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8131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包括镜筒以及沿光线入射光路自前向后依次间隔设置在镜筒内部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非球面负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非球面正透镜)、第五透镜(非球面负透镜)、第六透镜(非球面正透镜)和滤光片,所述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设有光阑;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五透镜均为负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六透镜均为正透镜;所述镜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镜筒、第二镜筒和第三镜筒。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片非球面透镜,合理分配各个镜面的光焦度,有效地校正了镜头的像差、色差;采用合理的面型设计使得非球面透镜能有效地控制整个光学系统的畸变,提高了成像质量。提高了成像质量。提高了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后视镜摄像头
,尤其涉及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

技术介绍

[0002]流媒体后视镜,就是将车内后视镜变成一个实时后方路况显示屏,主要是通过高清的外置后视摄像头对车辆后方环境进行拍摄,并把图像呈现到后视镜上。
[0003]广角定焦镜头广泛地被应用于车载监控系统,特别是车载后视系统中,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对广角镜头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市面上的普通车载后视广角镜头总体成像畸变较大,成像质量不高;且现有的广角镜头都是一体式结构,无法拆卸,镜头损坏后只能更换整个镜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广角镜头成像畸变大、成像质量不高等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包括镜筒以及沿光线入射光路自前向后依次间隔设置在镜筒内部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滤光片,所述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设有光阑;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五透镜均为负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六透镜均为正透镜;所述镜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镜筒、第二镜筒和第三镜筒,所述第一透镜嵌设在第一镜筒内部,所述第二透镜嵌设在第二镜筒内,所述第三透镜、光阑、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滤光片均嵌设在第三镜筒内。
[0007]所述第一透镜为玻璃负透镜,第二透镜为塑胶非球面负透镜,第三透镜为玻璃正透镜,第四透镜为塑胶非球面正透镜,第五透镜为塑胶非球面负透镜,第六透镜为塑胶非球面正透镜;其中,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密接胶合。
[0008]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片非球面透镜,合理分配各个镜面的光焦度,有效地校正了镜头的像差、色差;采用合理的面型设计使得非球面透镜能有效地控制整个光学系统的畸变,提高了成像质量。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镜筒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镜筒的后端和第三镜筒的前端均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二镜筒与第一镜筒、第三镜筒通过螺纹结构可拆卸连接;通过将第二镜筒分别与第一镜筒、第三镜筒螺纹连接,一方面便于在镜筒损坏时可单独更换镜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旋转镜筒来调节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第三透镜之间的空气间距,从而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镜筒的前端和后端均套设有弹性密封垫圈,通过设置弹性密封垫圈,一方面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在密封的前提下,能够细微调节第二镜筒与第一镜筒、第三镜筒之间的间距。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镜筒的后端和第三镜筒的前端均沿径向设有紧定螺钉,所述紧定螺钉的末端贯穿第一镜筒或第三镜筒的侧壁后与第二镜筒的外壁抵接;通过设置紧定螺钉,可以在调节好第二镜筒与第一镜筒、第三镜筒之间的间距后,将第二镜筒与第一镜筒、第三镜筒固定锁死,提高了镜头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镜筒的后端外壁和第三镜筒的前端外壁均沿周向设有刻度线,所述第二镜筒的外壁设有与所述刻度线位置相配的基准线;通过以基准线作为参考线来读取刻度线的刻度值,可以读取第一镜筒、第三镜筒相对第二镜筒的旋转量,经过换算(根据螺距换算)即可得到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第三透镜之间的间距。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镜筒的后端外壁和第三镜筒的前端外壁均设有凸面透镜,所述凸面透镜覆盖刻度线所在区域;通过设置凸面透镜(类似放大镜的作用)可以对刻度线起到放大的作用,便于读取刻度值。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镜筒的前端内部还嵌设有保护镜片,用于对镜筒内部的透镜起到保护作用。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1.25~1.73mm可调;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2.97~3.46mm可调;所述第三透镜与光阑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02~0.20mm;所述光阑与第四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02~0.25mm;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0.12mm;所述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为0.01~0.18mm。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

25.5mm~

22.35mm;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

3.15mm~

3.70mm;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5.15mm~5.78mm;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3.21mm~3.75mm;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

2.44mm~

2.95mm;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为3.45mm~4.05mm;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构成光焦度为负的前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构成光焦度为正的后镜组。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1.71~1.86;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1.48~1.57;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1.65~1.85;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1.48~1.57;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1.51~1.66;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为1.48~1.58。
[0018]有益效果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片非球面透镜,合理分配各个镜面的光焦度,有效地校正了镜头的像差、色差;采用合理的面型设计使得非球面透镜能有效地控制整个光学系统的畸变,提高了成像质量;
[0021](2)本专利技术通过将镜筒设计为可拆卸连接结构,便于在镜头损坏时可单独更换镜片,从而降低了成本;
[0022](3)本专利技术将第二镜筒与第一镜筒、第三镜筒通过螺纹连接,可通过旋转调节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第三透镜之间的间距,从而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且通过设置紧定螺钉可实现第二镜筒与第一镜筒、第三镜筒之间的紧固连接,提高了镜头结构的稳定性;
[0023](4)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镜筒的外壁设置刻度线和基准线,并在刻度线区域覆盖凸面透镜对刻度线进行放大,便于读取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第三透镜之间的间距,方便精准调节三个镜片之间的间距。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8]1、第一透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以及沿光线入射光路自前向后依次间隔设置在镜筒内部的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和滤光片(7),所述第三透镜(3)和第四透镜(4)之间设有光阑(8);所述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五透镜(5)均为负透镜,所述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六透镜(6)均为正透镜;所述镜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镜筒(9)、第二镜筒(10)和第三镜筒(11),所述第一透镜(1)嵌设在第一镜筒(9)内部,所述第二透镜(2)嵌设在第二镜筒(10)内,所述第三透镜(3)、光阑(8)、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和滤光片(7)均嵌设在第三镜筒(11)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筒(10)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镜筒(9)的后端和第三镜筒(11)的前端均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二镜筒(10)与第一镜筒(9)、第三镜筒(11)通过螺纹结构可拆卸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筒(10)的前端和后端均套设有弹性密封垫圈(1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筒(9)的后端和第三镜筒(11)的前端均沿径向设有紧定螺钉(13),所述紧定螺钉(13)的末端贯穿第一镜筒(9)或第三镜筒(11)的侧壁后与第二镜筒(10)的外壁抵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筒(9)的后端外壁和第三镜筒(11)的前端外壁均沿周向设有刻度线(14),所述第二镜筒(10)的外壁设有与所述刻度线(14)位置相配的基准线(15)。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低畸变车载流媒体后视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筒(9)的后端外壁和第三镜筒(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华江何东升郭勒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宇瞳玖洲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