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167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包括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分别串联有充、放电模块与检测模块,充、放电模块与检测模块串联有主控电路,充放电模块一侧分别串联有充、放电工作电路以及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放电工作电路以及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与电源连接端口相互串联,第一电压转换电路,通过充、放电模块以及充、放电检测模块,能够高质量的实现对动力电池的远程监控和控制,通过电源检测模块,从而对电路稳定性进行检测,达到了方便人员使用,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电路系统无法检测充电、放电状态以及对充电、放电进行控制,通过硬板外挂控制装置,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不便人员使用,影响使用效率的问题。影响使用效率的问题。影响使用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车锂电池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了租电换电模式,从而有了更新的市场需求,需要能远程控制电池的充电、放电功能,服务于租电换电运营业务。同时为了更好的防止电池被盗后可以远程切断其充电、放电功能,使电池暂时失去其经济价值,降低电池被盗的风险。
[0003]现有的装置在使用的时候会出现以下问题:无法检测充电、放电状态以及对充电、放电进行控制,通过硬板外挂控制装置,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不便人员使用,影响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无法检测充电、放电状态以及对充电、放电进行控制,通过硬板外挂控制装置,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不便人员使用,影响使用效率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包括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分别串联有充、放电模块与检测模块,充、放电模块与检测模块串联有主控电路,主控电路一侧串联有电源连接端口,充放电模块一侧分别串联有充、放电工作电路以及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放电工作电路以及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与电源连接端口相互串联,通信模块与电源端口之间直接串联有第一、第二滤波电路,第一电压转换电路。
[0006]优选的,所述充、放电模块包括分别串联在通信模块一侧的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一侧串联有充电驱动电路,充电驱动电路与充、放电工作电路串联,放电控制电路一侧串联有放电驱动电路,放电驱动电路一侧连接有充、放电工作电路,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相互并联。
[0007]优选的,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分别串联在中空电路一侧的充电保护检测电路,与放电保护检测电路,充电保护检测电路与放电保护检测电路相互并联,充电保护检测电路与放电保护检测电路均与通讯模块相互串联。
[0008]优选的,所述充电驱动电路包括二极管D21、光耦U14、电阻R57、电阻R233、电阻R236和电阻R56,光耦U14的第一管脚经电阻R233连接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光耦U14的第二管脚连接充电控制电路,光耦U14的第三管脚经电阻R56连接电池连接端的负极,光耦U14的第四管脚经电阻R57连接二极管D21的负极,二极管D21的正极连接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光耦U14的第四管脚还经电阻R236连接充放电工作电路。
[0009]优选的,所述放电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6、三极管Q10、二极管D14、电阻R45、电阻R44、电阻43和电阻R230;三极管Q16的基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10的基极和放电控制电路,三
极管Q16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三极管Q16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14的正极,三极管的发射极还经电阻R230连接二极管D14的负极,三极管Q10的基极经电阻R44接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经电阻R43连接二极管D14的负极,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充放电工作电路。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电压转换芯片U2、功率电感L1、二极管D1和稳压管D47;电压转换芯片U2的输入管脚连接第一整流滤波电路,电压转换芯片U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功率电感L1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功率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整流滤波电路和稳压管D47的负极,稳压管D47的正极接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包括三极管Q9、三极管Q11、稳压管D22、稳压管D23、电阻R60、电阻R61和电容C1;电池连接端经电阻R60分别连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三极管Q9的集电极和电阻R61的第一端,三极管Q1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充电控制电路、放电控制电路和稳压管D22的第一端,稳压管D22的第二端接地,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三极管Q9的基极分别连接稳压管D23的负极和电容C1的第一端,稳压管D23的第二端接地。
[0011]优选的,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二极管D17、三极管Q7、三极管Q13、电阻R62、电阻R55、电阻R58、电阻R59、电容C42、三极管Q59和电阻R239,二极管D17的正极连接通信模块,二极管D17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三极管Q7的基极还经电阻R62接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3的基极,三极管Q13的基极经串联连接的电阻R55和电阻R58连接充放电工作电路,三极管Q13的基极还经并联连接的电阻R59和电容C42接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放电驱动电路;三极管Q59的基极连接通信模块,三极管Q59的基极还经电阻R239接地,三极管Q59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9的集电极连接放电驱动电路。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通过充、放电模块以及充、放电检测模块,能够高质量的实现对动力电池的远程监控和控制,通过电源检测模块,从而对电路稳定性进行检测,达到了方便人员使用,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电路系统无法检测充电、放电状态以及对充电、放电进行控制,通过硬板外挂控制装置,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不便人员使用,影响使用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充、放电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充、放电检测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图1的局部电路示意图;
[0018]图5是本技术图1的局部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技术涉及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通信模块,通信模块分别串联有充、放电模块与检测模块,充、放电模块与检测模块串联有主控电路,主控电路一侧串联有电源连接端口,充放电模块一侧分别串联有充、放电工作电路以及
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放电工作电路以及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与电源连接端口相互串联,通信模块与电源端口之间直接串联有第一、第二滤波电路,第一电压转换电路。
[0020]进一步的,充、放电模块包括分别串联在通信模块一侧的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一侧串联有充电驱动电路,充电驱动电路与充、放电工作电路串联,放电控制电路一侧串联有放电驱动电路,放电驱动电路一侧连接有充、放电工作电路,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相互并联。
[0021]进一步的,检测模块包括分别串联在中空电路一侧的充电保护检测电路,与放电保护检测电路,充电保护检测电路与放电保护检测电路相互并联,充电保护检测电路与放电保护检测电路均与通讯模块相互串联。
[0022]进一步的,充电驱动电路包括二极管D21、光耦U14、电阻R57、电阻R233、电阻R236和电阻R56,光耦U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包括通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分别串联有充、放电模块与检测模块,充、放电模块与检测模块串联有主控电路,主控电路一侧串联有电源连接端口,充放电模块一侧分别串联有充、放电工作电路以及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放电工作电路以及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与电源连接端口相互串联,通信模块与电源端口之间直接串联有第一、第二滤波电路,第一电压转换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模块包括分别串联在通信模块一侧的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一侧串联有充电驱动电路,充电驱动电路与充、放电工作电路串联,放电控制电路一侧串联有放电驱动电路,放电驱动电路一侧连接有充、放电工作电路,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相互并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分别串联在中空电路一侧的充电保护检测电路,与放电保护检测电路,充电保护检测电路与放电保护检测电路相互并联,充电保护检测电路与放电保护检测电路均与通讯模块相互串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驱动电路包括二极管D21、光耦U14、电阻R57、电阻R233、电阻R236和电阻R56,所述光耦U14的第一管脚经所述电阻R233连接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所述光耦U14的第二管脚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光耦U14的第三管脚经所述电阻R56连接电池连接端的负极,所述光耦U14的第四管脚经所述电阻R57连接所述二极管D21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2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所述光耦U14的第四管脚还经所述电阻R236连接充、放电工作电路。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通信功能的动力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6、三极管Q10、二极管D14、电阻R45、电阻R44、电阻43和电阻R230;所述三极管Q16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和所述放电控制电路,所述三极管Q1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所述三极管Q16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正极,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还经所述电阻R230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经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伟马鑫媛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开放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