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8677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件,大底包括覆盖前脚掌对应区域的第一防滑部、覆盖后跟对应区域的第二防滑部,且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支撑区域用于容纳支撑部;中底包括外环部和防护部,外环部表面平行分布若干个条状凸起,每个条状凸起包括第一、二、三凸起,第一凸起从脚尖位置沿外环部表面向足弓区域延伸,第二凸起近似半圆形状,从第一凸起终点在足弓对应的区域向远离触地面的方向弯曲分布,第三凸起从第二凸起终点沿外环部表面延伸分布至后跟中轴线的位置。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大底、中底和支撑部一体化以形成缓震回弹机构,提供良好的缓震回弹性能。提供良好的缓震回弹性能。提供良好的缓震回弹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子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介绍

[000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0003]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要提供一定的弹力,一般市场上的运动鞋底部的韧性和弹性较差,使得鞋底很容易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脚部对鞋底本体施加的作用力时能够起到缓震、回弹作用,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件,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方;所述大底包括第一防滑部、以及第二防滑部;所述第一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后跟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部与所述第二防滑部之间不连接,且彼此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支撑区域,所述支撑部对应覆盖在所述支撑区域中;所述第一防滑部上设置若干个形状近似波浪形状的第一条状凸起,彼此平行地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所述若干个第一条状凸起的触地端高度基本一致;相邻两个第一条状凸起之间所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第一条状通孔;所述第二防滑部上设置若干个形状近似波浪形状的第二条状凸起,彼此平行地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所述若干个第二条状凸起的触地端高度基本一致;相邻两个第二条状凸起之间所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第二条状通孔;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防护部;所述外环部设置在所述大底上,所述防护部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且对应后跟边缘的位置进行设置;所述外环部的表面设置若干个彼此平行、并排分布的条状凸起,每个所述条状凸起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为长条状凸起,以脚尖为起点、以足弓对应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外环部的表面向足弓区域延伸进行分布;所述第二凸起为近似半圆形状的条状凸起,以所述第一凸起的终点为起点,以所述防护部对应的区域为终点,在所述足弓对应的区域向远离触地面的方向弯曲进行分布;所述第三凸起为长条状凸起,以所述第二凸起的终点为起点,以后跟中轴线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外环部的表面进行延伸分布。
[0006]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中开设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靠近脚尖区域的一端封闭,靠近足弓区域的一端开放;所述第二防滑部中开设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靠近后跟区域
的一端封闭,靠近足弓区域的一端开放;所述第一通槽开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槽开放的一端、以及所述支撑区域共同形成一连通的区域;所述第一通槽内部填充设置第一支撑部件,所述第二通槽内部填充设置第二支撑部件。
[0007]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第二支撑部件均由MD材料制成。
[0008]其中,所述支撑部设置若干个条状凸起,所述条状凸起的延伸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所述支撑部由TPU材料制成。
[0009]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条状通孔的尺寸不同,靠近脚尖、足弓区域分布的第一条状通孔的尺寸小于分布在前脚掌中心区域的第一条状通孔的尺寸;所述若干个第二条状通孔的尺寸不同,靠近后跟边缘区域分布的第二条状通孔的尺寸小于分布在后跟中心区域的第二条状通孔的尺寸。
[00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0011]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设置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沿着所述中底的外侧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外侧;在所述鞋面的内侧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沿着所述中底的内侧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内侧。
[0012]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近似“7”字形状,一端与所述前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由TPU材料制成;所述第二通孔近似“7”字形状,一端与所述前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连接。
[0013]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上还开设若干个第一通孔,所述鞋面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区域被设置为网面。
[0014]其中,在所述鞋面的外侧,所述前片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之间的区域通过贴膜压凹工艺设置第一贴膜;在所述鞋面的内侧,所述前片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区域通过贴膜压凹工艺设置第二贴膜。
[0015]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在所述大底上设置彼此距离预设距离的第一防滑部和第二防滑部,且将支撑部设置在由所述预设距离形成的支撑区域中,由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述支撑部能够起到稳定鞋底的作用,防止鞋底随着运动员的脚部作出各种动作时而产生过度的、任意方向上的弯折,从而带来脚部损伤风险的问题。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上还设置若干个条状凸起,能够更进一步地增强所述支撑部的稳定性,以及随着脚部作出动作而产生弯折后能够一方面顺应运动导致的弯折趋势,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弯折时保持一定的稳固性和回弹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
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首先对本技术所涉及到的现有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0022]MD底也叫PHYLON底,俗称飞龙,可以减少脚的负担,而且这种材质虽然有比较软,弹性效果又好,防震效果也非常的不错,但在碰到高温时,MD底的这种鞋子容易收缩,还会起皱。
[0023]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TPU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其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件,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第一防滑部、以及第二防滑部;所述第一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后跟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部与所述第二防滑部之间不连接,且彼此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支撑区域,所述支撑部对应覆盖在所述支撑区域中;所述第一防滑部上设置若干个形状近似波浪形状的第一条状凸起,彼此平行地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若干个所述第一条状凸起的触地端高度基本一致;相邻两个第一条状凸起之间所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第一条状通孔;所述第二防滑部上设置若干个形状近似波浪形状的第二条状凸起,彼此平行地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若干个所述第二条状凸起的触地端高度基本一致;相邻两个第二条状凸起之间所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第二条状通孔;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防护部;所述外环部设置在所述大底上,所述防护部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且对应后跟边缘的位置进行设置;所述外环部的表面设置若干个彼此平行、并排分布的条状凸起,每个所述条状凸起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为长条状凸起,以脚尖为起点、以足弓对应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外环部的表面向足弓区域延伸进行分布;所述第二凸起为近似半圆形状的条状凸起,以所述第一凸起的终点为起点,以所述防护部对应的区域为终点,在所述足弓对应的区域向远离触地面的方向弯曲进行分布;所述第三凸起为长条状凸起,以所述第二凸起的终点为起点,以后跟中轴线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外环部的表面进行延伸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部中开设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靠近脚尖区域的一端封闭,靠近足弓区域的一端开放;所述第二防滑部中开设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靠近后跟区域的一端封闭,靠近足弓区域的一端开放;所述第一通槽开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槽开放的一端、以及所述支撑区域共同形成一连通的区域;所述第一通槽内部填充设置第一支撑部件,所述第二通槽内部填充设置第二支撑部件。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东旭陈尔曼刘金武邱岑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乔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