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瓦楞状拦藻滤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5779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瓦楞状拦藻滤板,包括竖向设置且整体呈矩形的板体,板体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设有若干条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均竖向设置,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板体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滤孔,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的横截面为V型或正弦波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拦藻透水的板体固定且便于更换,拦同样截面积的引水口,板体的拦藻面积更大,透水效果更好,拦藻量更大,板体固定牢靠,使用寿命长,且方便更换。更换。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瓦楞状拦藻滤板


[0001]本技术属于渠道拦污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瓦楞状拦藻滤板。

技术介绍

[0002]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国家兴建了越来越多的人工水渠,为城市、工厂供水,为农田灌溉。在水渠运行过程中,气候条件适宜情况下,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滋生的藻类严重影响输水水质。藻类混杂着漂浮垃圾堵塞水渠设施,形成淤积,水渠每年清淤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影响受水单位正常的生产生活。
[0003]现有对藻类垃圾进行过滤拦截通常是采用平面的不锈钢滤网,不锈钢滤网安装在框架上,这种结构的滤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滤网与水体接触面积较小,藻类汇集空间为平面状,拦截藻类的量也相对较少,若较多的藻类附着在不锈钢滤网表面将网孔覆盖,会增加水流阻力,影响输水效率;另外,清理滤网上的附着的藻类,需要将滤网向上提升到水面之上,滤网更换也比较麻烦。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输水渠道浮游藻类用机械除藻装置(专利号:CN201710779231.0),其中的拦藻网栅即存在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藻类汇集空间大、方更换的新型瓦楞状拦藻滤板。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新型瓦楞状拦藻滤板,包括竖向设置且整体呈矩形的板体,板体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设有若干条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均竖向设置,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 板体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滤孔,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的横截面为V型或正弦波状。
[0006]还包括两根纵梁,两根纵梁沿左右间隔竖向设置,两根纵梁之间通过若干根横梁连接,板体铺设在横梁前侧并位于两根纵梁之间,每个后瓦楞槽的槽底与横梁前侧之间均竖向设置有支撑栅条,支撑栅条后侧边与横梁前侧固定连接。
[0007]左侧纵梁的右侧面前侧部设有位于板体左侧边前侧的左限位导向条,右侧纵梁的左侧面前侧部设有位于板体右侧边前侧的右限位导向条,两根纵梁下端设有用于限位支撑板体的底板。
[0008]透水滤孔为长度方向沿竖向的长孔。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上端向后倾斜安装在水渠的引水口,,两根纵梁下端的底板支撑在引水口底部,左侧纵梁的左侧面与引水口左侧壁接触,右侧纵梁的右侧面与引水口右侧壁接触,两根纵梁后侧上部设有连接在引水口顶部混凝土板上的铰支座。水流内的藻类在通过引水口时,附着并汇集在前瓦楞槽内。可以人工使用长杆,长杆下端设置钩耙,将钩耙伸到每个前瓦楞槽的下部,向上拉动长杆,对汇集到前瓦楞槽内的藻类进行清理。为了提高清藻效率、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可在本技术的前侧设置链条式提升捞藻机构,链条式提升捞藻机构的链条上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横杆,横杆上固定设置若干捞藻钩
或捞藻耙,藻类积累一定时间(比如2个小时)后,启动链条式提升捞藻机构,每个捞藻钩或捞藻耙均对应伸入到一条前拉楞槽内,沿前瓦楞槽的长度方向向上提升,将藻类从前瓦楞槽内清理到水面上方的指定收集箱内,卸下藻类的捞藻钩或捞藻耙再进入水底,从前拉楞槽下端继续向上进行循环捞藻工作。
[0010]本技术使用不锈钢钢材焊接,由纵梁、横梁、支撑栅条和板体组成。相比于普通拦污栅,本技术的板体上的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呈V型或正弦波状,增加了板体的表面积,与水接触面积相对增大,增大藻类汇集空间,增强了透水能力,在改善过水能力的同时易于藻类的收集,可以很好的将藻类聚集在前瓦楞槽中,方便捞藻钩或捞藻耙的捞起清理。
[0011]板体由孔状钢板折弯成形,透水滤孔的形状和尺寸可根据浮藻的种类和大小进行确定,纵梁上在板体前侧设置有左限位导向条和右限位导向条,不仅可限定板体的不会向前移动,而且在需要更换板体时(根据需要拦捞漂浮物的大小),可起到良好导向作用。
[0012]由于板体的瓦楞槽沿竖向设置,因此透水滤孔为长度方向沿竖向的长孔,可充分提高透水性能。支撑栅条用于支撑板体受到水流压力保持不变形。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拦藻透水的板体固定且便于更换,拦同样截面积的引水口,板体的拦藻面积更大,透水效果更好,拦藻量更大,板体固定牢靠,使用寿命长,且方便更换。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0017]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

4所示,本技术的新型瓦楞状拦藻滤板,包括竖向设置且整体呈矩形的板体4,板体4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设有若干条前瓦楞槽3和后瓦楞槽1,前瓦楞槽3和后瓦楞槽1均竖向设置,前瓦楞槽3和后瓦楞槽1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 板体4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滤孔8,前瓦楞槽3和后瓦楞槽1的横截面为V型或正弦波状。
[0019]本技术还包括两根纵梁5,两根纵梁5沿左右间隔竖向设置,两根纵梁5之间通过若干根横梁6连接,板体4铺设在横梁6前侧并位于两根纵梁5之间,每个后瓦楞槽1的槽底与横梁6前侧之间均竖向设置有支撑栅条7,支撑栅条7后侧边与横梁6前侧固定连接。
[0020]左侧纵梁5的右侧面前侧部设有位于板体4左侧边前侧的左限位导向条9,右侧纵梁5的左侧面前侧部设有位于板体4右侧边前侧的右限位导向条10,两根纵梁5下端设有用于限位支撑板体4的底板2。
[0021]本技术上端向后倾斜安装在水渠的引水口,两根纵梁5下端的底板2支撑在引水口底部,左侧纵梁5的左侧面与引水口左侧壁接触,右侧纵梁5的右侧面与引水口右侧壁接触,两根纵梁5后侧上部设有连接在引水口顶部混凝土板上的铰支座。水流内的藻类在通过引水口时,附着并汇集在前瓦楞槽3内。可以人工使用长杆,长杆下端设置钩耙,将钩耙伸
到每个前瓦楞槽3的下部,向上拉动长杆,对汇集到前瓦楞槽3内的藻类进行清理。为了提高清藻效率、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可在本技术的前侧设置链条式提升捞藻机构,链条式提升捞藻机构的链条上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横杆,横杆上固定设置若干捞藻钩或捞藻耙,藻类积累一定时间(比如2个小时)后,启动链条式提升捞藻机构,每个捞藻钩或捞藻耙均对应伸入到一条前拉楞槽内,沿前瓦楞槽3的长度方向向上提升,将藻类从前瓦楞槽3内清理到水面上方的指定收集箱内,卸下藻类的捞藻钩或捞藻耙再进入水底,从前拉楞槽下端继续向上进行循环捞藻工作。
[0022]本技术使用不锈钢钢材焊接,由纵梁5、横梁6、支撑栅条7和板体4组成。相比于普通拦污栅,本技术的板体4上的前瓦楞槽3和后瓦楞槽1呈V型或正弦波状,增加了板体4的表面积,与水接触面积相对增大,增大藻类汇集空间,增强了透水能力,在改善过水能力的同时易于藻类的收集,可以很好的将藻类聚集在前瓦楞槽3中,方便捞藻钩或捞藻耙的捞起清理。
[0023]板体4由孔状钢板折弯成形,透水滤孔8的形状和尺寸可根据浮藻的种类和大小进行确定,纵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瓦楞状拦藻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且整体呈矩形的板体,板体前侧面和后侧面分别设有若干条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均竖向设置,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沿左右方向交替设置, 板体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滤孔,前瓦楞槽和后瓦楞槽的横截面为V型或正弦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瓦楞状拦藻滤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根纵梁,两根纵梁沿左右间隔竖向设置,两根纵梁之间通过若干根横梁连接,板体铺设在横梁前侧并位于两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力阳于鹏辉张智勇耿志彪王长海季艳茹胡畔陈赫朋张丽娟郭禄军邢通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