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9879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包括:进水管道,包括进水管道本体和回灌孔,回灌孔设置于进水管道本体上;回灌管道,包括回灌管道本体、锥形套管和第一透水孔,第一透水孔设置于回灌管道本体和/或锥形套管上,锥形套管套设于回灌管道本体的外侧且与回灌管道本体的一端连接,锥形套管与回灌管道本体连通,回灌管道本体另一端与回灌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回灌时可以实现良好的均匀性和持续性,同时进水管道和回灌管道可以直接输入自来水或纯净水等优于原地下水的水质,避免地下水因回灌而遭受污染,同时还设置防堵阀,有效避免堵塞情况,防堵阀的弹性连通部可以弹性形变,能起到节流效果,使得整个回灌系统在节能性上大大提高。节能性上大大提高。节能性上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
,特别是指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与基坑工程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坑周地面沉降,坑周地下水的下降,坑周土体向坑内侧向移动,邻近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和裂缝,坑周综合管线的沉降与移位等,地下水要满足支护结构和挖土施工的要求,并且不因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基坑周围的环境和设施带来危害。
[0003]在建筑物密集的场地上进行深基坑施工时,仅仅考虑基坑降水问题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因过度降水而引起周围原有建筑物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位移问题,这些不均匀沉降和位移会导致原有建筑物产生沉降、开裂或倾斜。当前,在深基坑施工中,一般只注重降水,较少注重地下水回灌问题,较为常见的是井点回灌,其是在井点降水的同时,将抽出的地下水通过回灌井点再灌入地基土层内,水从井点周围土层渗透,在土层中形成一个和降水井点相反的倒转降落漏斗,使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这样,回灌井点就以一道隔水帷幕,阻止回灌井点外侧的建筑物下的地下水流失,使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土层压力仍处于原始平衡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降水井点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但是,一方面,回灌井的井冒都直接设置在高于地表的位置,井口只是采用井盖作简单的遮盖,回灌水只是在重力作用流入地下土层,因此回灌效率不高,而且井内水头过大时,回灌水也容易从井口渗出,从而影响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回灌时管路出水较为集中,均匀性和持续性较差,用水量较大,水资源浪费较多;再一方面,回灌地下水需要密切注意回灌水的水质,以免使地下水因回灌而遭受污染,回灌水的水质必须优于原地下水的水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和污染。同时,回灌水中还不能含有能使井管腐蚀的特殊离子或气体,此外,现有的地下水回灌体系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还容易因悬浮物、气泡、化学沉淀、微生物生长以及含水层的细颗粒介质本身的原因,造成回灌井堵塞,影响回灌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述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包括:
[0007]进水管道,包括进水管道本体和回灌孔,所述回灌孔设置于所述进水管道本体上;
[0008]回灌管道,包括回灌管道本体、锥形套管和第一透水孔,所述第一透水孔设置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和/或所述锥形套管上,所述锥形套管套设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的外侧且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锥形套管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连通,所述回灌管道本体另一端与所述回灌孔连通。
[0009]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套管包括:
[0010]锥形套管本体;
[0011]斜面密封部,设置于所述锥形套管本体一端,所述回灌管道本体设有与所述斜面密封部匹配的斜面密封槽;
[0012]锥形部,设置于所述锥形套管本体另一端。
[0013]优选地,所述锥形套管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的外径相同。
[0014]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还包括:
[0015]防堵阀,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水孔内,包括安装座、连接部、过渡部、弹性连通部和十字切口,所述安装座外侧设有所述连接部,所述安装座一端与所述过渡部一端连接,所述过渡部另一端与所述弹性连通部连接,所述弹性连通部上设有十字切口。
[0016]优选地,所述过渡部为变径过渡部,所述弹性连通部的内径小于所述安装座的内径。
[0017]优选地,所述十字切口的壁厚大于所述弹性连通部的壁厚,所述十字切口的内壁与所述弹性连通部的内壁平齐。
[0018]优选地,所述进水管道本体的内径为30~70cm。
[0019]优选地,所述回灌孔的内径为50~70cm。
[0020]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道还包括:
[0021]第二透水孔,设置于所述进水管道本体下部。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水孔内设有所述防堵阀。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4]本技术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通过设置进水管道和回灌管道,可以连接加压泵等设备进行回灌,并且回灌管道包括回灌管道本体、锥形套管和第一透水孔,锥形套管包括锥形套管本体、斜面密封部和锥形部,回灌时可以实现良好的均匀性和持续性,同时进水管道和回灌管道可以直接输入自来水或纯净水等优于原地下水的水质,避免了地下水因回灌而遭受污染,同时还设置了防堵阀,有效避免堵塞情况,防堵阀的弹性连通部可以弹性形变,能起到节流效果,使得整个回灌系统在节能性和便利性上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回灌管道本体和锥形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防堵阀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
[0032]1、进水管道;101、进水管道本体;102、回灌孔;103、第二透水孔;2、回灌管道;201、
回灌管道本体;202、锥形套管;2021、锥形套管本体;2022、斜面密封部;2023、锥形部;203、第一透水孔;3、防堵阀;301、安装座;302、连接部;303、过渡部;304、弹性连通部;305、十字切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如图1

5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包括:
[0035]进水管道1,包括进水管道本体101和回灌孔102,回灌孔102设置于进水管道本体101上;
[0036]回灌管道2,包括回灌管道本体201、锥形套管202和第一透水孔203,第一透水孔203设置于回灌管道本体201和/或锥形套管202上,锥形套管202套设于回灌管道本体201的外侧且与回灌管道本体201的一端连接,锥形套管202与回灌管道本体201连通,回灌管道本体201另一端与回灌孔102连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道(1),包括进水管道本体(101)和回灌孔(102),所述回灌孔(102)设置于所述进水管道本体(101)上;回灌管道(2),包括回灌管道本体(201)、锥形套管(202)和第一透水孔(203),所述第一透水孔(203)设置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201)和/或所述锥形套管(202)上,所述锥形套管(202)套设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201)的外侧且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201)的一端连接,所述锥形套管(202)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201)连通,所述回灌管道本体(201)另一端与所述回灌孔(10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套管(202)包括:锥形套管本体(2021);斜面密封部(2022),设置于所述锥形套管本体(2021)一端,所述回灌管道本体(201)设有与所述斜面密封部(2022)匹配的斜面密封槽(2011);锥形部(2023),设置于所述锥形套管本体(2021)另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套管(202)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201)的外径的外径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堵阀(3),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水孔(203)内,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继红刘菊涂昌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红辕环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