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扭转刚度值的处理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7399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扭转刚度值的处理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扭转角和负载值,其中,扭转角包括:车辆前端的两个减震器之间的前端扭转角、车辆后端的副车架上前悬置处的第一后端扭转角,和车辆后端的副车架上后悬置处的第二后端扭转角,负载值包括:车辆上多个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对第一后端扭转角和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等效转换,得到后端扭转角,其中,后端扭转角用于表征车辆后端的轮心正上方副车架处的扭转角;基于前端扭转角、后端扭转角和负载值,确定车辆的目标扭转刚度值。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获取车辆扭转刚度值的获取准确率低的技术问题。转刚度值的获取准确率低的技术问题。转刚度值的获取准确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其扭转刚度值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测试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及其扭转刚度值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获取车辆扭转刚度值时,主要是通过对车辆的前端扭转刚度值和后端扭转刚度值进行估算处理,以得到车辆的扭转刚度值,这就导致了获取车辆的扭转刚度值的获取准确率低。
[0003]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其扭转刚度值的处理方法和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获取车辆扭转刚度值的获取准确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扭转刚度值的处理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扭转角和负载值,其中,扭转角包括:车辆前端的两个减震器之间的前端扭转角、车辆后端的副车架上前悬置处的第一后端扭转角,和车辆后端的副车架上后悬置处的第二后端扭转角,负载值包括:车辆上多个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对第一后端扭转角和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等效转换,得到后端扭转角,其中,后端扭转角用于表征车辆后端的轮心正上方副车架处的扭转角;基于前端扭转角、后端扭转角和负载值,确定车辆的目标扭转刚度值。
[0006]可选地,对第一后端扭转角和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等效转换,得到后端扭转角,包括:获取第一水平距离与第二水平距离,其中,第一水平距离用于表征车辆后端的副车架上前悬置中心至车辆后端的轮心的水平距离,第二水平距离用于表征车辆后端的副车架上后悬置中心至车辆后端的轮心的水平距离;基于第一水平距离和第二水平距离分别对第一后端扭转角和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一归一化扭转角和第二归一化扭转角;获取第一归一化扭转角和第二归一化扭转角之和,得到后端扭转角。
[0007]可选地,基于第一水平距离和第二水平距离分别对第一后端扭转角和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一归一化扭转角和第二归一化扭转角,包括:获取第一水平距离和第二水平距离之和,得到距离和;获取第一后端扭转角与第二水平距离的乘积,得到第一乘积;获取第二后端扭转角与第一水平距离的乘积,得到第二乘积;获取第一乘积与距离和的比值,得到第一归一化扭转角;获取第二乘积与距离和的比值,得到第二归一化扭转角。
[0008]可选地,基于前端扭转角、后端扭转角和负载值,确定车辆的目标扭转刚度值,包括:基于前端扭转角和负载值中车辆前端的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确定施加在车辆前端的车辆上的第一施加负载值;基于后端扭转角和负载值中车辆后端的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确定施加在车辆前端的车辆上的第二施加负载值;获取前端扭转角和后端扭转角之和,得到车辆的整车扭转角;基于第一施加负载值、第二施加负载值和整车扭转角,得到目标扭转
刚度值。
[0009]可选地,基于前端扭转角和负载值中车辆前端的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确定施加在车辆前端的车辆上的第一施加负载值,包括:确定车辆前端的车轮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轮距;获取车辆前端的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之差,得到第一负载差;获取前端扭转角的余弦值,得到第一余弦值;获取第一轮距、第一负载差和第一余弦值的乘积,得到第一初始负载值;获取第一初始负载值与预设值的商值,得到第一施加负载值。
[0010]可选地,基于后端扭转角和负载值中车辆后端的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确定施加在车辆前端的车辆上的第二施加负载值,包括:确定车辆后端的车轮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二轮距;获取车辆后端的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之差,得到第二负载差;获取后端扭转角的余弦值,得到第二余弦值;获取第二轮距、第二负载差和第二余弦值的乘积,得到第二初始负载值;获取第二初始负载值与预设值的比值,得到第二施加负载值。
[0011]可选地,基于第一施加负载值、第二施加负载值和整车扭转角,得到目标扭转刚度值,包括:获取第一施加负载值和整车扭转角的商值,得到车辆前端的前端扭转刚度值;获取第二施加负载值和整车扭转角的商值,得到车辆后端的后端扭转刚度值;获取前端扭转刚度值与后端扭转刚度值的和值,得到目标刚度值。
[0012]可选地,获取车辆的扭转角和负载值,包括:对车辆上安装的多个称重传感器和多个倾角传感器进行清零;通过多个倾角传感器获取扭转角,并通过多个称重传感器获取负载值。
[0013]可选地,对车辆上安装的多个称重传感器和多个倾角传感器进行清零,包括:调整多个作动器高度,并对多个称重传感器进行清零,其中,多个作动器用于对车辆距离地面的高度进行调节;将车辆放在多个称重传感器上并获取多个称重传感器的多个初始值;对多个倾角传感器进行清零。
[0014]可选地,通过多个倾角传感器获取扭转角,并通过多个称重传感器获取负载值,包括:基于初始值对多个作动器进行划分,得到第一作动器集合和第二作动器集合,其中,第一作动器集合包括:多个初始值中最小初始值对应的第一作动器,以及位于第一作动器的对角线上的第二作动器,第二作动器集合包括多个作动器中除第一作动器和第二作动器之外的其他作动器;控制第一作动器集合按照第一方向运动,且第二作动器集合按照第二方向运动,确定多个作动器的目标距离,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目标距离用于表征多个作动器的当前位置相对于多个作动器的初始位置的距离;基于目标距离,控制多个作动器的高度按照预设比例增加;在多个作动器的高度按照预设比例增加的过程中,通过多个倾角传感器获取扭转角,并通过多个称重传感器获取负载值。
[0015]可选地,控制第一作动器集合按照第一方向运动,且第二作动器集合按照第二方向运动,确定多个作动器的目标距离,包括:控制第一作动器集合中的所有作动器的高度同步降低,并控制第二作动器集合中的所有作动器的高度同步上升;响应于第二作动器集合中的所有作动器停止上升,确定多个作动器的当前位置相对于多个作动器的初始位置的距离,得到目标距离。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扭转刚度值的处理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的扭转角和负载值,其中,扭转角包括:车辆前端的两个减震器之间的前端扭转角、车辆后端的副车架上前悬置处的第一后端扭转角,和车辆后端的副车架
上后悬置处的第二后端扭转角,负载值包括:车辆上多个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转换模块,用于对第一后端扭转角和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等效转换,得到后端扭转角,其中,后端扭转角用于表征车辆后端的轮心正上方副车架处的扭转角;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前端扭转角、后端扭转角和负载值,确定车辆的目标扭转刚度值。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上述任意一项的车辆扭转刚度值的处理方法。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所在设备的处理器中执行上述任意一项的车辆扭转刚度值的处理方法。
[0019]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采用获取车辆的扭转角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扭转刚度值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所述车辆的扭转角和负载值,其中,所述扭转角包括:所述车辆前端的两个减震器之间的前端扭转角、所述车辆后端的副车架上前悬置处的第一后端扭转角,和所述车辆后端的副车架上后悬置处的第二后端扭转角,所述负载值包括:所述车辆上多个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对所述第一后端扭转角和所述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等效转换,得到后端扭转角,其中,所述后端扭转角用于表征所述车辆后端的轮心正上方副车架处的扭转角;基于所述前端扭转角、所述后端扭转角和所述负载值,确定所述车辆的目标扭转刚度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后端扭转角和所述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等效转换,得到后端扭转角,包括:获取第一水平距离与第二水平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水平距离用于表征所述车辆后端的所述副车架上前悬置中心至所述车辆后端的轮心的水平距离,所述第二水平距离用于表征所述车辆后端的所述副车架上后悬置中心至所述车辆后端的轮心的水平距离;基于所述第一水平距离和所述第二水平距离分别对所述第一后端扭转角和所述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一归一化扭转角和第二归一化扭转角;获取所述第一归一化扭转角和第二归一化扭转角之和,得到所述后端扭转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水平距离和所述第二水平距离分别对所述第一后端扭转角和所述第二后端扭转角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一归一化扭转角和第二归一化扭转角,包括:获取所述第一水平距离和所述第二水平距离之和,得到距离和;获取所述第一后端扭转角与所述第二水平距离的乘积,得到第一乘积;获取所述第二后端扭转角与所述第一水平距离的乘积,得到第二乘积;获取所述第一乘积与所述距离和的比值,得到所述第一归一化扭转角;获取所述第二乘积与所述距离和的比值,得到所述第二归一化扭转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前端扭转角、所述后端扭转角和所述负载值,确定所述车辆的目标扭转刚度值,包括:基于所述前端扭转角和所述负载值中所述车辆前端的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确定施加在所述车辆前端的车辆上的第一施加负载值;基于所述后端扭转角和所述负载值中所述车辆后端的车轮轮心处的负载值,确定施加在所述车辆前端的车辆上的第二施加负载值;获取所述前端扭转角和所述后端扭转角之和,得到所述车辆的整车扭转角;基于所述第一施加负载值、所述第二施加负载值和所述整车扭转角,得到所述目标扭转刚度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前端扭转角和所述负载值中所述车辆前端的车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玲玲郝文权蒋永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