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8716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第一支撑部,大底包括第一、二、三、四防滑部,中底包括第一、二外环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对应后跟边缘位置,第二外环部环绕大底边缘且对应后跟边缘的部分设置在第二支撑部上;第一外环部环绕第二外环部边缘,第二支撑部内、外侧表面设置若干条弧形带状凸起,从靠近第二外环部的位置依次向靠近后脚跟边缘分布时长度逐渐减小。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前脚掌区域的第一外环部、后跟区域的第二支撑部以及足弓至后跟区域的第二外环部形成缓震回弹机构,提供良好的缓震性能。提供良好的缓震性能。提供良好的缓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子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介绍

[000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0003]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下对运动鞋的性能是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对运动鞋的轻便性和耐磨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对运动鞋的支撑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如果一味的采用避震、减震结构进行缓冲,或者通过材料的选择以改变鞋底重量,这样的改进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脚部对鞋底本体施加的作用力时能够起到缓震回弹作用,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第一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方;所述大底包括第一防滑部、第二防滑部、第三防滑部以及第四防滑部;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外侧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内侧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三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后跟外侧对应的区域;所述第四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后跟内侧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部与所述第三防滑部彼此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第一支撑区域;所述第二防滑部与所述第四防滑部彼此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第二支撑区域;所述中底包括第一外环部、第二外环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且对应后跟边缘的位置进行设置;所述第二外环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环绕所述大底的边缘进行设置,且对应后跟边缘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上;所述第一外环部沿着所述第二外环部的边缘上方进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内侧表面与外侧表面分别设置若干条弧形带状凸起,所述弧形带状凸起的圆弧弧度均朝向所述第二外环部设置的位置,且每个弧形带状凸起的尺寸不同,以靠近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位置依次向靠近后脚跟边缘的位置分布时,所述弧形带状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支撑区域从触地端边缘向所述第二外环部的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
[0006]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条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为条状凸起,
且彼此平行地、沿着从脚尖至足弓方向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其中,每个第一凸起的长度不同,以所述第一防滑部的中心位置分别向脚尖、足弓方向分布时,所述第一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少;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为圆形凹槽,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其中,每个第一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为圆形凹槽,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其中,每个第二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条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为条状凸起,且彼此平行地、沿着从足弓至后跟方向并排分布在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其中,每个第二凸起的长度不同,以所述第四防滑部的中心位置分别向足弓、后跟方向分布时,所述第四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少。
[0007]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还包括若干个第一容置槽,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上时将对应位置上的第一凸起分割成两个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形状为椭圆形形状,长轴沿着脚尖至足弓延伸的方向进行设置,短轴沿着所述第一凸起延伸的方向进行设置;所述第一防滑部与第二防滑部之间还设置第二容置槽,沿着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分布在所述大底的前脚掌覆盖的区域内,将所述第一防滑部与第二防滑部分隔开;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还包括若干个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形状近似为扇形,每个所述第三凹槽的扇形圆心沿着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外侧边缘依次排布,每个所述第三凹槽的扇形圆弧沿着所述第二防滑部的内侧边缘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凹槽之间还形成第四凹槽,所述若干个第一凹槽矩阵分布在每个第三凹槽所形成的封闭区域内;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还包括若干个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凹槽的形状近似为扇形,每个所述第五凹槽的扇形圆心沿着所述第二支撑区域与所述第三防滑部相连接的区域边缘依次排布,每个所述第五凹槽的扇形圆弧沿着所述第三防滑部的外侧边缘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五凹槽之间还形成第六凹槽,所述若干个第二凹槽矩阵分布在每个第五凹槽所形成的封闭区域内。
[0008]其中,所述第二容置槽中还设置第三容置槽,用于容纳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三容置槽的形状为椭圆形形状,所述第三容置槽的椭圆形长轴沿着所述第二容置槽延伸的方向进行设置,所述第三容置槽的椭圆形短轴沿着所述第一凸起延伸的方向进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区域内部还设置第四容置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四容置槽的形状为弧形带状,从对应足弓覆盖的区域延伸至后跟中心,从而将所述第三防滑部与第四防滑部彼此分隔开。
[0009]其中,所述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表面还形成一第三支撑区域,所述第三支撑区域的形状近似为椭圆形,所述第三支撑区域的表面还设置若干个矩阵分布的点状凸起;每个所述点状凸起的尺寸不同,沿着所述弧形带状凸起内侧边缘向远离触地面方向排布时,所述点状凸起的尺寸逐渐减小,深度逐渐也逐渐减小。
[00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0011]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在所述鞋面的外侧、内侧表面分别设置第一贴膜、第二贴膜;所
述第一贴膜沿着所述中底的外侧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外侧;所述第二贴膜沿着所述中底的内侧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内侧。
[0012]其中,所述第一贴膜为两个圆弧带状凸起形成的封闭环形贴膜;所述圆弧带状凸起的圆弧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鞋面的一侧,且两个所述圆弧带状凸起的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二外环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圆弧带状凸起的另一端彼此连接;所述鞋面对应所述第一贴膜的未被覆盖的区域被设置为网面;所述第二贴膜为圆弧形状,所述第二贴膜的圆弧开口方向朝向所述鞋面的一侧,圆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环部固定连接,另一端靠近所述鞋眼扣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鞋面上。
[0013]其中,所述后跟的表面还设置防护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第一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第一防滑部、第二防滑部、第三防滑部以及第四防滑部;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外侧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内侧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三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后跟外侧对应的区域;所述第四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后跟内侧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部与所述第三防滑部彼此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第一支撑区域;所述第二防滑部与所述第四防滑部彼此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第二支撑区域;所述中底包括第一外环部、第二外环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且对应后跟边缘的位置进行设置;所述第二外环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环绕所述大底的边缘进行设置,且对应后跟边缘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第一外环部沿着所述第二外环部的边缘上方进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内侧表面与外侧表面分别设置若干条弧形带状凸起,所述弧形带状凸起的圆弧弧度均朝向所述第二外环部设置的位置,且每个弧形带状凸起的尺寸不同,以靠近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位置依次向靠近后脚跟边缘的位置分布时,所述弧形带状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支撑区域从触地端边缘向所述第二外环部的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条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为条状凸起,且彼此平行地、沿着从脚尖至足弓方向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其中,每个第一凸起的长度不同,以所述第一防滑部的中心位置分别向脚尖、足弓方向分布时,所述第一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少;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为圆形凹槽,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其中,每个第一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为圆形凹槽,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其中,每个第二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条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为条状凸起,且彼此平行地、沿着从足弓至后跟方向并排分布在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其中,每个第二凸起的长度不同,以所述第四防滑部的中心位置分别向足弓、后跟方向分布时,所述第二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还包括若干个第一容置槽,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上时将对应位置上的第一凸起分割成两个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形状为椭圆形形状,长轴沿着脚尖至足弓延伸的方向进行设置,短轴沿着所述第一凸起延伸的方向进行设置;所述第一防滑部与第二防滑部之间还设置第二容置槽,沿着脚尖至足弓延伸方向分布在所述大底的前脚掌覆盖的区域内,将所述第一防滑部与第二防滑部分隔开;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还包括若干个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形状近似为扇形,每个所述第三凹槽的扇形圆心沿着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外侧边缘依次排布,每个所述第三凹槽的扇形圆弧沿着所述第二防滑部的内侧边缘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凹槽之间还形成第四凹槽,所述若干个第一凹槽矩阵分布在每个第三凹槽所形成的封闭区域内;
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还包括若干个第五凹槽,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宇涛陈晶赵小红蔡秉恒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乔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