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5110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8
本申请涉及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其包括管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管体的一端;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侧壁用于供所述管体远离所述连接件的端部的内壁抵接;将所述管体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的端面定义为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相对于所述管体的轴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管体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沿靠向靠近所述连接件的方向递减。本申请具有使接桩时两根管桩容易对齐且对齐后不易再次出现错位的效果。错位的效果。错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预应力管桩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管桩又称混凝土预制桩,通常在预制构件加工厂预制,经过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运至施工现场。
[0003]在埋设预应力管桩的过程中,当预应力管桩的长度不足以填充成孔时,需将多根预应力管桩拼接进行埋设。一般先将一根管桩插入软土地内,待插入一定深度且留有一端高于地面后,将另一根管桩端部对齐已插在软土地上的管桩的端部,将两根管桩继续插入土里直至达到要求的高度。
[0004]接桩的过程中,需要两个施工人员在先前打好的管桩处对齐并扶住上方的管桩,再进行接桩。但此时若上方的管桩位置发生偏移,则需要将上方的管桩再次抬起重新对齐,操作过于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使接桩时两根管桩容易对齐且对齐后不易再次出现错位,本申请提供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包括管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管体的一端;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侧壁用于供所述管体远离所述连接件的端部的内壁抵接;将所述管体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的端面定义为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相对于所述管体的轴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管体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沿靠向靠近所述连接件的方向递减。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埋设管桩结构时,首先将第一根管桩的连接件朝下插入土中,待第一根管桩插入一定深度且留有一端高于地面时,将第二根管桩的连接件朝下抬升至第一根管桩的上方,然后将连接件的第一抵接部对准第一根管桩的端面放下,在第一根管桩的第一导向面的引导下,连接件的第一抵接部插入第一根管桩的管体,后续需要继续接桩时,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在此过程中,无需将第二根管桩与第一根管桩完全对齐,只需使连接件抵接于第一导向面,第二根管桩便可在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面的引导下运动至与第一根管桩对齐并形成连接,且在形成连接后,由于管桩内壁与连接件的抵接关系,第二根管桩相对于第一根管桩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从而实现接桩时两根管桩容易对齐且对齐后不易再次出现错位的效果。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抵接部远离所述管体的端部具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互平行设置。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根管桩的第一抵接部抵接于第一根管桩的第一导
向面时,由于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相互平行,因而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贴合,从而使第一导向面与第一抵接部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增加插接时第二根管桩运动的稳定性,进而增加两根管桩对齐时的稳定性。
[0011]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用于供所述第一导向面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互平行设置。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的两根管桩形成连接后,第一抵接面贴合于第一导向面。一方面,在第一导向面与第一抵接面的抵接作用下,起到限制相邻管桩之间发生晃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增加相邻管桩之间的连接面积,延长地下水通过相邻管桩之间的连接缝隙进入管桩内部的路径。
[0013]可选的,所述管体的内径沿从所述第一导向面到所述连接件的方向递减,所述第一抵接部为柱状结构。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桩埋设完成后,若发生地基沉降或地质灾害等情况,地基运动时带动管桩晃动,在晃动过程中,由于管桩的内径从上至下递减且第一抵接部为柱状结构,因而可使相邻管桩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增加相邻管桩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15]可选的,还包括稳固件,所述稳固件包括支撑杆和套筒,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支撑杆的周侧,所述支撑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套筒的长度,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套筒的内部,另一端位于所述管体的内腔;将所述管体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的部分定义为第二抵接部,所述稳固件嵌设于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套筒贯通所述管体的侧壁。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土质较硬的地基中埋设管桩时,可先在地面打好桩孔后再将管桩插入桩孔中,在插入管桩的过程中,在第二导向面接触到支撑杆后,在第二导向面和管桩的重力作用下,使支撑杆沿自身轴线方向发生位移,从而使支撑杆的端部插入周围的土中,加强管桩与地基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限制地质发生运动时管桩沿垂直方向的运动,延缓地基基础的沉降速度。
[0017]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具有第三导向面,所述第三导向面用于供所述第二导向面抵接,所述第三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互平行设置。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三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平行,因而当连接件抵接于支撑杆时,第二导向面与第三导向面贴合,从而使连接件更顺利地插入管体,同时使支撑杆更顺利地从管体中被顶出。
[0019]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导向面。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管桩的第一抵接部插入管体的过程中,第一抵接部为支撑杆施加垂直于第二导向面的压力,由于支撑杆的轴线垂直于第二导向面,因而支撑杆被顶出的过程中沿自身所受压力的方向运动,从而使支撑杆更顺利的被顶出,降低支撑杆发生断裂的可能。
[0021]可选的,将所述套筒贯通所述管体外壁的端口定义为第一端口,将所述套筒贯通所述管体内壁的端口定义为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端口的外径。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杆被顶出的过程中,防止套筒被一同顶出,从而降低因套筒与管体发生相对运动而使管体有所损坏的可能。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通过在管体的一端设置连接件,另一端设置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面,在第一导
向面的引导下,使相邻管桩更容易对齐。通过连接件的第一抵接部与管体内壁的抵接,使相邻管桩对齐后不易发生偏移和错位;
[0025]2.通过使第一导向面和第一抵接面平行设置,使得第一抵接面抵接于第一导向面时,第一抵接面与第一导向面贴合,延长地下水从相邻管桩的拼接缝隙进入管体的路径;
[0026]3.通过设置稳固件,在将连接件插入相邻管体的过程中,利用二导向面与第三导向面抵接时的力将稳固件的支撑杆从管体的侧壁中顶入土体,增加管桩与地基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用于展示本申请实施例2中管桩插入土中的状态示意图。
[0030]图4是用于展示多个稳固件的排布关系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1、管体;11、第一导向面;12、第二抵接部;2、连接件;21、第一抵接部;211、第二导向面;22、第一抵接面;3、稳固件;31、套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和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连接于所述管体(1)的一端;所述连接件(2)具有第一抵接部(21),所述第一抵接部(21)的侧壁用于供所述管体(1)远离所述连接件(2)的端部的内壁抵接;将所述管体(1)远离所述连接件(2)的一端的端面定义为第一导向面(11),所述第一导向面(11)相对于所述管体(1)的轴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导向面(11)与所述管体(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沿向所述连接件(2)靠近的方向递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1)远离所述管体(1)的端部具有第二导向面(211),所述第二导向面(211)相对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1)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向面(211)与所述第一导向面(11)相互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具有第一抵接面(22),所述第一抵接面(22)用于供所述第一导向面(11)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22)与所述第一导向面(11)相互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内径沿从所述第一导向面(11)到所述连接件(2)的方向递减,所述第一抵接部(21)为柱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远良蔡智星吴金艳杜选思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力天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