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液伺服阀双余度线圈及混绕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工程
,涉及电液伺服阀双余度线圈混绕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液伺服阀作为精密复杂的伺服控制元件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且随着飞机、导弹等对电液伺服阀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降低电液伺服阀失效导致飞行器失控的故障率,提高电液伺服阀可靠性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电液伺服阀线圈是决定电液伺服阀输入信号的关键零件,提高电液伺服阀线圈的冗余度同时保证电液伺服阀性能在线圈不同工作方式时保持完全一致已成为电液伺服阀测试领域关注的焦点。传统电液伺服阀线圈组件绕线方式均为单个绕组绕线,每个线圈组件仅包含一个绕组,当单个线圈通电工作时,线圈随输入信号产生的磁场不具有相对衔铁组件的对称性,导致电液伺服阀工作性能不对称,输出压力或流量不一致,为克服传统电液伺服阀单线圈工作性能不对称的缺陷,研制一款采用双余度线圈混绕方法,对提升电液伺服阀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电液伺服阀线圈绕线方式的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液伺服阀双余度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1)、绝缘薄膜(2)、环氧胶(3)、线圈绕组I(4)、线圈绕组II(5)、引出线(6)、线圈绕组III(7)、线圈绕组IV(8)、套管(9)、纤维纱(10)、漆包线(11);线圈绕组II和线圈绕组IV采用漆包线(11)分别缠绕在左右两个骨架的内侧,线圈绕组I采用漆包线(11)缠绕在线圈绕组II外侧,线圈绕组III(7)采用漆包线(11)缠绕在线圈绕组IV外侧,线圈绕组I、线圈绕组II形成左线圈,线圈绕组III(7)、线圈绕组IV(8)形成右线圈,线圈绕组I(4)、线圈绕组II(5)之间设置绝缘薄膜(2),线圈绕组III(7)、线圈绕组IV(8)之间设置绝缘薄膜(2),纤维纱(10)包裹在线圈绕组I(4)、线圈绕组III(7)外部;环氧胶(3)灌注在骨架(1)和左线圈之间,以及骨架(1)和右线圈之间;所述的线圈绕组I(4)末端与线圈绕组IV(8)末端连接;所述的线圈绕组II(5)末端与线圈绕组III(7)末端连接;所述的线圈绕组I(4)始端与线圈绕组IV(8)始端作为一个供电通道的输入与输出;所述的线圈绕组II(5)始端与线圈绕组III(7)始端作为另一个供电通道的输入与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阀双余度线圈,其特征在于,绝缘薄膜(2)采用聚酰亚胺薄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阀双余度线圈,其特征在于,纤维纱(10)采用无碱玻璃纤维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阀双余度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绕组I(4)末端的漆包线(11)连接引出线(6),线圈绕组IV(8)末端的漆包线(11)连接引出线(6),两段引出线(6)通过套管(9)连接;所述的线圈绕组II(5)末端的漆包线(11)连接引出线(6),线圈绕组III(7)末端的漆包线(11)连接引出线(6),两段引出线(6)通过套管(9)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阀双余度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绕组I(4)始端、线圈绕组IV(8)始端、线圈绕组II(5)始端、线圈绕组III(7)的始端均通过引出线(6)引出。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阀双余度线圈,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薄膜层数为2~3层。7.根据权利要求1
‑
6任意一条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伟山,周振锋,马东辰,于宝地,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工业南京伺服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