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7398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左壳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油槽,右壳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油槽,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之间对应连通设置,左壳体和右壳体的法兰面呈花瓣形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化了差速器壳体的外型结构,达到了轻量化处理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增加多处油槽结构,保证差速器壳内部零部件充分润滑,提高了润滑油的流动性,降低了差速器齿轮磨损的故障率,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不等壁厚设计,取消了若干加强筋结构,通过拓扑优化分析保证壳体强度的同时来进行轻量化设计,进一步有效减轻了重量。进一步有效减轻了重量。进一步有效减轻了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差速器壳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所用的驱动桥用差速器壳结构较为统一,用量最多的为“三明治”结构的差速器壳,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该差速器壳包括左壳部(1)和右壳部(2),左壳部(1)由第一左壳支撑部(10)、第二左壳支撑部(11)和第三左壳支撑部(12)构成,第二左壳支撑部(11)连接第一左壳支撑部(10)和第三左壳支撑部(12)设置,第三左壳支撑部(12)上设置有若干油槽(13),若干油槽(13)沿第三左壳支撑部(12)的圆周均分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油槽(13)之间设置有左壳加强筋(14)。右壳部由第一右壳支撑部(20)、第二右壳支撑部(21)和第三右壳支撑部(22)构成,第二右壳支撑部(21)连接第一右壳支撑部(20)和第三右壳支撑部(22)设置,第一右壳支撑部(20)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右壳加强筋(23),第三右壳支撑部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右壳加强筋(24)。
[0003]但是,目前市场差速器齿轮磨损故障较为突出,如何提升差速器壳内部零部件润滑性能,来解决异常磨损故障,成为了目前较为急迫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左壳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油槽,所述右壳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之间对应连通设置。
[000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左壳体和右壳体的法兰面呈花瓣形设置。
[000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左壳体包括一体连接设置的第一左壳连接部、第二左壳连接部和第三左壳连接部,其中第二左壳连接部连接第一左壳连接部和第三左壳连接部设置,所述若干第一油槽沿圆周均分设置于第三左壳连接部上。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右壳体包括一体连接设置的第一右壳连接部、第二右壳连接部和第三右壳连接部,其中第二右壳连接部连接第一右壳连接部和第三右壳连接部设置,所述若干第二油槽沿圆周均分设置于第一右壳连接部上。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左壳连接部远离第二左壳连接部一端的壁厚小于第三左壳连接部靠近第二左壳连接部一端的壁厚设置。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右壳连接部上设置有右壳加强筋。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右壳连接部呈向外凸出的弧型设置。
[0012]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在现有差速器壳的基础上进行了轻量化处理,有效减轻了重量。
[0014]2、本技术优化了差速器壳体的外型结构,采用了花瓣形的设置,进一步达到了轻量化处理的效果。
[0015]3、本技术采用增加多处油槽结构,便于桥包内的润滑油能更充分的进入到差速器壳内部,并形成流动循环,提升润滑性能,降低故障率。
[0016]4、本技术采用不等壁厚设计,取消了若干加强筋结构,通过拓扑优化分析保证壳体强度的同时来进行轻量化设计,进一步有效减轻了重量。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现有技术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现有技术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0021]图4为左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右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4]图中,1

左壳部;2

右壳部;3

左壳体;4

右壳体;10

第一左壳支撑部;11

第二左壳支撑部;12

第三左壳支撑部;13

油槽;14

左壳加强筋;20

第一右壳支撑部;21

第二右壳支撑部;22

第三右壳支撑部;23

第一右壳加强筋;24

第二右壳加强筋;30

第一左壳连接部;31

第二左壳连接部;32

第三左壳连接部;33

第一油槽;40

第一右壳连接部;41

第二右壳连接部;42

第三右壳连接部;43

第二油槽;44

右壳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根据图1至图6所示,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包括左壳体3和右壳体4,所述左壳体3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油槽33,所述右壳体4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油槽43,所述第一油槽33和第二油槽43之间对应连通设置。
[0027]左壳体3和右壳体4的法兰面呈花瓣形设置。
[0028]左壳体3包括一体连接设置的第一左壳连接部30、第二左壳连接部31和第三左壳连接部32,其中第二左壳连接部31连接第一左壳连接部30和第三左壳连接部32设置,所述若干第一油槽33沿圆周均分设置于第三左壳连接部32上。
[0029]右壳体4包括一体连接设置的第一右壳连接部40、第二右壳连接部41和第三右壳连接部42,其中第二右壳连接部41连接第一右壳连接部40和第三右壳连接部42设置,所述若干第二油槽43沿圆周均分设置于第一右壳连接部40上。
[0030]第三左壳连接部32远离第二左壳连接部31一端的壁厚小于第三左壳连接部32靠近第二左壳连接部31一端的壁厚设置。
[0031]和现有的差速器壳结构相比,本技术采用了不等壁厚设置,具体如图3和图6所示,图3中第三左壳支撑部远离第二左壳支撑部一端的壁厚,即A

,与第三左壳支撑部靠近第二左壳支撑部一端的壁厚,即A”相比,A

=A”。图6中第三左壳连接部32远离第二左壳连接部31一端的壁厚,即B

,与第三左壳连接部32靠近第二左壳连接部31一端的壁厚,即B”相比,B

<B”,同时,和现有的差速器壳结构相比,本技术还取消了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左壳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油槽,所述右壳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之间对应连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法兰面呈花瓣形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壳体包括一体连接设置的第一左壳连接部、第二左壳连接部和第三左壳连接部,其中第二左壳连接部连接第一左壳连接部和第三左壳连接部设置,所述若干第一油槽沿圆周均分设置于第三左壳连接部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差速器壳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旭飞江建世迟伟鹏袁策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汽车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