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5872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组,其具备:多个电池堆,在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电池壳体,收纳多个电池堆;冷却器,配置于电池壳体的底面;以及缓冲构件,冷却器包括:多个冷却模块,在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连接部,将在排列方向上相邻的冷却模块连接起来,在冷却模块内形成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缓冲构件配置在连接部与保护板之间,所述保护板在冷却器的下方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连接部中的配置缓冲构件的部分形成脆弱部。构件的部分形成脆弱部。构件的部分形成脆弱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组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池组。

技术介绍

[0002]关于具备电池装置和冷却电池装置的冷却器的电池组,提出了各种方案。
[0003]例如,日本特开2020

82983所记载的电池组配置于车辆的地板面板的下表面,电池组具备电池壳体和配置于电池壳体的下表面的冷却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上述的电池装置中,存在多个电池堆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电池壳体内的情况。
[0005]因此,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研究了在冷却器中也对每个电池堆配置冷却模块,并且设置连接各冷却模块的连接部。
[0006]另一方面,当将电池组配置在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侧时,有时因行驶中的车辆而弹起的异物对电池组施加冲击力。因此,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研究了在比电池壳体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配置保护板,并且在保护板与连接部之间配置缓冲构件的电池组。
[0007]在上述那样的电池组中,在对保护板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通过保护板和缓冲构件对连接部施加冲击力。结果,专利技术人等发现施加到连接部的冲击力传递到冷却模块,有时损伤冷却模块。
[0008]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在具备配置在保护板和连接部之间的缓冲构件的电池组中,在对保护板施加了冲击力时,抑制冷却模块损伤。
[0009]本公开的电池组具备:多个电池堆,在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电池壳体,收纳多个电池堆;冷却器,配置于电池壳体的底面;以及缓冲构件,冷却器包括:多个冷却模块,在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连接部,将在排列方向上相邻的冷却模块连接起来,在冷却模块内形成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缓冲构件配置在连接部与保护板之间,所述保护板配置在冷却器的下方,在连接部中的配置缓冲构件的部分形成脆弱部。
[0010]上述脆弱部也可以是划线。上述脆弱部也可以位于比冷却模块与连接部的接合部位靠连接部及缓冲构件的接触部分侧的位置。
[0011]根据本公开,在具备包括冷却模块和连接部的冷却器、配置在冷却器的下方的保护板、以及配置在保护板与连接部之间的缓冲构件的电池组中,在对保护板施加了冲击力时能够抑制冷却模块损伤。
附图说明
[0012]下面将参照附图,示意性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0013]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搭载有电池组10的车辆1的示意图。
[0014]图2是表示电池组10的分解立体图。
[0015]图3是表示冷却器12的立体图。
[0016]图4是图3中的IV

IV线的剖视图。
[0017]图5是表示缓冲构件13的上端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0018]图6是表示缓冲构件13、连接部47、划线16、17的俯视图。
[0019]图7是对保护板14施加了冲击力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使用图1至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进行说明。在图1至图7所示的结构中,对于相同或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1]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搭载有电池组10的车辆1的示意图。车辆1具备地板面板2。地板面板2是形成车辆1的底面的金属制的板状构件。
[0022]电池组10配置在地板面板2的下表面。电池组10包括电池装置11、冷却器12以及缓冲构件13。
[0023]电池装置11配置在地板面板2的下表面侧。冷却器12配置在电池装置11的下表面。保护板14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电池装置11的下方。缓冲构件13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保护板14和电池装置11之间。
[0024]图2是表示电池组10的分解立体图。
[0025]电池装置11包括多个电池堆20和收纳多个电池堆20的电池壳体21。
[0026]电池堆20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形成为长条。电池堆20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排列的多个电池单元23。各电池堆20在前后方向(排列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0027]电池壳体21包括上壳体24及下壳体25。上壳体24设置成从上方覆盖多个电池堆20。下壳体25设置成从下方覆盖多个电池堆20。另外,上壳体24及下壳体25由铝合金等金属形成。
[0028]下壳体25包括底板26和周壁27。周壁27形成在底板26的外周缘部,以从底板26的外周缘部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形成。
[0029]电池组10包括配置在底板26的上表面的内侧导热层30和配置在底板26的下表面的外侧导热层31。
[0030]内侧导热层30包括多个导热部33,各导热部33配置在电池堆20与底板26之间。各导热部33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形成为长条。
[0031]内侧导热层30例如由氨基甲酸乙酯类树脂形成。此外,内侧导热层30也可以由包含硅酮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或环氧树脂等的粘接剂形成。
[0032]内侧导热层30是将各电池堆20的热传递到冷却器12的构件。内侧导热层30还作为将各电池堆20固定于底板26的粘接剂发挥功能。
[0033]外侧导热层31配置在底板26及冷却器12之间。外侧导热层31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框部40和多个导热部41。
[0034]各导热部41位于电池堆20的下方。导热部41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形成为长条。导热部41的各自的两端与外框部40连接。
[0035]外侧导热层31例如由氨基甲酸乙酯类树脂形成。此外,外侧导热层31也可以由包
含硅酮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或环氧树脂等的粘接剂等形成。外侧导热层31也作为使冷却器12及底板26粘接的粘接剂发挥功能。
[0036]外侧导热层31将从电池堆20通过内侧导热层30和底板26而传递的热传递到冷却器12。
[0037]图3是表示冷却器12的立体图。冷却器12包括冷却单元44、保持框46、供给管48、排出管49以及加强部50。
[0038]保持框46形成为环状。保持框46包括前梁51、后梁52、侧梁53以及侧梁54。
[0039]前梁51设置在前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后梁52设置在后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0040]侧梁53设置在车辆的左侧,以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侧梁54设置在车辆的右侧,以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0041]供给管48及排出管49设置于前梁51。从供给管48供给制冷剂C。供给的制冷剂C供给到各冷却单元44。在冷却单元44中流通的制冷剂C从排出管49排出到外部。
[0042]冷却单元44设置有多个。在该图3所示的例子中,设置有四个。冷却单元44包括多个冷却模块45和多个连接部47。在该图3所示的例子中,冷却单元44包括两个冷却模块45。在各冷却模块45内形成有制冷剂C流通的制冷剂通路62。
[0043]冷却单元44以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车辆的左侧,冷却单元44的一端被侧梁53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组,其中,具备:多个电池堆,在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电池壳体,收纳所述多个电池堆;冷却器,配置于所述电池壳体的底面;以及缓冲构件,所述冷却器包括:多个冷却模块,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连接部,将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冷却模块连接起来,在所述冷却模块内形成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所述缓冲构件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伸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