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和移动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9633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和移动系统,施工装置包括包括支撑框架、定位模块、牵引模块,其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板和若干加强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若干所述加强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定位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间位置;至少两个所述牵引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位于所述定位模块的两侧,所述定位模块有线/无线连接所述牵引模块。本实施新型的施工装置制作简便,在桥梁工程钢混叠合梁的安装施工中可拆卸,重复利用,组合方便,既达到精确施工的目的,提高施工效率,还能减少钢混叠合梁移动时的磨损。还能减少钢混叠合梁移动时的磨损。还能减少钢混叠合梁移动时的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和移动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桥梁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和移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用于桥梁施工的叠合梁为分两次浇捣混凝土的梁,第一次在预制场内进行,做成预制梁;第二次在施工现场进行,当预制构件板搁置在预制梁上之后,再浇捣上部的混凝土使楼板和梁连接成整体的叠合梁。目前多将预制梁做成T形截面或矩形截面,但预制梁的重量过大,在移动该预制梁时由于重量问题造成移动困难。
[0003]目前在钢混叠合梁移动时,需要在叠合梁的场地放置大型滑轨,通过人工手动牵引的方式把钢混叠合梁通过工字钢的上方移动到设计位置,但这种移动方式存在如下缺陷:在手动牵引中不容易控制钢混叠合梁的精准位置,从而造成放置位置极易与预设位置产生位置偏差,使得钢混叠合梁产生磨损,降低了钢混叠合梁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位置偏差且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0004]因此,亟待需要研发一种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和移动系统,将钢混叠合梁精确地移动至所设计的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和移动系统,用于克服目前存在的缺陷。
[0006]一种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所述施工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定位模块、牵引模块,
[0007]其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板和若干加强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若干所述加强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
[0008]所述定位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间位置;
[0009]至少两个所述牵引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位于所述定位模块的两侧,所述定位模块有线/无线连接所述牵引模块。
[0010]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牵引模块包括位置调整组件和牵引组件,其中,所述位置调整组件有线/无线连接所述定位模块,并同时有线连接所述牵引组件。
[0011]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位置调整组件包括信息传输单元、动力单元和行走单元,所述信息传输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定位模块,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动力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行走单元的输入端,所述行走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牵引组件。
[0012]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牵引绳和牵引钩。
[0013]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支
撑板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位置设置组件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行走单元的输出端设置有定向滚轮,所述牵引绳的一端连接并缠绕在所述定向滚轮上,所述下表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所述定位模块。
[0014]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凹槽为十字形滑轨,所述行走单元滑动设置在所述十字形滑轨上。
[0015]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板为上承重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为下盖板,所述加强板为竖板,且所述上承重板和下盖板的端部均与所述加强板的端部通过螺栓连接。
[0016]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十字形滑轨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且采用不锈钢材质。
[00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系统,包括移动装置和本技术的施工装置。
[0018]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移动滑板和移动底座,所述移动滑板设置在所述移动底座上,所述施工装置的第二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移动滑板上。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和移动系统,所述施工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定位模块、牵引模块和移动模块,其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板和若干加强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若干所述加强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定位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间位置;至少两个所述牵引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位于所述定位模块的两侧,所述定位模块有线/无线连接所述牵引模块;所述移动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部。本实施新型的施工装置制作简便,在桥梁工程钢混叠合梁的安装施工中可拆卸,重复利用,组合方便,既达到精确施工的目的,提高施工效率,还能减少钢混叠合梁移动时的磨损。
[0021]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施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牵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
技术实现思路
包括但不限于下文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相似的技术和方法都应该视为本技术保护的范畴之内。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6]应当明确,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
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技术的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所述施工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定位模块、牵引模块,其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板和若干加强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若干所述加强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定位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间位置;至少两个所述牵引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位于所述定位模块的两侧,所述定位模块有线/无线连接所述牵引模块。
[0028]具体来说,如图1

图3所示,本技术中的第一支撑板为上承重板1,第二支撑板为下盖板9,加强板为竖板2,且所述上承重板1和下盖板9的端部均与两个竖板2的端部通过螺栓连接,形成四边形结构;其中,所述牵引模块至少有两个,且结构完全相同,均包括位置调整组件和牵引组件,其中,所述位置调整组件有线/无线连接所述定位模块4,并同时有线连接所述牵引组件。其中,所述位置调整组件包括信息传输单元502、动力单元501和行走单元503,所述信息传输单元50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定位模块4,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单元501的输入端;所述动力单元50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行走单元503的输入端,所述行走单元50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牵引绳7和牵引钩,牵引钩采用吊钩8来实现,行走单元503的输出端设置有定向滚轮504,定向滚轮504与行走单元503为刚性连接,定向滚轮504不能移动,只能沿着定向滚轮本身的中轴进行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混叠合梁的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定位模块、牵引模块,其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板和若干加强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若干所述加强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定位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间位置;至少两个所述牵引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位于所述定位模块的两侧,所述定位模块有线/无线连接所述牵引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模块包括位置调整组件和牵引组件,其中,所述位置调整组件有线/无线连接所述定位模块,并同时有线连接所述牵引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调整组件包括信息传输单元、动力单元和行走单元,所述信息传输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定位模块,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动力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行走单元的输入端,所述行走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牵引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牵引绳和牵引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敏孙文新雷庭谢彭鑫廖名举林秀熟钟长海王斌聂廷武胡晓辰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