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5231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包括第一绝缘柱和第二绝缘柱,所述第一绝缘柱的其中一端端面形成有一容纳腔,进线端子由第一绝缘柱的外部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绝缘柱固定设置有出线端子,所述出线端子其中一端由第二绝缘柱向外引出,另一端能够伸入容纳腔内,与进线端子实现导电接触。本装置将隔离开关导电部位全部密封于绝缘外壳内部,避免导电体受环境污染,从而防止出现影响电路正常运行的状况。况。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配电
,具体涉及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0002]隔离开关适用于装置在户外高压配电设备线路上,主要与断路器或负荷开关配合使用,为其提供可见断口,提高设备操作及维修安全性。在有电压而无负荷的情况下采用操作杆进行分合操作。通常情况下,隔离开关接线端子及刀体完全暴露于空气中,因此大面积裸露导电部分的隔离开关易受环境影响,暴露部分容易出现腐蚀情况,而且会有操作不便等问题,另外,掉落杂物或树枝搭接在裸露导电部分也容易形成的短路问题,由各种外来异物引起的停电事故频发,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本装置通过将隔离开关导电部位全部密封于绝缘外壳内部,避免导电体受环境污染,从而防止出现影响电路正常运行的状况。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包括第一绝缘柱和第二绝缘柱,所述第一绝缘柱的其中一端端面形成有一容纳腔,进线端子由第一绝缘柱的外部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绝缘柱固定设置有出线端子,所述出线端子其中一端由第二绝缘柱向外引出,出线端子另一端能够伸入容纳腔内,与进线端子实现导电接触。
[000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容纳室内设置有与进线端子相连的导电接触件,所述出线端子可转动一端设置有卡头,所述导电接触件与卡头对应的配合面上设置有卡槽。
[0006]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隔离刀,所述隔离刀一端转动式安装在出线端子上,另一端用于固定出线端子的可转动一端并带动其转动,以实现与进线端子的导电连接或分离断开。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出线端子靠近卡头的一端设置有绝缘堵头,用于将容纳腔室的端口进行封堵。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容纳腔的下端口处设置有台阶孔。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出线端子包括柔性导电段,柔性导电段的其中一端作为卡头与所述卡槽配合,另一端作为外连接板由第二绝缘柱处向外侧伸出。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出线端子的中段包覆有绝缘层,且出线端子的两端部由绝缘层露出并分别包覆有金属套,以分别形成卡头和外连接板。
[0011]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固定在第一绝缘柱上,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在所述隔离刀上,当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导电连接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实现挂接,以防止进、出线端子随意脱离。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绝缘柱和第二绝缘柱沿其轴线方向均设置有大小相间的伞裙结构。
[0013]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一、本方案通过改进,在第二绝缘柱上压铸成型凹槽,将出线端子的其中一端压注固定于凹槽内,防止影响电路正常运行,进线端子一端伸入第一绝缘柱的容纳腔内,并在容纳腔内设置导电接触件,使得导电体部分大部位于绝缘柱内,从而避免进、出线端受到环境污染,同时出线端子的导电软连接通过绝缘层包覆。
[0014]其二、本方案,导电接触件的对接面上设置有卡槽,导电软连接的第一导电端设置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头,当隔离刀处于开关闭合位置时,卡头进入容纳腔内并与卡槽导电连接,从而实现闭合,卡头此时置于容纳腔内,并通过绝缘堵头对容纳腔的端口进行封堵,从而将隔离开关导电连接部位全部密封于绝缘柱内部,避免导电体受环境污染,防止出现影响电路正常运行的状况。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隔离开关的整体结构图:开关闭合;图2为本专利技术隔离开关的开关断开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隔离开关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进线端支柱的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进线端子与导电接触件的连接示意图;图6为第一绝缘柱的剖视图1;图7为第一绝缘柱的剖视图2;图8为第二绝缘柱的结构图;图9为第二限位件的局部结构图;图10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隔离开关的结构图;图中标记:1、第一绝缘柱,11、容纳腔,12、台阶孔,13、第一伞裙,14、第二伞裙,2、第二绝缘柱,21、螺孔,3、导电接触件,31、卡槽,311、卡接部,312、引导斜面,32、连接槽,33、螺钉,4、进线端子,41、进线部,42、连接头,5、出线端子,51、卡头,52、软连接段,53、外连接板,54、绝缘堵头,7、隔离刀,71、固定柱,72、隔离刀转动件,721、转动板,722、紧固件,8、限位部件,81、第一限位件,811、固定座,812、挂钩一,82、第二限位件,821、槽体,822、挂钩二,823、钩孔,9、基座,10、绝缘旋转件,101、连接柱,102、转动套管,1021、转臂,1022、套管,1023、固定头,103、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的结合到其它实施方式中。
[0018]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做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
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不表述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但并不排除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或者物件。
[0019]如图所示,本方案公开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包括进线端支柱和出线端支柱,其中进线端支柱作为第一绝缘柱1,出线端支柱作为第二绝缘柱2,进线端支柱和出线端支柱并行设置,且同一端均固定在基座9上,在进线端支柱和出线端支柱上均设置有螺孔21,进线端支柱和出线端支柱通过螺钉拧入螺孔21固定在基座9上。进线端支柱的另一端形成有一柱形的容纳腔11,进线端子4由容纳腔11外部伸入其内部,出线端子5的出线端被硅胶压注固定并由出线端支柱向外引出,出线端子5的另一端为可转动一端,出线端子5的转动一端能够伸入容纳腔11内并与进线端子4进行导电接触,或由容纳腔11中脱出从而与进线端子4断开接触。
[0020]本方案中,出线端子5采用金属编织线,例如铜材质编织线,出线端子5的外部包覆有绝缘层,出线端子5的两端由绝缘层向外露出,且出线端子5两端头的金属编织线通过金属套进行包裹,使得两端具有硬性外壳,从而使得出线端子5的一端设置为外连接板53,另一端设置为卡头51,在卡头51和外连接板53之间为软连接段52,软连接段52便于出线端子随着开关的启闭而适应改变其形状,其中出线端子5靠近外连接板53的一端被通过绝缘材料压注在出线端支柱2上的凹槽2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绝缘柱和第二绝缘柱,所述第一绝缘柱的其中一端端面形成有一容纳腔,进线端子由第一绝缘柱的外部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绝缘柱固定设置有出线端子,所述出线端子其中一端由第二绝缘柱向外引出,出线端子另一端能够伸入容纳腔内,与进线端子实现导电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室内设置有与进线端子相连的导电接触件,所述出线端子可转动一端设置有卡头,所述导电接触件与卡头对应的配合面上设置有卡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刀,所述隔离刀一端转动式安装在出线端子上,另一端用于固定出线端子的可转动一端并带动其转动,以实现与进线端子的导电连接或分离断开。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密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端子靠近卡头的一端设置有绝缘堵头,用于将容纳腔室的端口进行封堵。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雁翔常朝柱胡明强周晓默韩海峰张占奎李伟霞
申请(专利权)人:许昌豫盛昌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