13的一端与连接框14滑动卡接,支撑侧板2调节角度时,辅助杆13通过连接框14伸缩提升稳定性。
[0023]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顶部外壁上贯穿开设有固定孔15,钢钉贯穿固定孔15插入地下,使得底座1的稳定性更高。
[0024]本实用工作原理:本技术为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使用时,首先将固定筒7插入地下,使用工具转动连接块8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底部外壁上贯穿安装有固定筒(7),所述固定筒(7)的内部通过轴承连接有推动组件(8),所述推动组件(8)的底端通过轴承连接有圆形块(16),所述圆形块(16)的侧壁上铰接有第一连杆(9),所述固定筒(7)的底部内壁上滑动卡接有移动块(10),所述第一连杆(9)的一端与所述移动块(10)相铰接,所述移动块(10)的一端安装有锥形杆(11),所述底座(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侧板(2),所述底座(1)的顶部外壁上安装有U形架(3),所述U形架(3)的内部安装有角度调节组件(4),所述角度调节组件(4)的侧壁上安装有矩形块(5),所述矩形块(5)的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6),所述第二连杆(6)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侧板(2)相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组件(8)包括第一螺纹杆(81)与连接块(82),所述第一螺纹杆(81)通过轴承与所述固定筒(7)相连接,所述连接块(82)位于所述第一螺纹杆(81)的顶端,所述第一螺纹杆(81)的底端通过轴承与所述圆形块(16)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基坑施工边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孟辉
申请(专利权)人:神木市祥和顺矿山支护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