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8065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包括空气压缩子系统、膨胀发电子系统、循环冷却子系统,所述空气压缩子系统包括第一段压缩机、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压缩机、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二段冷却器、第三段压缩机、第三段冷却器以及储气库;所述膨胀发电子系统包括储气库、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一段空气透平、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以及第二段空气透平;所述循环冷却子系统包括机力塔、循环水泵、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冷却器以及第三段冷却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高效的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作为储热装置以及热交换设备,实现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储换热系统集成优化。气储能电站的储换热系统集成优化。气储能电站的储换热系统集成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属于压缩空气储能发电


技术介绍

[0002]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间接性、大型储能技术,它在电网负荷低谷期间,通过压缩机压缩空气存储电能,并将压缩空气运输至岩石洞穴、废弃盐洞、废弃矿井或者其他压力容器中;在电网高负荷期间,放出储气库内高压气体,经过燃烧室或换热器加热,升高至一定温度送至涡轮膨胀机,将压缩空气的热力势能转变为膨胀机的机械功输出,驱动发电机发电。压缩空气储因其本身大容量、效率高、启动快、相应灵活等特点颇具应用前景。
[0003]1978年,世界上第一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德国投运,1991年,美国麦金托什电站投运,上述两座储能电站均采用基于燃气轮机发电技术衍生而来的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路线,高压空气需要与燃气燃烧后膨胀做功。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技术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但工程应用项目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处于搁置状态,国内关于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工程应用方面,江苏金坛、贵州毕节、河北张家口等多个项目已投产,同时还有多个项目在规划和建设中,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由于其环保、灵活等特点,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0004]目前,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压缩阶段产生的压缩热由水、导热油或熔融盐等储热介质吸收,在膨胀做工阶段加热空气拓宽其膨胀做功能力。储能与释能阶段的热交换设备相互独立,气水换热器数量较多,且需要布置大容积的储热装置,工艺系统管道布置较为复杂,电站建设成本及系统集成复杂程度较高,同时空间占用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采用高效的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作为储热装置以及热交换设备,实现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储换热系统集成优化。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包括空气压缩子系统、膨胀发电子系统、循环冷却子系统,其中:
[0008]所述空气压缩子系统包括按先后顺序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压缩机、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压缩机、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二段冷却器、第三段压缩机、第三段冷却器以及储气库;
[0009]所述膨胀发电子系统包括按先后顺序依次连接的储气库、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一段空气透平、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以及第二段空气透平;
[0010]所述循环冷却子系统包括机力塔、循环水泵、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冷却器以及第三段冷却器,所述机力塔与循环水泵相连,所述循环水泵分别与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冷却
器和第三段冷却器壳侧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冷却器和第三段冷却器壳侧出口与机力塔相连。
[0011]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压缩子系统中,第一段压缩机与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之间,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与第一段冷却器之间,第二段压缩机与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之间,第三段冷却器与储气库之间,均设有隔断阀。
[0012]进一步的,所述膨胀发电子系统中,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与第一段空气透平之间,第一段空气透平与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之间,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与第二段空气透平之间,均设有隔断阀;所述储气库与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之间设有两级隔断阀。
[0013]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为第一段压缩机和第二段空气透平共用,第一段压缩机出口管道与第二段空气透平入口管道汇总后与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相连,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出口管道分别与第一段冷却器和第一段空气透平出口相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为第二段压缩机和第一段空气透平共用,第二段压缩机出口管道与第一段空气透平入口管道汇总后与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相连,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出口管道分别与第二段冷却器和储气库出口相连接。
[0015]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根据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运行方法,包括:
[0016]储能阶段,将所述膨胀发电子系统中的隔断阀均关闭,来自大气环境中的空气经压缩机多段压缩后,经第一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一冷却器、第二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二冷却器、第三冷却器冷却,冷却后的高压空气经隔断阀送入储气库储存,输入的压缩空气用于建立储气库压缩空气压力,为膨胀侧提供高压的工作介质;
[0017]释能阶段,将所述空气压缩子系统中的隔断阀均关闭,来自储气库中的低温空气经第一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二高温固体蓄热装置加热后,分别进入第一段空气透平、第二段空气透平膨胀做功,做功后的冷空气排入大气环境中。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提供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基于储能阶段与释能阶段的运行特性,通过高温固体蓄热装置实现释能侧与储能侧的热量传递深度耦合,实现储换热系统集成优化,降低了储换热系统复杂程度,大幅减少了换热系统的土地占用。
[0020]2、采用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省去了储换热系统的换热器数量和储罐,节约了储换热系统的建设成本,提高了机组的经济性,缩短了电站的投资回收期。
[0021]3、采用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储换热系统降低了建设成本,实现系统集成优化,提升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新型储能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其大规模应用和商业化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0022]图1一种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热力系统图;
[0023]图2一种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过程运行系统图;
[0024]图3一种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释能过程运行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压缩子系统、膨胀发电子系统、循环冷却子系统,其中:所述空气压缩子系统包括按先后顺序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压缩机、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压缩机、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二段冷却器、第三段压缩机、第三段冷却器以及储气库;所述膨胀发电子系统包括按先后顺序依次连接的储气库、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第一段空气透平、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以及第二段空气透平;所述循环冷却子系统包括机力塔、循环水泵、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冷却器以及第三段冷却器,所述机力塔与循环水泵相连,所述循环水泵分别与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冷却器和第三段冷却器壳侧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段冷却器、第二段冷却器和第三段冷却器壳侧出口与机力塔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压缩子系统中,第一段压缩机与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之间,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与第一段冷却器之间,第二段压缩机与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之间,第三段冷却器与储气库之间,均设有隔断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温固体蓄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发电子系统中,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与第一段空气透平之间,第一段空气透平与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之间,第一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与第二段空气透平之间,均设有隔断阀;所述储气库与第二段高温固体蓄热装置之间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晨李季李睿姜小峰朱学成吴斌宋坤林袁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