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5304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首先循环泵工作驱动冷却设备中的液体持续泵入到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进水口,其次,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进气口连通大气,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产生超微细气泡并进入到冷却设备内,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喷射出大量超微细气泡,超微细气泡因自生特性收缩破裂生成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氧化降解循环水中藻类滋生所需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好处是解决藻类滋生问题,藻类不易附着生长,全面除藻:超微细气泡可以均质分布在循环水中,还能随着水流进入管道对管道内进行除藻,不会产生除藻死角。死角。死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因为生产需要往往会用到大量的冷却循环水,冷却设备用水一般用自来水或者再生水,水体中含有一部分的藻类孢子,并且水中含有矿物质等成分,水体中的孢子会附着在冷却设备上,长时间使用后孢子会成长为绿藻。同时一些冷却设备是开放式的,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我们居住环境的空气中也有微量的藻类孢子,一旦这些孢子随空气进入水中,在光合作用下生长为藻类。这些滋生的藻类会附着在各个管道的内壁,冷却水池的内壁,容易造成管道结垢和腐蚀,也会附着在冷热交换器上,影响热交换,从而无法达到冷却的性能要求,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死亡的藻类会变成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沉积物造成管道堵塞等问题,最终影响到工业生产。
[0003]由此可知需要对循环水进行除垢灭藻,保证循环水的干净及管道的通畅。传统手段主要是使用加药法去除水中的藻类,加药杀死的藻类尸体仍留在容器内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还会堵塞管道,加药后药剂会在容器中结垢腐蚀管道,存在较多问题。为有效去除滋生的藻类,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去除附着藻类降低腐蚀,且有分解藻类防止堵塞的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工艺。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用于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包括冷却设备、循环泵、连接管路和超微细气泡发生器,所述的循环泵的进水口与冷却设备相连通,循环泵的出水口与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与冷却设备相连通,所述超微细气泡发生器有进气口并连通大气;其工艺为:首先循环泵工作驱动冷却设备中的液体持续泵入到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进水口,其次,超微细气泡内部产生负压和回旋流,将进气口外部的空气吸入内部,并在回旋流的切割作用下,排出大量直径在20

30微米的气泡,在气泡内压作用下气泡快速缩小至1000纳米以下,形成超微细气泡,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产生超微细气泡并进入到冷却设备内,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喷射出大量超微细气泡,超微细气泡因自身特性收缩破裂,气液界面的消失引发剧烈变化释放出界面上由高浓度正负离子所积累的能量,从而生成大量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氧化降解循环水中的COD、氨氮等营养物质,达到抑制冷却设备和连接管内壁上藻类生长的目的。
[0006]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超微细泡发生器向冷却设备内释放超微细气泡,超微细气泡随水流进入到连接管路内,使得大量的超微细气泡在冷却设备和连接管路内壁形成气膜;优点在于通过附着在冷却设备内壁的超微细气泡形成气膜有效降低了水体中藻类孢子附着冷却设备内壁并生长的概率,从而减少藻类的滋生。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超微细气泡均匀分布在循环水中,并随水流进入连接管路内,可实现无死角除垢抑藻;优点在于超微细气泡数量多且存在时间长可进入到连接管路内对连接管路内进行除藻,尤其是进入到连接管路内后大量超微细气泡破裂产生的能量,可在抑制藻类滋生的同时对附着的藻类孢子进行拨离清除减少附着。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冷却设备内已有的藻类会因超微细气泡氧化分解了水中的COD、氨氮等营养物质而死亡剥落,死亡的藻类尸体可被羟基自由基氧化分解;好处在于羟基自由基可分解脱落的藻类尸体,避免二次污染水体和避免进入到连接管路内后堵塞连接管路和循环泵,为本专利技术的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与冷却设备的中部相连通,所述的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与冷却设备的下部相连通;优点在于通过将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与冷却设备的下部相连通,可保障产生的超微细气泡尽可能的从底部均匀扩散到水体中,为冷却设备与系统的全面除藻提供保障。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可将已有藻类从冷却设备壁上剥离,并分解藻类尸体,避免其污染水体。2.抑藻,从根源上解决藻类滋生问题:超微细气泡可产生羟基自由基去除水中的COD、氨氮等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从根源上解决藻类滋生的问题。3.藻类不易附着生长:超微细气泡会附着在冷却设备壁上及循环水连接管路内形成一层气膜,使藻类不易附着生长。4.全面除藻:超微细气泡可以均质分布在循环水中,还能随着水流进入连接管路对连接管路内进行除藻,不会产生除藻死角;5.无需加药,节约成本:传统除藻方式需要加化学药剂,药剂中的一些成分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污垢,会堵塞腐蚀容器连接管路。本专利无需加药,可以节约清洗费用,具有成本优势;6.提高冷却效率:超微细气泡发生器产生的超微细气泡因为直径小、数量多,所以比表面积大,又因为在水中存在时间长,超微细气泡极大增加了水与换热器的接触面积,大幅提高换热效率,因此可提高循环水的冷却效率;7.改造费用低:只需要用水泵将循环水通过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即可产生大量的超微细气泡进入水体。不需要添加额外的系统,也省去了定期洒药,无需定期去除沉淀结垢,节约人工和管理成本,同时实现循环水中的除垢抑藻。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循环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
[0014]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专利技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形。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15]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6]如附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包括冷却设备1、循环泵3和超微细气泡发生器2,循环泵3的进水口与冷却设备1相连通,循环泵3的出水口与超微细气泡发生器2的进水口相连通,超微细气泡发生器2的出水口与冷却设备相连通,超微细气泡发生器2的进气口与空气相连通。
[0017]本专利技术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为:首先循环泵工作驱动冷却设备1中的液体持续泵入到超微细气泡发生器2的进水口,与此同时,超微细气泡的进气口保持与大气相连通,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产生超微细气泡并进入到冷却设备1内,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喷射出大量超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连接管路连接的冷却设备、循环泵和超微细气泡发生器,所述的循环泵的进水口与冷却设备相连通,循环泵的出水口与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与冷却设备相连通,所述超微细气泡发生器有进气口并连通大气;循环水系统除垢抑藻的工艺为:首先循环泵工作驱动冷却设备中的液体持续泵入到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进水口,其次,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内部产生负压和回旋流,将进气口外部的空气吸入内部,并在回旋流的切割作用下,排出大量直径在20

30微米的气泡,在气泡内压作用下气泡快速缩小至1000纳米以下,形成超微细气泡,超微细气泡发生器的出水口产生超微细气泡并进入到冷却设备内,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喷射出大量超微细气泡,超微细气泡因自身特性收缩破裂,气液界面的消失引发剧烈变化释放出气液界面上由高浓度正负离子所积累的能量,生成大量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氧化降解循环水中藻类滋生所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晨陈钰珺翁伟超朱荣麟张若一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长净环保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